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战线》>>2019年·第1期

以国际合作传播增强“一带一路”软实力

吴 兢
2019年05月17日13:30 |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小字号
原标题:以国际合作传播增强“一带一路”软实力

  软实力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力。其间,媒体应该有所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从单一合作到多元合作、从浅层合作到深层合作、从短期合作到常态合作、从双边合作到多边合作,国际合作传播日益精细化、平台化、长效化,推动了情感共通、认知共鸣、资源共享、标杆共建、品牌共塑、中外共赢,扩大了“一带一路”海外朋友圈,唱响了“一带一路”全球大合唱。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传播 联通联动 共建共赢

  软实力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力。习近平主席在致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16“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贺信中明确指出:“媒体在信息传播、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国家关系发展、沟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媒体应该有所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不仅中国人要讲,也要让外国人讲,还可以中外合作来讲。近年来,联通联动、共建共赢的国际合作传播模式不断推进,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突破文化壁垒、打通交流瓶颈、推动民心相通,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唱好“一带一路”大合唱,增强“一带一路”软实力,日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跨文化传播面临新考验

  自2013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热烈响应。推动“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之中“民心相通”是关键点、着力点,也是难点。面对复杂国际环境、多元文化背景、不同历史认知、多样现实诉求等情况,“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传播成了一条“短板”,面临一些新考验。

  “有色眼镜”带来无端猜忌

  中国动手干,西方动嘴评。 “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之日起,就被放到西方世界的“聚光灯”下。有人故意贬损:“一带一路”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有人乱扣帽子:中国正借助“一带一路”推行“新殖民主义”;有人总是把“一带一路”当“靶子”,随时用来挑起“中国威胁论”;有人惯用冷战思维,无端指责“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这些固有偏见、无端猜忌和故意指责,此起彼伏,不断翻新。可以说,西方一些势力从头到尾带着“有色眼镜”,把“一带一路”倡议搁在“放大镜”下挑刺、摆在“显微镜”下找错。这些现实情况,都给“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传播带来持续不断的挑战。

  认知差异造成“交往壁垒”

  当前,“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已经覆盖亚欧非拉,扩容至10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社会风俗、文化传统、发展轨迹、历史变迁等不同,与中国的关系状态不同,对中国的了解、感受、评价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真实存在的文化差异,容易造成陌生感、防备感、抗拒感,对外来文化因不了解而产生抵触甚至恐慌心理,从而竖起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壁垒。具体到“一带一路”倡议,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认知偏差、理解误差、期待落差等问题,影响了参与国受众对我国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

  经济需求影响“文化牵手”

  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减缓。各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本国事务的重中之重。基于自身经济现状、发展水平、社会需求等考量,很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的初衷与重点,都在于经济互通互惠,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更积极主动,对文化交流传播则往往“慢半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正从经济交往独大向全方位交往扩展,文化、艺术、教育、公益等领域迎来更广阔的合作机遇。

  国际舆论依然“西强我弱”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显示,全球舆论对“一带一路”的积极情绪占比,由2013年的16.5%提高到2017年底的23.7%。但从总体看,“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远未改变:中国真实面貌和西方主观印象呈现“反差”,信息流进和流出存在“逆差”,软实力和硬实力出现“落差”,在国际上有理说不出、说了也传不开的状况仍然存在。这也导致西方媒体对“一带一路”的不少报道较为消极。目前,借助互联网的兴起,西方传媒不断升级传播观念、传播手段,巩固自己的国际话语权。这也倒逼我们加大国际传播,构建新的传播体系,打造新的舆论格局,讲好中国故事。

  打好合作传播“四张牌”

  如何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传播,拉近情感距离,突破认知障碍,跨越交流门槛,打通文化壁垒?

  受众获取信息,一般更多依赖本国媒体。据调查,美国民众了解中国信息的主要渠道中,美国媒体占84%,中国大陆传媒占7%。推进国际合作传播,借船出海、借台唱戏,有利于缩短文化的隔膜、消除交流的梗阻、接续传播的地气,让中国声音真正实现海外落地。近年来,中国媒体打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传播“四张牌”,促进海外媒体联动,强化海外阵地建设,形成海外传播强音,扩大了“一带一路”全球媒体朋友圈,扩展了中国声音的全球覆盖。

  走出去+请进来

  内外联动、双向互动、相互促动,既“走出去”又“请进来”,让“走出去”实现“走进去”,形成“一带一路”传播合力。很长一段时间,“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侧重于“走出去”,主动加大海外发声,向世界说明中国。近年来,国际合作传播日益密切,推动更多外媒关注中国、走进中国、报道中国。“请进来”眼见为实、加深理解、增进友谊,也让“一带一路”声音在海外更加响亮。

  2014年,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重大倡议,人民日报社首次举办“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目前,该论坛已连续举办五届,成为由中国主流媒体主办的,规模最大、参与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多、参会外媒最多、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全球媒体盛会。借助该平台,200多家外国媒体和机构的代表团到访报社,交流经验,观摩研讨;报社派出全媒体交流团组和专题采访小组等100多个批次、1000余人次,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对话会、签约仪式近200场。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美国PBS公共电视台制片人,拍摄六集纪录片《一个美国制片人眼中的海上丝绸之路》,并在美国公共电视台(PBS)属下的210个电视频道以及美国考克斯(COX)有线电视网播出,效果很好。

  内容通+活动通

  内容是生产力,活动也是生产力;报道是影响力,论坛也是影响力。借助海外成熟媒体平台加强对外传播,借助举办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加大中外联动,借报传声、借会造势,传播渠道更宽、效果更好,让“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传播实现事半功倍。

  目前,我国很多全国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媒体加大了内容互通和活动联通。一方面,建立新闻产品互换机制,推动媒体间信息和资源共享,联合采访、联合制播,共享稿件、共享版面,我国制作的多语种优秀纪录片、电视剧、综艺节目等也热销海外。一方面,围绕“一带一路”大主题,在国内和海外推出多领域、多视角、多形式活动,比如博鳌亚洲论坛“媒体领袖圆桌会议”、“一带一路”中哈智库媒体人文交流论坛、中俄新媒体青年领袖峰会、亚欧互联互通媒体对话会、“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媒体分论坛、“‘一带一路’——从有为中国到世界繁荣”系列学术论坛等,中外媒体密切牵手,为“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建言献策,收到了交流思想、凝聚共识、扩大协作的效果。

  本土化+平台化

  不但要相互借力,而且要相互融合。近年来,中外媒体集团加强运营合作,合资共建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从内容、产业、管理、经营等多方面务实合作,交往更加深入、利益更加紧密。中外媒体合作中,突出本土化:本土表达、本土制作、本土发布、本土运营、本土包装,有力克服了“水土不服”现象,为海外民众全面了解中国、更好了解“一带一路”,提供“近在身边”、可亲可信的权威渠道。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展广播、平面、网络等多语种多媒体多层次的本土化合作:与“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合作,在莫斯科开通“中俄头条”双语客户端;在巴基斯坦实现本土化节目开播,立足于伊斯兰堡本土化制作室推出中巴友谊台;与斯里兰卡红十字会总会合作,制作、印刷、发行僧伽罗语《莲花》杂志等。中央电视台在南非、英国、缅甸、葡萄牙等8个国家的电视台,开办《中国时间》(China Hour),当地译制配音贴近本土习惯;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视播出平台合作,英、法、西、阿、俄、纪录及中文国际7个国际频道落地进入当地政府部门、酒店和百姓家中,培育更多收视用户。

  共同体+综合体

  人民网、南非时代传媒集团、韩国中央日报、巴西红网、俄罗斯自有媒体网站等全球16家媒体集团,成立“一带一路”国际新媒体联盟。另外,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报业联盟成立;中哈四方媒体签订国际协作体合作协议……近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传播凸显“联盟化”“共同体”趋势,打造开放、平等、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综合化大平台,加大多边合作,扩大多元合作,实现多层次、多形态、多模式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增进多元文化共融,增强各方包容互信。

  2016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联合多家国际媒体发起成立“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视机构、制作公司、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等共同参与,既有节目联制、频道共建,又有市场联营、商业融合,成为全球首个以“丝路”为纽带、面向全媒体的国际影视媒体联盟。目前,“共同体”已有51个国家和地区的103家成员及伙伴,成功举办了四次节目联播活动,吸引40余家国际主流播出平台参与。

  把丝路媒体朋友圈做大做强

  2017年5月,我国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主席宣布“打造新闻合作联盟”,标志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传播站上新起点、进入新阶段。从单一合作到多元合作,从浅层合作到深层合作,从短期合作到常态合作,从双边合作到多边合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传播不断拓展、日益成熟。

  面向未来,作为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重大综合工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传播应精心布局、科学规划、加大投入,进一步求同存异、开放合作、携手并进,同参与国家媒体构建互利合作网络、共创新型合作模式、开拓多元合作平台、推进重点合作项目,让合作传播走向精细化、平台化、长效化,推动中外媒体实现资源共通、优势共享、标杆共建、品牌共塑、各方共赢,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

  扩大公约数,激发合作动力

  习近平主席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传播,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聚拢人气、形成合力,扩大共通点,寻找平衡点,管控分歧点,化解风险点,把握好时度效,激活合作内需、激发合作动力。

  突出共赢理念,寻找最大公约数。从国际舆论现状来看,清晰表达利益点、诉求点,比单纯阐释责任感、奉献观,更易赢得海外民众理解认可。坦诚讲清“一带一路”中方外方的共赢点,可以挤压西方的“猜测空间”,为合作营造更好氛围。中外合作媒体共商共建共享,做到自愿、平等、尊重、协商、互助、互利。

  立足共赢设计,建设利益共同体。紧扣共赢目标整合中外媒体资源,设计合作框架,选择合作项目,创新合作形式,以平等互商达成共识,以建立机制促进交流,以责任共担推进合作。深化中外合作媒体高端互动对话,开展更深入、更灵活、更有效的媒体交流传播,及时解决合作中的分歧点、矛盾点,更多理解、更大包容,提供更为宽松的合作环境。

  打造高标杆,优化合作格局

  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传播,需要样板工程,需要龙头“旗舰”。过去5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传播侧重拓展伙伴、拓宽范围,从目前看可谓成效显著。下一步,推广“一带一路”媒体合作圈,应更注重样板示范、品牌塑造,在媒体领域形成“丝路好伙伴”、打造“丝路共同体”。

  树立标杆,突出重点。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传播,不要止于热闹,而要静水深流;不要浅尝辄止,而要深度黏合;不要平均用力,而要重点突破;不要全面铺开,而要有重有轻;不要撒胡椒面,而要有取有舍;不要整齐划一、“一刀切”,而要“龙头”带动、高标杆。重点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行得远的传播项目,形成深度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在国际上产生示范带动效应。特别要注重在中东欧、西欧、西亚、中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培育区域性龙头合作伙伴,建构更有影响、更有实效的“一带一路”媒体合作圈。

  扩大空间,全面覆盖。既要突出重点,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传播的龙头项目;又要扩大合作空间,莫以“沿线”来划分合作对象,避免形成新的门槛之别、带来新的门户之见。注意多向那些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善意、释放诚意、寻求合意,以更大视野和胸怀推进“一带一路”全球传播。

  提升精准度,塑造合作品牌

  精细布局、精准合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细水长流、润物无声。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传播,要进一步做到分层次、分国别,差异化、定制化。

  差异化合作,“点穴效应”效果最大化。将“一带一路”传播按阶段、按国家、按媒体、按项目、按活动细化。目前,对外传播往往“打包运作”,把22个阿拉伯国家、5个中亚国家、10个东盟国家分别看做一个整体,制定统一传播方案。但要实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有持续性的传播,精准点击每个国家、每个群体、每个阶段的“需求之穴”,差异化合作、动态化调整,把握节奏、推陈出新。

  定制化合作,“对接效应”影响最优化。按需要供货,按诉求服务。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民间交流越来越频繁,但总体上交流渠道依然欠缺。要更好对接合作方需求,搭建更多“对胃口”的交流传播平台。不仅要针对少数精英,还要对接普通民众的交流需求,特别要对接青年民众的沟通需要;不仅要考虑我们想说什么,还要多考虑当地民众想了解什么,多考虑我们如何传播才能收到更好效果。

  挖掘增长点,提高合作品质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传播应推进内容互通、活动联手、资源共享、项目联动、技术协作、人才交流、产业合作等“一条龙”式合作,提高合作品位,丰富合作品种,提升合作品牌,升级合作品质,让“一带一路”传播共同体不断壮大。

  推进内容合作,营造良好氛围。不断创新内容合作模式,延展合作深度,提升合作实效,深化合作影响,更好阐释“一带一路”政策,更好讲述“一带一路”故事。

  推进人员合作,增进了解互信。加大培训交流,根据实际情况推出媒体高管研修班、中外影视译制高级研修班、媒体留学基金等合作项目,让中外媒体走得更近、牵手更紧。

  推进技术合作,促进协作互助。紧跟新技术浪潮,加大技术合作,围绕媒体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组织专题培训,提供专项服务,扩大技术协作,提升技术水平。

  推进产业合作,深化利益共享。以产业为纽带,中外媒体共同出资,共建实体产业,经营传播公司、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加强运营合作,共营线上线下媒体平台、版权交易平台等,探索更深层次务实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实践支撑。

  (作者系中央党校第1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学员,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副主任)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人民日报2018年8月28日1版。

  ②《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年8月23日1版。

  ③钟新、王岚昕:《“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合作传播的模式分析》,《新闻战线》2017年第5期。

  ④蔡名照:《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讲好中国故事 传递中国声音》,《求是》2015年第12期。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