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研究的“教材、词典、手册”,架起扶贫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一诺千金》:一场源于"责任"的出版行动

“到2020年,我国就将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离这项伟大决策很近的人,我有责任把其中的过程和思考写出来。”
5月11日上午,北京广西大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诺千金——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思考》出版座谈会正在举行,黄承伟的一席话引起了一阵掌声。
黄承伟是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也是大学的兼职教授。“他是学者型领导,也是领导型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晓毅看来,这样的身份让黄承伟的著作将我国脱贫攻坚战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好。
中国经济网扶贫频道总监林鄂平是黄承伟著作的“铁粉”,他对《一诺千金》的评价是扶贫研究的“教材、词典、手册”。
决定写作本书,缘于2016年黄承伟和广西人民出版社社长温六零的一次讨论。温六零从出版的角度,希望黄承伟能够写一本扶贫理论方面的著作,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的相关理论问题。
方向有了,写什么呢?黄承伟当时拟定了两个主题:一是对国际贫困与反贫困理论进行梳理,二是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以及其如何引领脱贫攻坚顶层设计的理论逻辑。
没想到,两个主题都引起了广西人民社的关注:扶贫选题将是主题出版的一个“富矿”。第一个主题的著作《鉴往知来——十八世纪以来国际贫困与反贫困理论评述》已于2017年1月出版。
黄承伟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一诺千金》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他午夜时分写作的。
“他基本上都是晚上11点多才开始写作,凌晨一两点才休息。”作为黄承伟的副手,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刘晓山非常清楚他的作息。在刘晓山看来,黄承伟说写这本书是“责任”,“是发自内心的话”。
“黄主任认为写好这本书是他的责任,出好这本书、让更多读者用好这本书更是我们出版人的责任。”温六零组织出版社成立了专门的编辑团队,精雕细琢,每一篇文章的排序都非常讲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场源于“责任”的出版行动,终于结出了硕果。
《一诺千金》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时代背景篇,较为系统地梳理总结了中国扶贫开发道路、反贫困理论、新中国扶贫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脱贫攻坚相关前沿问题和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中篇思想体系与顶层设计篇,是本书的主要部分,以一名学者的视角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丰富内涵、实践作用、国际价值等方面的内容。下篇生动实践篇,主要展示了基层产业脱贫路径等方面的生动实践。
当天,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都表达了对这部著作大大的“点赞”,认为其有原创性、思想性、指导性、国际性。
“既顶天又立地,既讲清了原理,又讲清了道理。”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看来,这本书架起了扶贫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既有学术研究价值,又有实用教学价值。
“书中的排序逻辑非常严谨,体现了很强的哲学思维。”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振华认为,这本书讲出了扶贫领域的“道”。
学者们认为,《一诺千金》的出版,有助于读者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加深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顶层设计的理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