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战线》>>2019年·第1期

融媒时代新闻主播能力的拓展

荣继敏
2019年05月17日16:58 |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小字号
原标题:融媒时代新闻主播能力的拓展

  直播场景的全新变化,给新闻主播提出了全新要求。独立思考、主动表达,这是不变的。但角色要变,由主播变成主编;思维方式要变,由被动播报变成参与创作;能力要变,由单一呈现变为具有视觉跟踪、思维联想、读图讲解等能力的综合表达。

  融媒体 新闻直播 主播能力

  融媒体新闻直播场景下,主播的“变”与“不变”

  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媒体人面临着比以往任何阶段都更加严峻的考验,传媒领域的竞争已经不仅局限在终端,而是上升至“云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内容展现在演播室大屏中;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摄像机通过精准定位捕捉有效画面、替代传统摄像操作;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在线包装系统等新的技术手段覆盖全景化直播间、刷新视觉体验;无处不在的多屏联动、任意切分的信息视窗、大数据抓取、随时随境互动……电视新闻的“直播场”一改曾经的单一设置,升级为融传统与创新于一体的全媒体、立体式直播新空间。

  新闻直播场景的全新变化,对新闻主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当技术风暴席卷传播领域扑面而来,真正贴合受众的表达是否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创新,实际的起点和落点在哪里?技术变革所带来的表达方式变化对于驾驭节目进程的主播来说是颠覆性的吗?……厘清这些问题对于新闻主播找准角色定位,更好地拓展、丰富和提升专业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变化”是融媒体时代的永恒主题。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主播的表达是否要根据技术手段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在笔者看来,所谓的“变化”,更确切的指向应该是在融媒体新闻直播场景中,主播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拓展,并非颠覆性的改变。因为在任何时候,人们都需要入耳、入脑、入心的新闻播报和评论。因此,专业领域的学科知识背景依然足以支撑今天的我们去面对已经和即将到来的挑战。相反,如果一味放大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波、因可能出现的调整转变而过分焦虑,反而会让人丧失固本之源,陷入追逐技术手段更新的窠臼。到位不越位,如何更好地发挥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何更好地提升主播独立思考、主动表达的能力……这也许才是今天我们应该把握的重点。

  新闻主播融合创新的探索实践

  面对融媒体新闻直播的浪潮,不少广电媒体都在积极应对,对新闻报道进行全方位创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品牌时政栏目《江苏新时空》的改版创新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江苏新时空》是江苏省最重要最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也是江苏本地关注度最高、受众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时政新闻节目。2016年6月,节目进行了开播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改版——搬进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开放式演播室,迎来制播方式的重要突破。让“老牌”的“新时空”焕发新活力,让联播类节目不再照本宣科、正襟危坐,而是笑容可掬、“走”到观众身边……这既是对新闻专业水准、技术支撑水平的考验,也是对新闻报道创新勇气和创造能力的检验。

  视觉跟踪——心中有“竹”,意在笔先

  随着技术的成熟完善,虚拟前景系统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比较常见的是用在综艺节目,在电视新闻直播中加入虚拟场景,江苏卫视可算是尝试在先。从《新闻眼》节目初探到《江苏新时空》广泛应用,主播和节目团队一直在不断摸索。

  与传统的新闻播音主持不同,加入虚拟新技术的新闻直播节目需要主播具备良好的空间定位和视觉跟踪能力,在直播时能够做到“无中生有”、意在笔先。简而言之,尽管从主播的视角来看,新闻直播现场空无一物,但在电视屏幕的最终呈现中,却有着丰富的数据图形和灵活的动画展示,新闻报道的关键要素因此更加清晰直观。这就要求主播首先必须对节目流程及播报内容了然于心,对新闻要素本身有十足把握,成竹在胸,才能挥洒自如;其次,主播对于虚拟前景的屏幕呈现特点要充分了解,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形体表现能力,对于“长出来”的数据图表和“飞出来”的动画特效要有充分的驾驭感。只有体态表达与播报主持配合默契、准确到位,才能将虚拟前景技术的成果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以《江苏新时空》“直通北京——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为例。在3月5日的“两会特评”板块,节目在表现形式上运用了大屏+虚拟前景的技术手段。在主播的示意配合下,虚拟前景中出现评论员的形象,展开视窗、开启对话。虽然在直播场景中无法看到评论员的身影,但主播具有良好的空间感知力和调度虚拟前景所需的视觉跟踪能力,呈现在最终的镜头中,可以看到主播从容转身,等待评论员从大屏“飞”出,共同开启连线的模式,视线、语态都宛如对方近在眼前。在“直通北京——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中,运用这样的创新表达方式的段落有不少,新技术的运用使两会报道更生动清新,别开生面。

  思维联想——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随着虚拟前景技术在节目中越来越多地应用,主播对节目的驾驭把控能力也越来越重要。要调试好自己的状态,适应虚拟场景的新闻播报主持新要求,视觉跟踪和空间感知能力不可或缺,它们可以让主播“准确对位”、有的放矢;而要想灵活驾驭虚拟场景,变被动适应为主动表达,则需要主播不断锻炼自己的思维联想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以消息“高考考前提醒”为例。比较传统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口播配背景画面,而在新版的《江苏新时空》中却运用了虚拟前景技术,将考前的相关提示细节以动画、图示、表格的形式展现。这就要求主播在播报过程中,有能力随时自如切换。如与时间相关的具体信息:“确保在每科开考前25分钟进入考场;语文、外语开考前30分钟进入考场;迟到15分钟就不能进场了。”

  节目在虚拟前景中以表格形式强调说明,并且特别使用了红色字体,主播在播报相关信息时放慢节奏、对于表格中的时间提示逐条清晰指出,有意识地突出重点。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虚拟表格并不能够在主播的视线中出现,只能在脑海中想象表格的大小、文字的位置甚至每一条时间信息之间的距离……要想准确无误地互动,需要前期反复推演,当然更需要主播对于虚拟时空场景有较强的感受力,对于无实物的特定呈现方式有较好的表现力。只有前期准备充分、心中有数,直播时才能举重若轻、自信自如。

  读图讲解——纵横开阖,由点及面

  《江苏新时空》改版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增加了站播,这在省级卫视联播类节目中可算是颇为大胆的突破。众所周知,传统上新闻主播是面对镜头和提示器,通常是一个机位一镜到底。主播只要做到“眼中有物”就可以完成好播报任务。而在全新的直播场景中,由坐到站的转变并不仅仅是外在形式发生了改变。

  首先,要做好心理建设。端坐主播台前,是新闻主播最熟悉的工作场景。一旦脱离了主播台,需要站立甚至走动播报,无形中没有了面前的“支撑”,也许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以慢慢培养新的习惯,调适好心理状态。更为重要的是主播配合大屏读图讲解的能力。直播中,各种各样的信息经常是以图表、数据、动画等形式展现的,通过后台支撑软件在大屏上切换,可以让观众一目了然地抓取重要信息点,从而提高传播效率。而主播对于大屏上核心信息的理解、表达和掌控,甚至直接决定了传播是否成功。如果不能离开提示器只是照本宣科,无法将繁复的信息“掰开揉碎”为观众解释清楚,那么大屏站播互动的设计也就失去了意义。

  当然,全新新闻直播场景,对于主播实践能力的拓展要求远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例如,出色的节奏掌控能力——不仅要求播报不同新闻的节奏要准确恰当,更要求站播主持人对新闻的全篇编排、段落勾连有节奏上的整体把握;有高超的稿件处理能力,除了能够快速备稿,在面对“急稿”和“突发”时,还要具备速读速记、资料解析、逻辑梳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另外,即兴点评的能力也至关重要。

  开放演播室大屏技术的延展,使得时政联播类节目不像以往那样只要求“四平八稳”播报到底,主播要根据节目需要随时准备“开窗连线”、分享“网友观点”、开启“评论员对话模式”等,这就要求主播有敏锐的应变能力和即兴采访、点评功力……一言以蔽之,融媒体新闻直播场景中由“坐”到“站”的转变,不仅仅是播报形式的变化,更是对过去播报稿件方式的“革命”。在全新的直播场景中,主播再也不能只会照本宣科,要有能力较好地完成与现场嘉宾的访谈互动以及掌控突发情况。直播场景的变迁要求主播能够在多种播报形式间自如转换,适应全新的直播生态,具备良好的信息整合能力和新媒体思维。

  融媒体新闻直播时代对主播的能力要求

  主播VS主编

  主播的职业发展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内进行的。国际国内文化环境、管理制度、技术环境以及相关专业规范要求等作为关键要素相互作用,影响新闻主播的职业发展。而在信息技术和融合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电视新闻直播场景的变化对主播能力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战。

  “不要播音腔”“要和大屏多些互动”“站播的姿态手势要更自然”……全新的开放演播场景中往往会听到诸如此类对主播工作的要求。事实上真正的变化是直播流程的再造。如果主播依然只是完成节目的最后一环——播报,那么他(她)必然无法胜任全新传播格局下更多的职业要求。如果对节目没有详细的了解,主播不可能自如驾驭直播进程;如果对于新技术没有全面的掌握,主播也没有办法在开放的直播空间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呈现全新的传播效果;如果对于内容没有充分的理解,主播甚至不可能自信地播报主持,举手投足也不可能自然流畅,表达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只有深度介入节目运作、了解新闻采编流程甚至组织采访报道、深谙新技术要领、熟悉镜头语言,才能将节目团队创新实践的成果在终端进行比较到位的传播。融媒体新闻直播时代的主播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才能够具备主编思维,战胜技术飞跃、媒体融合所带来的挑战。

  表现形式VS思维方式

  技术的变化永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当我们尝试在电视新闻中加入互联网元素时,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连线直播的全媒体时代已席卷而来;当我们探索在大屏上接进前方记者的图文视频时,色彩明亮的图表模型、生动活泼的动画展示早已通过虚拟场景让人身临其境……表面看这些是表达方法、表现形式的变化,实际改变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就像无论传播方式怎样迭代、媒体变局如何剧烈,人才和品牌永远是核心竞争力一样,受众永远需要新鲜独特的资讯、深刻多元的思想和包容温暖的情怀。当融媒体新闻直播场景对主播提出越来越多的新要求;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使主播不仅是新闻的播报主持者,更成为报道的组织者和节目的灵魂;当对主播采编播一体、发现思考表达一体、技术专业能力一体的要求越来越高……主播队伍迎来新一轮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主播需要自我规划职业生涯,除专业学习与训练之外,对于新技术与融媒体时代新闻行业的发展变化都要了然于胸。同时在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节目运作流程中要更加努力地发挥好主播的独立性、主体性作用。

  似乎所有的美事都伴随着寒风——在新技术发展狂飙突进的背后,是对主播能力的拓展提升和专业智慧的挑战;似乎所有的变化里总有历久弥新的坚守——那是“红灯”亮起时,内心升腾的专业主义激情。身处被变化裹挟的主持人岗位,拥抱传媒领域的气象万千,积极适应和创造新的改变,我们就可以在激荡中走得更远。

  (作者系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

  参考文献:

  ①斯图亚特·艾伦:《新闻文化》,方洁、陈亦南、牟玉涵、吴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吴声:《场景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③范翠萍:《全媒体语态下的媒体竞合》,《声屏世界》2011年第6期。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