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城市电视文艺创新的路径
作为反映城市生活、传承城市文化的载体,文艺节目一直是城市电视媒体内容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因思维方式的限制、经营的压力、卫视的挤压和新媒体的冲击等影响,日益呈现出式微状态,特别是新媒体背景下,立足城市文化资源,聚焦群众文化生活,服务本地受众,打造有针对性的“适销对路”文艺节目,是应对城市电视文艺“差异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转型突围的必由之路。
城市电视 文艺节目 创新路径
产品意识不强、定位不准,是城市电视文艺式微的根本原因
文艺是新闻宣传的轻骑兵,中国电视文艺自1958年第一次转播国庆焰火晚会开始,至今已逾60年。①对城市电视台来讲,文艺栏目的遍地开花曾极大满足了受众的收视需求,据《城市电视台协作会会员情况一览》的统计,“截至1990年8月,全国已有城市电视台170多个,各类电视文艺栏目430多个,形成了初步繁荣的局面。”②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央视频道内容的丰富和省级卫视的崛起及强势覆盖,加之互联网新兴媒体的无孔不入,让城市电视传统的文艺节目越来越被边缘化。
创新意识不足,栏目“雷同化”,成为卫视挤压下的“炮灰”。传统意义上或者说2010年之前的城市电视文艺之所以吸引受众,是因为“上电视”“看明星表演”还算新鲜,有“声像结合”和渠道传播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在新媒体传播“人人都是录像者”和数字有线电视文艺栏目“强者通吃”的背景下,变得十分脆弱,甚至不堪一击。“城市电视台的电视文艺正在逐渐地被边缘化,原来忠实的观众正在被各大卫视和新媒体所分食。”③“盐城台2011年常态播出的电视文艺节目《快乐非常道》《快乐多看点》《快乐大PK》和《将爱进行到底》,平均收视率只有0.8%左右,2012年初不得不忍痛全部砍掉。”④栏目“雷同化”一直是城市电视文艺的一大弊端,像盐城电视台的《将爱进行到底》明显难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创新意识不足,简单地“拿来为我所用”的直接后果是栏目无特色,因此,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就成了必然。
经营困难,广告吸纳量不足,做节目就赚钱成为过去时。在有线数字电视和视听新媒体尚未普及的时代,城市电视台因为区域内“一家独大”的传播特点,还能吸引明星参与节目互动。但全媒体时代,传播路径越来越多元,卫视基本上垄断了一线明星资源,城市电视文艺“靠明星撑场面”基本不可能,嘉宾难请,成本高昂,收视低迷,广告吸纳量严重不足。经营上的压力,也让决策者不得不考虑电视文艺节目的成本、市场价值等经济指标,没有更多的经济实力和精力投入到原创文艺节目上,文化、文艺类节目越来越难觅踪影,有些电视文艺节目甚至是为了创优评奖而创作。城市电视文艺遭遇“寒冬”。最突出的实例是城市电视台传统的春节晚会,因为收视率和影响力下滑,越来越难以为继。对城市电视来说,文艺节目已如同“鸡肋”,既不敢大力投入,又不能完全放弃,似有又无,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辩证地考察城市电视文艺面临的困境,表象背后是思维方式的局限、融入城市文化生活不足、创新路径不足。电视文艺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满足群众需要、“不断的探索和修正,在规范中实现转型,在阵痛中实现创新”⑤的过程,反观以往的城市电视文艺,要么盲目克隆、模仿卫视,要么“产品意识”不强,为文艺而文艺,没有针对受众群体“有的放矢”。在与卫视的“同质化”竞争中,没有学会与群众生活“同频”,跟不上群众对文艺生活的需要,地方特色和“烟火气”不足,节目中看不到群众的身影,话题与城市无关、与市民生活无关,自然不具备吸引力。文艺是为群众服务的,城市生活是城市电视文艺的源泉和“差异化”生存之本。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城市电视文艺来讲,市民既是城市历史的创造者、见证者,也是电视文艺的“剧中人”和“剧作者”。新媒体时代,城市电视文艺应发挥城市电视台更接地气的媒体特性,立足城市,服务城市,“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⑥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引领时代风气,实现电视文艺的转型创新。
植根地域文化,聚焦一“老”一“少”,是城市电视文艺转型创新的关键
在新媒体环境中,城市电视文艺作为传承城市文化、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更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传递正能量,承担起“以文化人”的时代担当。当前城市电视文艺的转型创新,根本在于“求真务实”。“求真”:真实是艺术的灵魂,所谓真善美,唯有真实的、向善的,才是美的;“务实”:扎根区域文化,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实实在在地反映市民的文艺生活,服务市民的文化生活。“与市民相关”才能赢得市民的支持,电视文艺才有活力、生命力、吸引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以通俗化、平民化、贴近化的视角和语态,‘用最恰当的形式表现最适宜的内容’,使文艺节目给人带来欢乐和轻松的同时,……体现电视文艺艺术魅力,又讲求大众化、社会化的契合点,让受众在所喜闻乐见中得以提升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品位。……这应该是当前形势下电视文艺节目的文化定位。”⑦
立足地域文化,“以文化人”,打造文艺精品。相对于央视和省级卫视,地域性是城市电视的优势,这就决定了城市电视不能一味地模仿。过往的传播实践已经证明,盲目克隆的文艺节目因为不接地气、漂浮于城市文化生活之上而失去生命力,以己劣势去拼卫视的资源优势,其结果可想而知。地域文化是城市市民世代传承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表达,与市民情感具有天然的贴近性。因此,以文艺的方式,挖掘地域文化,创新电视文艺,既是城市电视文艺丰富资源、推陈出新的需要,又能满足本地受众的文化需求,“三贴近”应是城市电视文艺转型创新的着力点。同时,充分利用社会文艺力量,“光靠城市台自己还不够,还得广泛依靠社会力量,多请‘文艺行家’参与,请他们出主意,做节目,实行两条腿走路。”⑧要借助本地文艺团体和机构力量,开门办文艺,为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提供传播渠道,丰富内容。
徐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无数革命先烈气壮山河的壮举在徐州大地留下大量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近年来,徐州电视台聚焦红色文化遗产,借助电视文艺创作,让红色文化张扬于荧屏,激荡起穿透人心的精神力量,沉淀为城市精神,成就着“以文化人”的媒体责任。电视散文《永远的九岁——写给小萝卜头》获得2001年度中国电视金鹰奖。以此为素材,先后制作成《敌后便衣队传奇》《守护者》等多部红色电视剧,其中,短篇电视剧《小萝卜头》获得第十九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28集电视连续剧《小小飞虎队》获得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聚焦一“老”一“少”两个群体,打造文艺品牌。文艺是以人民为本的,雅俗共赏是其本质,没有纯粹的文艺和纯粹的“雅”。美即真,真即大众生活,离开了大众生活的“真”,文艺的“美”就无从谈起。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论断:“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对城市电视文艺来说,应该把关注焦点放到市民文化生活上,在节目内容编排和文艺活动的组织中,通过画面、声音、形象等电视文艺语言,反映美好生活,让受众在电视艺术的感染中得到心灵的休憩,提升美学素养。
受众老龄化是电视媒体不可回避的现实。近年来,徐州电视台在创新电视文艺表达上,聚焦一“老”一“少”两个群体,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针对老年群体,“善行徐州社区行”在为社区提供义诊、义卖、志愿服务的同时,还着力搭建社区文艺舞台,吸引老年文艺团体参与。在2018年8月举行的徐州市第五届老年艺术节中,138个节目进入复赛,半个月内“无线徐州”微信公众号访问量就超过680多万次,投票人数达到160万;针对少儿群体,《快乐成长》节目已开办5年,每周一档,为爱好文艺的少儿和艺培教育机构提供展示素质教育的窗口。“六一晚会”“少儿春晚”已经成为品牌,2018年徐州电视台少儿春晚,200多个节目、5000多名孩子参与其中,在春节假期连播8天,备受关注。
新媒体时代,城市电视因为一部电视剧、一档文艺节目而万人空巷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在传播市场越来越细分和对象化传播越来越明显的当下,徐州电视台针对一“老”一“少”两个群体实现了电视文艺的创新转型,形成了“培训+活动+节目+节日晚会”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今后要运用电视媒体自身优势,加强培训,提高节目制作水准和参与者美学素养,以更好地实现“老有所乐”“少有所学”。
整合优质资源,以活动丰富文艺节目内涵,提升影响力。相对于卫视文艺节目的“高空作战”,城市电视文艺节目更容易赋予自身更多的“烟火气”。地域性决定了城市电视与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之间能保持良好的互动,“城市广电‘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具有‘贴地传播’的本土化优势,在‘近身作战’的线下活动中优势更加明显。”⑨承接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大型文化活动一直是城市电视的优势。在招商洽谈会、主题晚会、庆典典礼、文化惠民等方面,在护士节、教师节等纪念日宣传活动中,都有广阔拓展空间。城市电视利用设备、人才、传播优势承接文化活动,串联和整合社会资源,不仅有力配合了中心工作、丰富了节目资源,也有利于延伸产业经营服务内涵、提升电视文艺的影响力。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指出,“要把纪念塔和纪念馆建设好、管理好,用好这里的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淮海战役精神发扬光大。”2018年是淮海战役胜利暨徐州解放70周年,为了让相关新闻报道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近青少年,徐州电视台与市委宣传部、网信办、教育局、淮塔管理局联合组织了“淮海战役精神进校园”活动。从3月下旬持续到5月中旬,先后走进30所中小学,近5万名青少年受到红色文化熏陶。在“舞台剧是历史的放映”和“淮海战役精神进校园”活动中,举行了红色舞台剧展演,12所中学170多位师生参加培训,让英烈故事“穿越时空”与青少年对话。展演剧目通过广播、电视节目传播,徐州广电微信公众号、徐州教育网、开吧APP、爱国主义教育平台“淮海e站”进行了视频直播、点播。
近年来,徐州电视台还参与了“舞动汉风”系列文化文艺展演活动,江苏柳琴戏、徐州琴书、徐州梆子等一批舞台艺术精品节目以电视文艺的方式得以更广泛的发散。同时,呼应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拓宽城市春节联欢晚会覆盖面,联合江苏的宿迁、连云港,安徽的宿州、淮北,河南的商丘,山东的济宁、枣庄7家城市台在徐州录制了《大美淮海万象新——2018淮海经济区春节联欢晚会》,为8地观众呈现了一台舞台特效丰富、舞台设计层次分明、内容多元的综合晚会。
当然,城市电视文艺的创新还包括利用新媒体手段拓展传播渠道的创新。新媒体时代,电视文艺传统的传播渠道受到冲击,但同时,新媒体又为以内容见长的城市电视文艺提供了短视频传播、微信直播、人际传播等立体传播的便利,“延长传统电视文艺节目的生产链,线上线下相结合,网上网下相结合,大屏幕与小屏幕(移动终端)相结合”。⑩聚焦一“老”一“少”两个群体,既丰富了城市荧屏,又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吸引更多年轻人,扩大了传播的边际效应,由孩子、老人而影响家庭,由家庭而影响城市。对于城市企事业单位文化活动或城市文艺现象的关注,同样也能通过新媒体的社交传播途径获得几何级数的影响。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新闻传播讲求针对性、地域性,对城市电视文艺来讲,就是——唯有城市的,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唯有贴近城市生活的,群众才会感到亲切、动心、动情。立足城市文化资源,聚焦群众文化生活,服务本地受众,打造有针对性的“适销对路”文艺节目,是应对城市电视文艺“差异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转型突围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首席编辑、主任编辑)
注释:
①⑤⑦贾晓帆、唐晓梅:《中国电视文艺节目的文化定位与思考》,《戏剧之家》2013年第7期。
②金明琦:《城市电视台文艺栏目的兴起及走向刍议》,《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1年第5期。
③周斌:《城市电视台电视文艺的市场化发展趋势》,《当代电视》2014年第8期。
④胡红:《城市台文艺节目低迷的破解之道》,《视听界》2013年第4期。
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⑧夏庆民:《关于城市电视台自办文艺节目的几点思考》,《电视研究》1998年第2期。
⑨胡霜:《定制活动:城市广电创收的新风口——以湖州市广播电视台2017年实践为例》,《视听纵横》2018年第1期。
⑩蒲红:《电视文艺节目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探析》,《今传媒》2016年第3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