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诠释经典诗词在新时代下的现实关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朝诗人白居易这句名言,意味着读书人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社会的一种关切。放到今天,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所谓“歌诗和一,关照现实”,大抵说的就是《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这档节目通过对大量经典诗词歌赋的创新演唱,会抒发对友情、亲情、乡情的渴望与赞美,也展现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做到了把握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声音,用一种砥砺人心的力量,照亮新时代美好而温暖的现实。
和诗以歌,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这句千古名句,原本是诗人对友人的宽慰,对自身境遇的感叹,感伤中略带一些苍凉。在《经典咏流传》第二季最新的节目中,凤凰传奇的全新演绎旋律激扬,催人奋进,原来对前途的迷惘被自信从容所取代,不变的是对友人的祝福,和临别时的依依不舍。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就流淌着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别董大》里诗人的洒脱与放达,激励着当代人勇敢前行,执着追梦。名与利都是过眼云烟,只有友情才会天长治久,只有奋斗才能铸就美好未来。
图:凤凰传奇演绎的《别董大》多了一份激昂豪迈,致敬友情。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节目中,汪苏泷演绎的《少年狂》对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进行了改编,经过四个版本的编曲才最后定稿。与《别董大》类似,《少年狂》曲风豪迈,再现了苏轼当年的意气风发,抒发了满腔的报国之志。
《少年狂》的现实意义更加深远,除了激励新时代的青年人不忘初心,逐梦前行,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苏轼的豁达胸怀,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为事业打拼,为梦想努力。
《经典咏流传》正是通过和诗而歌的形式,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时代生命力。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精神财富,与当今时代的追求建立有机连接,让传统文化的时代感更加强烈,真正做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图:汪苏泷击鼓传唱《少年狂》,演绎经典却展现着当代少年的英姿。
追本溯源,传统文化寻找时代答案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精神压力普遍较大,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很多人没有时间思考,亲情、乡情、友情逐渐遗忘,人与人之间开始变得冷漠。
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老师一生歌唱草原,歌唱家乡,她携儿子和孙女演唱的耶律楚材《过阴山和人韵》,悠扬的旋律再次把观众带动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草原。廖昌永也在节目中唱起了德德玛的代表作《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无不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确立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的“家规”、和衷共济的“家教”、和谐发展的“家风”,展示了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新境界。《过阴山和人韵》则回答了时代命题,中国56个民族就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图:德德玛携手子孙,一家三代人共同演绎的一曲《阴山雪》,用歌声“展现”着新疆天山的绝美雪景。
传承发展,亚洲文明期待交流对话
图:75岁陈彼得动情演绎《成都府》,歌声里满满都是回归故乡的欣喜,言谈里是对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自豪。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虽然语言和文字不通,但文化是可以融合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本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即将在北京举行,同样把焦点放在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关照上,将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旨在传承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增强亚洲文化自信,促进亚洲协作互信,凝聚亚洲发展共识,激发亚洲创新活力,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重大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与有关国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外文化名家、文化学者围绕推动文明互鉴深入探讨,倡议得到很多国际人士的赞同和期待。
《经典咏流传》作为一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从未停止过对传统文化蕴藏的时代精神的探索。很多当今时代的问题,都可以追本溯源,从传统文化中得到答案。节目中,75岁的陈彼得老先生动情演绎的《成都府》不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还有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他说:“五千年的文化不能断流”。
诚然,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创作要为时代服务,要真正地关心时代的发展,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对于诗人,他就要写出能反映这个时代的人和事。其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以及其自身创作表现出的朴实无华、关心民众疾苦和时代命题的风格都会深深感染后来的艺术创作者。而这些时代的经典,依旧可以在当代发挥光和热,成为影响当代人的力量。(李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