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情缘》刻画建筑人精神面貌 秉建筑匠心展民国风云
“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建筑大师沙里宁的这句名言引发了不少共鸣。到底建筑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让无数建筑人甘之如饴为它执守一生?随着电视剧《筑梦情缘》在湖南卫视的热播,仿佛从荧屏上能找到些许答案——因为建筑是时代的灵魂、民族的脊梁、文化的记录。
由霍建华、杨幂主演的《筑梦情缘》首次全景式聚焦民国建筑行业,它跨越两代人,以全新角度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以沈其南和傅函君为代表的建筑人克服重重困难与质疑,坚守匠心,在建筑营造与设计领域取得成就并推动中国建筑业革新与发展的故事。
热血台词直击人心
《筑梦情缘》虽取名“情缘”,但并不局限于爱情,而是以民国时代建筑行业为依托,以沈其南一家为切入点,多线并行,将建筑行业的变迁、个人成长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连,角色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时代背景下的家国情怀都跃然荧屏。
于电视剧而言,台词是创作意图最直接的表达,《筑梦情缘》台词中流露出的“赤子之心、匠人情怀”让人印象深刻。“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商业资产和利益,而丢掉建筑师应有的气节和风骨”“传统不会说话,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用创造性的方式跟传统对话”“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我们应该爱惜自己的文明”,剧中傅函君与杜少乾关于中西方建筑、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探讨,热血澎湃,引人深思。
“我们希望剧集能够传递出力量感,故事发生在风起云涌的年代,每个人内心的澎湃都需要外化,所以我们尽可能要求台词热血,能够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直击人心。”对此,总制片人高琛表示,“从围读剧本到修改,再到实际拍摄,到最后漫长的后期,我们一遍一遍看、修、剪、混入,虽然看了那么多遍剧,但那些台词依然会打动我们。”
人物群像折射时代
《筑梦情缘》聚焦一个时代下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重点刻画了中国建筑人的精神面貌与匠人风骨。其中除了从工地小工一步步成长为营造师的沈其南、用努力和实力成为优秀女建筑设计师的傅函君、留洋归来推崇西方建筑风格的设计师杜少乾等主要人物之外,还包括营造师、设计师、权威专家、基层工人等建筑从业者。
这些人物不论戏份多少,都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刻画。沈家三兄妹自小离散,历经磨难与考验,但都始终谨记父母教诲,善良、努力、宽厚待人,保有一颗赤诚之心;家境优渥的傅函君,自小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上进、正直,丝毫没有“大小姐”的脾气,与青梅竹马的沈其南并肩成长、风雨同行;久经商场风雨的章炳坤恪守中国优良文化传统,大力提携晚辈;章梅对于女儿,有着最深沉的爱,也有着最无奈的愧疚……众角色轮番登场,情感纷繁复杂,触动人心。
“这个戏更像是那个时代的群像戏。”高琛认为,与讨喜的民国题材、热门的建筑话题相比,《筑梦情缘》更看重的是人物本身。他能直观地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的真实生活,跟现代人的状态截然不同。“当时晚清覆灭进入军阀割据的时代,无论是不是底层人民,大家都处在动荡时刻。无论是富家小姐还是穷小子,在那个时代里都像一叶浮萍,两位主角却并没有选择随波逐流。”
细节求真保证质感
近年来,影视剧市场百花齐放,行业剧也日渐增多,但常被质疑徒有职业外壳而专业性不足。想要创作一部品相俱佳的行业剧,需要全方位提升制作水准,细节打磨成为制作团队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为了让观众更加理解故事精髓,读懂当年的建筑人在风云变幻间的生活和心理,《筑梦情缘》请来了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生导师做建筑顾问,力求追溯那个年代的真实状态。比如,剧中同乡会馆设计招标段落,傅函君在指出杜少乾设计不足时有理有据,上海土质松软的地貌结构难以完成设计建造,“土地有效使用面积”“方胜图案”等用语也非常专业。
“作为电视从业者,‘求真’很重要,我们尽可能去还原,在此基础上也会有一些加工,让戏变得更好看。”高琛在业内以“细节见真章”制作风格见长,此前曾成功操刀多部行业剧,此番担任《筑梦情缘》总制片人,更是驾轻就熟。
他介绍,为了确认镜头中一闪而过的建筑是否合理,美术团队查阅了所有外滩建筑落成时间;了解到过去盖楼是用毛竹搭建防护面,剧组重新搭设,最高时搭到了六七层楼高;为了找到适合的场地拍一场工地戏,全剧组甚至多转了一次场……“坦白说,我们也不可能真的用全部篇幅去讲怎么盖一栋楼。如果我们拍一部电视剧只是为了告诉观众怎么盖楼,估计大家也没有什么兴趣看。但是剧中需要呈现一些专业的术语,一些专业的情节,我们力求让它完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