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调音师》:是谁蒙蔽了双眼?

隋明照
2019年05月08日13:13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调音师》:是谁蒙蔽了双眼?

  一位盲人成为一起凶杀案的目击证人,这样的情节设定听上去带有十二分的黑色幽默色彩,而印度电影《调音师》,正是由一连串黑色幽默故事组成的。

  印度翻拍的这部电影脱胎于2010年的法国同名短片,短片讲述了一位天才钢琴师在一场重要比赛失利后生活事业都跌落谷底,后来通过假扮盲人钢琴调音师重新获得工作和同情,却不料在一次上门调音的过程中撞见一起凶杀案的故事。离奇的故事加上高质量的拍摄和剪辑技巧,使得这部短片获得2011年卢纹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

  印度拍摄的电影《调音师》,基本采用了法国短片的故事架构,但是时长由14分钟增加到了139分钟,人物更多,故事细节也更加充实。影片将凶杀案的被害人设定为撞见妻子西米与警察局局长偷情的丈夫,上门演奏的假扮盲人的钢琴师阿卡什目睹了偷情杀人的两人打扫现场并转移尸体的全过程,却要装作什么都没看见。此后,警察局局长与西米轮番试探阿卡什是不是盲人,西米还在给阿卡什吃的点心里掺了药让他变成了真盲人。之后,主人公阿卡什在躲避追杀的过程中还误入倒卖器官的黑诊所,但是此后的一系列反转让故事扑朔迷离,观众随着剧情的展开,时而大笑,时而惊叹。

  其实对于印度电影,相信不少观众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极有存在感的热闹歌舞,然而这部《调音师》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其中大量巧妙的情节反转之外,还有影片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对于人性的反思。

  影片中看似只有钢琴师阿卡什一个盲人,但其实卷入这场事件的很多人都是自己选择了蒙蔽双眼。

  戴上隐形眼镜假扮盲人的阿卡什,并非单纯想要专注于艺术,而是想要以盲人的身份博得更多同情,让他人觉得失去视觉的他能够有更灵敏的听觉。他的钢琴才华与盲人的弱者身份确实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小费和女友的心,但是也让他卷入飞来横祸之中。

  影片中的反派——婚内出轨的西米和情夫先是被情欲蒙蔽了双眼,而后在杀人后选择设法杀死一切知情人,用谎言弥补谎言,用过错掩盖过错,最后自食苦果。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看似无意安排的细节,有的昭示事情的真相,有的增加了反讽的效果。

  在阿卡什逃亡的过程中,被人“救起”送到医院,却不承想“救人”的人要卖掉阿卡什的肾、医院是倒卖器官的黑诊所。在阿卡什反应过来,想要挣扎逃跑时,无意中喊出的湿婆神救了他一命,原来,手术台旁协助黑诊所医生取肾的妇人认为盲人阿卡什能“看到”她的湿婆神文身,那他一定是长着第三只眼睛的神明,殊不知那是阿卡什在装盲人时遇到妇人卖彩票时看见的。而后,剧情反转,好像黑诊所的几个人成了阿卡什的“跟班”,实则是想绑架西米去勒索警察局局长给他们1000万。口口声声信奉神明的人,一次又一次地被金钱蒙蔽双眼,最后落得人财两空的结局。

  除此之外,瞎了一只眼的兔子、兔子拐杖、肝脏形状的大树等细节,让人在完整地看完了影片后,才反应过来其中之精妙。尤其是影片最后,阿卡什在欧洲某国的街头用拐杖打飞易拉罐的镜头,更是给观众留下了他的眼睛是否复明的悬念,仿佛神来之笔,让之前的故事有了更多可能的结局。

  《调音师》用看似荒诞的剧情,反映了倒卖器官、法治不完善等社会现实,而这种基于现实的恐怖,更让观众有毛骨悚然之感。

  “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这是印度教教义中的重要内容。其实不管是宗教教义还是道德规范,都提倡做人要善良、真诚。影片《调音师》用一连串故事告诉观众:莫被诱惑蒙蔽双眼,否则真的有可能失去人生的光明。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