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历史纵横>>人民日报社·社史

范长江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许海舟
2019年05月17日09:34 |
小字号
原标题:述史|许海舟:范长江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来源:“研究事儿”微信公号

“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范长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标志性人物,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是第一位追踪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是第一位在报道中公开称“红军”的记者,同时也是第一位进入红色政权中心延安采访的国统区中国新闻记者。他的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脍炙人口、彪炳史册,至今仍被视为经典。

为纪念范长江,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成为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每年的11月8日,即他创建“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范长江还是人民日报社的老社长。新中国成立之初,从1950年1月到1952年6月,范长江在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期间,率领报社全体同仁,兢兢业业,奋力开拓,使刚刚成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全国和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回顾新闻巨子范长江的新闻实践,对于今天我们正在开展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脚力——孤身千里走单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脚力是优秀新闻作品的源头活水。范长江是践行“脚力”的典范。

纵观范长江的新闻生涯,引人注目的是他从1935年7月开始,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深入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采访。这次旅行采访,历时10个月,行程4000余里,撰写的通讯陆续在《大公报》发表,较早公开报道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如一道道惊雷,唤醒国人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几页活的历史”。这些通讯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据考证,《中国的西北角》比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发表早半年,比斯诺的《西行漫记》最早的中译本早一年半时间。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范长江费尽周折抵达西安,先采访了周恩来,后又到达延安采访了毛泽东,与毛泽东彻夜长谈。从此,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

那时候中国大地上硝烟弥漫、炮火纷飞,范长江冒着生命危险孤身千里走单骑,从成都出发,经川西、陇东、祁连山、河西走廊、贺兰山到内蒙古……走遍大半个中国,据估算,范长江每天最少要走40里路。他乘羊皮筏子,过雪山冰滩,时常是在“马不能行”、尽是悬崖峭壁的路上艰难前行,常常是滑倒数次,满身污泥。他坚持与工友店员、商人小贩广泛往来、促膝交谈,不断汲取新闻的源泉与前进的动力。正因为范长江这种“用脚板跑新闻”的优良作风,他的新闻作品鲜活生动、见人见物,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实践反复证明,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是“挖”出来的,老关在楼房里体验不到火热生活,光坐在电脑前敲打不出精品佳作。处在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增强脚力,就要沉下身心、走进基层,接“地气”、补“底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体验生活,多“跑”深“挖”,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把握时代脉搏、感悟生活真谛、挖掘新闻富矿,写出更多带着生活气息、充满深厚情感、深受读者欢迎的作品。

二、眼力——入木三分辨是非

眼力,可以理解为观察、辨别、判断的能力,需要观察者从表象中洞察本质,从争议中明辨是非,从变化中把握规律。

在采访大西北之前,范长江并不是一名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只是国统区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热血青年,尚未走出书斋,因“新闻救国”的理想身兼《大公报》特约通讯员。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贫穷至极、内战不断、民不聊生。“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中国,东北几省逐步落入日本人之手,华北危在旦夕。在这样危机四伏的关键时刻,范长江怀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入木三分的敏锐眼力预测到,一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而荒僻的西北地区的现状却很少为人所知,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地方进行考察和研究,让读者更多地知道大西北的情况。

范长江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旅行通讯中还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第一次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踪迹,字里行间倾注了他对红军的同情和敬意。范长江的这些通讯陆续发表于《大公报》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在自述中说:“从1927年到1935年,在国民党的统治区中,在合法出版的报纸书籍中,公开称红军,对剿匪加引号,而且用文字公开透露出红军是北上抗日,并不是流寇,我是第一人。”通过到贫穷落后的大西北采访,范长江不仅看到了当地人民的苦难,而且看到了各界抗日激情高涨以及红军坚持抗日战斗的精神,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如今,面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舆论格局,新闻工作者要增强眼力,炼就“火眼金睛”,学会全面而不是片面地、系统而不是零散地、运动而不是静止地、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报道中要体现政治思维、战略思维,向受众全面呈现事物的本来面貌,进而作出正确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三、脑力——坚持真理勇战斗

脑力就是思考力、探究力,是以动态、发展的趋势性、规律性认识来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增强脑力,遇到问题才能避免失之浮浅、失于片面。

在通信极为困难的上世纪30年代,范长江不为国民党当局的反动宣传所惑,注重深入思考,用眼观、耳听、口问得出的大量事实和数据,对国民党统治下西北地区经济的凋敝、民族的压迫、宗教的纠纷、军阀的争斗和日益深重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危机,进行充分揭露、分析。他的笔触不仅仅是记录某一现象或某一事件,而是延伸到对国家危亡的担忧和黎民百姓命运的悲悯,试图探求救国救民的良方。他真实报道了红军长征壮举,及时披露西安事变真相,热情反映陕北红区景象,勇敢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用事实驳斥了反动势力对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种种攻击和诬蔑。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杂音噪音不时出现。形势越是复杂,就越需要新闻工作者立场坚定、眼明心亮,筑牢履职尽责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面对复杂形势和纷繁社会现象,要以党的理论为指导来认识和把握,发扬斗争精神,对错误思想、错误观点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澄清是非、以正视听。

四、笔力——力举千钧纸一张

笔力,就是用手中的笔驾驭文字、提炼观点、表达思想的功力。笔力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不仅表现为下笔成文、妙笔生花,而且体现作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功底。

范长江博古通今、博闻强记,人文地理烂熟于心,历史典故信手拈来。他的一篇不长的新闻作品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还有对宗教、交通、水利、农事等知识的介绍,常常是夹叙夹议、情景交融,史论、政论运用自如,展现了他扎实的笔力。范长江强调提高新闻记者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认为在采访、表达和行动等各方面的技术手段,都要纯熟地掌握,“否则可能是学者,不一定是记者”。范长江在一首悼念鲁迅的诗里写到“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其实这也是他自己的孜孜追求和真实写照。

新闻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几把刷子是干不了的,没有好把式、真功夫是干不出漂亮活的。好笔力不是简单的情景再现,更重要的是用深刻的思想启迪人们,进而宣传新理论,阐述新理念,总结新经验,揭示新规律。要多看经典多练笔锋,广泛涉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历史人文、文学艺术等方面知识,厚实自己的功底。要多写多练多磨,不断磨练文字功夫,砥砺表达能力,提升写作技巧。要积蓄思想积累素材,创新传播方式和话语方式。

虽然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范长江当年有了很大不同,但是他不畏艰险、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虚心好学、勤奋写作的进取精神,在今天同样迸发着光芒,显示着强大的感召力。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需要以范长江等新闻前辈为榜样,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

(责编:薛贵峰、荣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