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3期

5G对社会与传媒业的历史性颠覆

刘建明
2019年05月15日08:48 |
小字号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3期

【摘要】5G网络将改变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释放出人类更大的创造力,加速社会的智能化和自治化。沉浸式视频新闻成为网媒的主宰,加上5G网络的受阅与控制的分离,人类对社会与自然界的认识将出现历史性飞跃。但5G网络的普及与物联网的实现,很可能在2025-2030年才能达成。

【关键词】5G时代;社会巨变;网络赋能;沉浸式视频新闻

2019年1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消费电子展会上,4400家厂商在关注5G技术及布局的同时,都在谈论一个响亮的概念——“5G时代”。5G将开创一个新时代吗?5G与传媒业有何种关系?参会的各国通信设备制造商和科技人员都把目光转向5G产品与主题演讲,玄妙的解说和大胆的构想,引发了人们对新型网媒的丰富想象。《纽约时报》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汤普森(Mark Thompson)在展会上宣布建立5G新闻实验室,新闻报道将根据时间和读者的所在地提供交互性、沉浸性的3D影像,让受众如身临其境般地观看新闻,媒体搜集和分发新闻的方式也将彻底改变。[1]不仅如此,5G技术对整个传媒业的颠覆,将引爆社会结构的巨变。

一、5G对社会与媒体的重大变革

5G通常称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作为高级网络设施和信息传播的智能手段,将把人类生活推向一个辉煌时代。美国韦里荪通信公司(Verizon)首席执行官卫翰思(Hans Vestberg)认为,5G是一种“量子跃迁”,与3G、4G截然不同。信息的量子传输与涨落使社会系统发生基态突变,包括城市建设与交通、人的工作与家庭生活、医疗保健和政府管理都将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这一切取决于5G设施和终端的高度智能化——睿智手机、睿智电视机、睿智街头大屏幕和各种睿智机器人的普及。在5G网络下,信息传播的高速化、精准化、无界化和低延时(pcs cut through),①使信息收发在一两毫秒内完成。

从1G到4G,互联网和手机成为多维、互动的交流工具,为人类的信息沟通带来极大便利。5G的应用,将彻底改变互联网的信息形态,使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②达到全能程度。其容量是4G的1000倍,高频段的频率资源异常丰富。基于云计算边缘化的5G技术,在互联网企业和渠道运营商的融合下,将推动所有媒体的重构与最后转型,也将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由于网络信息的畅通、行政指令的直达和网络支付的普遍应用以及AL技术的严格指令,使社会机构的层次简化、基层自治能力提升,在科技精密约束下的个人自制也空前强化。

作为空间覆盖无界化、传播内容无辔化、传播终端多样化和访问方式自欲化的新式网络,5G的大规模天线(Massive MIMO)和密集的微基站(Small Cells)相联结,在每平方公里可支持100多万台设备,把万事万物连接起来。4G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5G则深化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塑造一个个自治组织。“万物互联”将容纳全部世界场景,企业自动化、智慧农业、商业物流、自然景观、智慧家庭、自动化交通、智能建筑、智慧城市、远程医疗、无教师课堂等,整个社会和自然界都由网络相连和指挥,一个手指与大脑共同创造财富的时代,开始展露真容。

随着不同系统业务平台的融合,广播电视与移动通信技术将在多个领域汇聚,整个世界的外在场景都可随时点视。视频内容的制作和拍摄加倍升值,文字信息将大大压缩,文字信息的分发行业不得不缩小地盘,处于主流地位的纸媒将结束自己的历史被彻底颠覆。我们的判断是:在5G网络建成后的5至10年,将出现大量视频制作公司,电视台的内容分发平台或与其合作,或转变为网上视频的播出机构;除少量深度报道的报纸还在发行,95%以上的纸媒已融入网络而相继消亡;信息传播已没有国界和语言障碍,不同文字和语言的同声翻译模块安装在服务器和终端上,每个国家的受众都可读取他国网媒的新闻;5G超高频谱的用户设备和接入点能够相互“可见”,不同国家的网民可以面对面地自由对话。正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华所言,5G技术与4K、8K、VR等超高清视频结合,将会在视频内容的采、编、播、传等各个环节带来革命性变化。[2]

5G网络一旦在全球普及,无数传感器把整个世界连成一体,用户和实体产业通过接入互联网这个能量场,获得层出不穷的创造世界的线索。人类探索世界的奥秘和最敏锐的社会问题,将由5G打开所有人的眼界,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将出现历史性飞跃。在这个智慧时代,当人们通过5G网络看到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某些浩大工程与他国美好、繁华的景象,陈旧的意识开始觉醒,迸发出改造社会与自然界的宏愿,随之可能投入改变自己生活的奋斗,这就是网络赋能。5G网络传播更多的立体视频,人类的公平与正义感深受具体事件的教化,塑造出的信念将击毁一切喋喋不休的说教。眼见为实的立体真理,永远胜于语言的规劝,5G网络最大的赋能就是让人在体验中学习,在意境中追求美好。

不可忽视的是,5G网络还要不断升级,不断进一步提高性能。当无线接入网具有分离作用,即网络控制与网络用户分离,核心网分离为实时功能、非实时功能和物理功能时,既能演示实时信息,又能显示和永久保存非实时信息,对信息内容的控制已经失效。任何网上信息,哪怕是谣言和一切违法信息都无法彻底删除,因为一则信息刚刚发出,就在不到一毫秒内被亿万用户所下载,信息管理部门不是难以找到这些信息,就是根本无法清除它的踪影。人的表达虽然没有任何障碍,但惩办违法信息的证据也牢牢滞留在网上。由于畏惧协议或法规的严惩,无论是造谣者还是诽谤者都格外谨慎,遵守“网络法规”已成为99%网民的自觉行为。网络秩序的良好,由网民强烈的法规意识来维护。到这时,自媒体的称谓[3]才名副其实,因为无人阻拦用户使用网媒表达自己的意愿。

5G网络的常用终端“5G智能电脑”“5G智能手机”和“5G智能电视”,配备高性能的摄像头与强大的智能算法,支持高达数千兆的速率。由于芯片拥有人工智能的思考力,给用户提供强大的处理信息的功能,网媒已成为用户的生存工具。借助这类智能终端,人们可以了解对同一事件不同媒体的报道,并和某个媒体进行对话,在关键词的引导下还能替用户写出简单的文章。更为神奇的是,借助大屏幕终端,人们可以周游世界,置身于国内外某个具体景点,并随时向身边的导游询问某些事宜,如果他们的终端也同时进入5G网络。这些智慧功能来自终端的时间引擎、空间引擎、事件引擎、行为引擎和语言引擎(包括语言的自动翻译)。以往的媒体——无论印刷媒体还是4G网络,都遭遇到历史性颠覆,将相继退出历史舞台。

二、沉浸式视频新闻成为网媒的主宰

5G网络将极大地提升视频形态,使视频新闻产生沉浸化效果,让受众成为事件的实地观察者。面对沉浸式视频新闻的诱惑和震撼,用户难以从新闻现场脱身而转向文字新闻,这就加速了纸媒消亡的进程,电视也不得不加大沉浸式视频的播出力度。这类视频新闻利用“有限虚拟”技术、“超高清”技术、“3D”技术和360全景技术,让用户获得置身感与参与感。刚进入21世纪,上述视频技术就已成熟,只是3G、4G网络带宽和流量不足,难以将这些技术用于新闻报道。5G网络及其终端的推出,为视频新闻的沉浸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由计算机制作仿真影像,让受众获得置身于(沉浸)某种环境的感受。这种“身入其境”的视频效果,犹如把观众拉入场景,融入事件。在VR系统中,用户的双目视线显示在不同的显示器上,他们的位置和观看方向的视差便会产生立体感。这种3D技术(3 Dimensions)囊括图像的三个维度、三个坐标及物体运动的六个向度,(更为神奇的是,3D技术后来又被用于建筑房屋、生产汽车和服装等,成为产品复制的手段。)加上声音传播的多边性和延荡性,能够形成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和嗅觉感知的立体化。摄像机或手机使用微型传感器,让镜头全方位连接,拍摄出视野广阔的360度视频。虚拟现实的视频立体化,加上360度视野,再把客观世界的真实场景加进去,观众的“沉浸感”将无比真实并令其感叹。这些技术交互、协调、综合地用于视频制作和演示,达到完美境地,被技术专家称为“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即用虚拟手段将真实世界逼真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直到今天,国内沉浸式视频仅在电影、动画、游戏、图片、会展上应用,而且只有使用头盔设备或3D眼镜才可看到立体和全景效果。沉浸式视频能不能用于新闻报道?毫无疑问,在5G网络和5G终端使用后,这种视频自然被新闻媒介用于报道。从2010年起,西方主流媒体就开始尝试使用初级VR技术,例如《纽约时报》网站发放谷歌的纸质(Card board)眼镜用于观看360度全景视频,已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英国《卫报》、《纽约时报》和《纪实新闻》网站(Vice.com)最早推出的一些“沉浸式”新闻,尽管质量十分粗糙,不具备三维画面和置身感,却向“沉浸式视频”报道迈出关键一步。

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新闻学院的高级研究员诺妮·德拉佩纳(Nonny de la pena)2010年开始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如何用于纪实报道,开发了具有沉浸感的视频写实项目。这年她制作的《洛杉矶的饥饿》是一部极为重要的沉浸式纪实作品,把一个男人因饥饿而糖尿病发作、身体抽搐并发出呻吟、人们争抢食品的混乱场面,记录得历历在目、洞察秋毫,观看者完全陷入身临其境般的体验。这是当年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调查新闻。2016年在联合国的资助下,诺妮·德拉佩纳奔赴叙利亚阿勒颇地区的难民营,拍摄了“轰鸣的爆炸声”“浓烟升腾”“唱歌的孩子被火箭击中”等典型画面,这部题为《叙利亚缩影》的全景新闻引起多国观察员的震惊。她的多部沉浸式视频作品——《白眼死亡》《一级方程式经验》《使用武力》《一夜情》和《基娅》等多部沉浸式视频作品,先后在香港、伦敦、谢菲尔德和纽约举行的活动中放映,把观众带入宏大、凄苦或震撼的场景。[4]诺妮·德拉佩纳被《连线》杂志选为“变革的科技人”,被福布斯和《卫报》称为“虚拟现实的教母”,Fast公司还将她列为“世界更具创造力的13人”之一。[5]诺妮·德拉佩纳在2015年就预言,这类视频内容使虚拟现实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5G将把虚拟现实推向下一个层次,即通过移动设备的云计算提供完全沉浸式内容。“观众不仅会身处事件之中,而且会在事件中四处走动。所有这些都将是记者们未来制作新闻的共同方式。”“虚拟现实耳机的广泛应用以及利用新的计算机和电影制作技术重构事件,有一天会改变新闻业。”[6]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③新闻频道战略发展部主任阿琳娜·米哈列娃(Алина Михалева)在2016年4月曾宣布,“今年4月,我们的团队是第一个在YouTube上直播360度视频新闻的。每次的创新形式或技术缺陷出现时,我们都试图弄清楚它是否值得用于我们的业务。虚拟现实是一种全新媒介……到目前为止,它是我们遇到的最强大的新媒介”。“尽管虚拟现实有其自身的挑战……但它给我们带来了与观众互动的最好机会。360度全景报道还不完全符合虚拟现实的定义,但它向虚拟现实跨出了一步,媒体的未来绝对属于360视频的直播”。[7]《纽约时报》主编曾无限感慨:“当我们看到一部为联合国制作的难民营影片时,我们首先对虚拟现实感兴趣。我们把它展示给新闻编辑室的人,他们被画面惊呆了。坐在国际报道编辑桌周围的、刻板的编辑们摘下耳机说:‘听着,我们已经编辑了数百篇关于难民的事件,然而我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面’!”[8]

不言而喻,沉浸式视频报道的前景在于,受众与新闻事件能产生巨大的共鸣,任何媒体不得不加快步伐着手制作这类新闻,它的收视率将超过网媒放映的电影和其他文艺视频。英国广播公司互联网研发部的编辑齐拉·沃森(Zillah Watson)强调,为了创造受众“理解事件的存在感,产生置身体验,采用360全景视频方式必须制定一个新规则,因为之前那些常用的技术,多适用于3D电影。我们使用的仍是老式设备,尽管能捕捉一些优质画面,但仍无法躲避拿着催泪瓦斯的警察,也无法快速、灵活地切换画面”[9]。阿琳娜·米哈列娃也认为:“新闻编辑室需要时间适应新的报道规则,这就要重新学习虚拟现实这一全新的语言,我们再也不能规定观众按照老方式看新闻了。”[10]本文认为,这种视频报道规则不仅要恰当地运用虚拟技术,还应遵循新闻报道的原则,不能容忍虚假事实的渗透。为了澄清电影的虚拟现实和新闻视频虚拟现实的根本区别,严格制定和遵循沉浸式视频新闻的规则,绝不能忽视下列理念。

第一,使用小型、轻便的三维、全景摄像机拍摄新闻素材,至少在地面上需要四台以上摄像机,从不同角度抓拍动态画面,空中还要出动两架无人机摄像。此类摄像机既要小型化,又要有隐蔽性和高清晰度,便于灵活移动和抓拍死角。第二,制作这类视频新闻,不能有任何造假成分。所有影像都来自事件现场,不能由电脑合成任何一帧模拟图像,因此,这类新闻不能称作、也不构成原来意义的“虚拟现实”。它是一种有严格界限的虚拟。第三,这就是说,它虚拟的不是现实,而是受众对场景的体验,媒体决不能越过这个界限。利用先进影像技术把用户推进全景立体画面,感受自己的脚步在移动,环顾四周能看到现场的每个角落,从而获得“身入其境”“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这是沉浸式视频新闻虚拟的全部含义。第四,运用5G设备的高速化、多向度和低延迟,放大、缩小、旋转或突出球面影像,捕捉动作切片④,都要符合事实本相。第五,沉浸式视频的分发同受众的信息分享紧密对接,传播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功能要同步5G化。受众的5G手机或电脑,利用衍射原理观看立体和360影像,已无须穿戴任何设备。5G手机的显示屏能够折叠,打开屏幕就是平板电脑,柔性屏幕能看到画面的全景。网媒分发的视频如果窄小和平面化,让有5G手机和电脑的受众大失所望,这类新媒体将被用户抛弃。第六,沉浸式视频新闻将主宰网媒,远远超过其他视频的比重,因为全世界每天发生的奇异事件的景观对受众有一种魔力,在4G网络下人们看到的根本不是沉浸化视频。第七,制作沉浸式视频新闻要抓取政局性、军事性、冲突性、新的科技与生活畸变的事件为内容,视频节奏以自然、真实、流畅为标准,不应以哗众取宠和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牢记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5G网络走进民众生活的日程表

5G网络与终端的高技术含量及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使许多国家的各大媒体都在抢占先机,力争成为这一潮流的引领者。要达到这一目标,不是媒体本身能够成就的,国内5G网络运营商和5G设备生产商的布局和推进,决定着5G网络落地的日程表。国内各大网媒和融媒体都在积极创造条件,筹措人才和资金,努力推进5G网络走进民众生活。本文根据掌握的国内外资讯,对5G网络的商用进程和各类媒体的应对作出展望,预测沉浸式视频新闻发展路径与日程。

2018年是我国5G网络启动的元年,国内三大运营商于2018年10月在18个试点城市的试点区域进行5G网络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网速暴增百倍,大数据瞬间传输成为可能,3D成像视频有了实现的基础;从终端到基站的时延一般为5毫秒,从终端到服务器的时延为50~100毫秒,终端到基站的时延可降低到1毫秒。11月14日,中兴通讯在全球第一个实现了5G微信收发,用5G刷微信变为现实,年底又推出5G手机的实验产品和可取代网卡的无线终端接入设备(CPE)。同时中兴还在上海完成商用5G手机的呼叫和5G上网。有实力的网络公司和融媒体在今年更换和改造4G设备,跟上三大运营商布局的步伐,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据报道,中兴将在今年上半年推出5G商用手机,华为也明确提出今年下半年批量生产5G手机。2020年第四季度,如果微基站在各大城市普遍建立起来,5G智能手机将处于销售旺季。大量网民有了5G手机,5G网络才能全面实现商用。工信部在今年1月已经正式向运营商颁发牌照,以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公司的建网能力,于2020年下半年在省级城市5G网络的实验性覆盖基本能够实现。从2021年至2023年,覆盖一亿以上人口的网络公司和全国性的广播电视及省级卫视,将同时以5G网速传播节目和文字内容。但3D、超高清视频新闻与文艺节目还难以在网媒和电视台登场,主要因为设备缺乏,沉浸式视频制作能力不足,智能视频制作公司还没有充分发展。物联网、智慧城市、无人驾驶很可能在2025年以后才能进入实验阶段,其原因是,不仅社区、企业、个人,就连多数网媒还没有更多的传感器接入,高级人工智能设备与智能车辆的生产与普及量十分有限。到2030年,智慧城市才可能进行布局。

5G网络的完善和沉浸式视频制作的普及,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因为解决人才与设备的关键难题比较复杂。比如终端的双连接问题,芯片的多模多频与先进制程,⑤大屏5G手机的价格能否让60%以上的人买得起,一个中等城市需要建设几万个微基站,等等,不是一两年就可解决的。2023—2025年,这些问题才能陆续解决,即使如此,4G和5G网络也将在几年内共存。到2028年左右,沉浸式视频占到网媒播出内容的70%以上,付费阅览才能产生可观的效益。此时,没有3D视频的网站和报纸一样,将陆续关门倒闭,出现媒体双消亡的局面,只不过报纸比这类网站消亡的批量和速度更快。这种趋势将一直延续到2030—2035年左右。[11]在这一阶段,除深度报道的报纸和享有出资养护的报刊和网站才能够存活下来(机构的办公网站和购物网站除外)。

各大互联网公司是迎接5G网络落地的关键场所,尽快采用智能技术,改造原来的4G设备已迫在眉睫。2018年6月28日,百度与中国联通共同决定建立“5G+AI联合实验室”,9月25日,百度与Intel又宣布“5G+AI边缘计算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百度率先布局构建边缘计算(OTE)。通过OTE,让云边缘节点、普适服务器、智能终端和移动电子商务节点发挥最大功能。这是建构5G技术体系的重要环节。10月11日,百度和华为共同决定将在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和典型应用场景验证等方面展开合作,这是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设备商在5G领域的首次联手,是对5G的典型场景与边缘节点进行的首次探索。目前,百度还与中兴和中国电信在雄安开展基于5G的感知共享技术进行研发。多年来,腾讯网络公司就以“开放网络,连接一切”的理念为主导,在网络优化、移动商务边缘计算、服务化架构等方面多有创新,先后设立了多个实验室展开基础性研究。成立于2012年的腾讯优图实验室,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人脸识别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16年4月建立的腾讯智能实验室,在探索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方面积极投入较大人力物力,为5G网络沉浸式视频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5G带来的用户对沉浸式视频新闻的广泛需求,几乎成为新媒体的保命符,因为它强有力地制衡了网媒的生存空间。为应对5G网络的严峻挑战,国内各大融媒体也在采取有效措施,重塑新闻网站的架构。2018年10月17日,人民网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手开发5G相关业务。人民网总裁叶蓁蓁表示,人民网是“网上的人民日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5G商用将优先体现在人民网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上。[12]“5G入口”是新华网推出的移动社交平台,聚合精品新闻资讯和优秀的社交媒体内容,让用户无须下载就可直接使用。2018年12月28日,我国第一个5G国家级新媒体平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建,[1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华为公司共同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以形成“4K+5G+AI”的战略布局,努力打造自主可控、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级新媒体平台。这一切,为我国各类媒体于2023年左右传播5G视频新闻,开创了多种实验路径。

注 释:

①低延时是指对信息作出的反应极快,仅在几毫秒之内(1毫秒仅为千分之一秒),在新闻传播领域,智能新闻报道具有低延时的特性,几乎把时间差缩小到一瞬间。

②连接用户设备与服务商设备之间的网络称为接入网,无线基站就是无线接入网。核心网是把用户的呼叫、请求或数据接续到不同网络上的中心网络,核心网还承担计费和管理任务。

③“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在美国有大约8500万用户,是继BBC新闻频道之后收视率第二高的外国新闻频道。在华盛顿设有分社,在纽约、迈阿密和洛杉矶设有演播室。

④全景视频展示局部特写或显示一个细部时,要对一个动态或动作切割开来拉近镜头,称作时间切片和物象切片。

⑤指对集成电路运作程序的处理,多指计算机芯片框架的运算速度。

参考文献:

[1]Jeremy Horwitz,Verizon’s 5G keynote at CES spotlights media,drone flight,and health partnerships,VentureBeat,Jan.8,2019.

[2]我国首个基于5G国家级新媒体平台开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9-1-12.

[3]刘建明.媒介的多维概念及内涵的甄辨[J].西部学刊,2018(7).

[4]Brian Crecente,Project Syria VR experience arrives on Steam to racist,https://www.polygon.com/, Nov.4,2016.

[5]Nonny de la Pe?a,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Oct.15,2018.

[6]Edward Helmore,‘Godmother of VR' sees journalism as the future of virtual reality,The Guardian,Mar.11,2015/2019.

[7]Chris Sutcliffe,Is virtual reality friend or enemy to journalism?The Media Briefing,Jun15,2016.

[8]Chris Sutcliffe,Is virtual reality friend or enemy to journalism?The Media Briefing,Jun15,2016.

[9]Chris Sutcliffe,Is virtual reality friend or enemy to journalism?The Media Briefing,Jun15,2016.

[10]Chris Sutcliffe,Is virtual reality friend or enemy to journalism?The Media Briefing,Jun15,2016.

[11]刘建明.关于报纸消亡的对话[J].新闻界,2006(1).

[12]人民网与中国信通院达成战略合作,布局5G融合发展,人民网[EB/OL].tc.peeple.tcom.n/nl/2018/1018/c183008-30348148.html.2018-10-18.

[13]我国第一个基于5G技术的国家级新媒体平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建[N].人民日报,2018-12-29.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