《新京报》记者陈沁涵:共建“一带一路” 让世界感受中国智慧
《新京报》记者 陈沁涵
“可以说说你们是怎么写‘一带一路’的吗?”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我和一名来自柬埔寨的记者聊了起来,好奇地问了他这个问题。他对我说:“我们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和‘四角战略’的对接,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对柬埔寨及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帮助。当然,更加关注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传达的内容。”那一刻,我从一名外媒记者的话语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对周边国家的发展以及全球共同发展繁荣的意义非同一般。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沿线国家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该倡议提出5年多了,这是中国第二次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记者会上所说:“这届论坛对外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从4月25日开始的“一带一路”分论坛到26日的开幕式、高级别会议,众多国家的领导人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负责人纷纷发表讲话,他们在发言的开始都不约而同地对中国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表达谢意,一方面是针对中国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在于对全球繁荣的促进作用。一些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已经初尝合作项目的果实,这些国家的代表在论坛上列举了一个又一个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的“第一”:“柬埔寨开始建设国内第一条高速公路”“肯尼亚独立百年来的首条铁路:蒙巴萨-内罗毕铁路开通运营”“印尼历史上第一条高铁项目——雅万高铁建设顺利进行”……在会议上,这样的项目数不胜数。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盟等则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一带一路”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影响,这些国际机构和组织的代表认为该倡议不仅拉近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同时也给全球经济注入了活力。
“一带一路”究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他们的发言给出了最好的答案。通过一系列合作项目和经济数据可见,“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倡议,它已经从愿景变成了现实。虽然“一带一路”在每个人口中的描述不尽相同,但是它在全球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4月27日伴随着细雨召开,来自3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出席,比上一届更多,其中包括奥地利与葡萄牙两个欧盟成员国的领导人。而在高峰论坛召开前一个月,意大利成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G7国家。德国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则表示,欧盟主要成员国希望以集体形式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备忘录。此外,秘鲁在会议期间已经加入了“一带一路”倡议。可以看到,欧洲和南美洲国家也开始加入“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一带一路”并不仅仅是给沿线国家提供帮助,发达国家也主动参与进来,“拓展第三方市场”成为“一带一路”中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并且,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这一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多方共赢,也是扩大各方利益交汇点的重要抓手。
4月27日下午,200多名中外记者搭乘专车从北京市中心抵达70公里外的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记者会。在乘车途中,听到有外国记者猜测记者会上的内容,讨论此次会议达成了多少协议、取得了多少成果,部分参与过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记者还在对比本届会议与上届的不同之处,感叹此次的规模更大。抵达会场后,中外记者都拿到了一份圆桌峰会联合公报,长达16页的成果加上4页的附件,记者们纷纷开始快速翻动“扫描”公报内容。那一刻,似乎已经预见到纸上的成果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记者会上,习近平主席通报峰会成果的同时,赞扬记者们“记录下各个精彩瞬间,传播了各种好声音,展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丰硕成果”。
参与此次报道过后,作为记者,我深知报道“一带一路”还需要担负更多责任,因为,我们要将中国智慧更多更好地向全世界传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