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别让短视频钝化我们的思考力
近日,一则视频热传网络:在地铁车厢内突然有人高喊“卧倒,手机要爆炸”,周围乘客顿时四处逃散,场面一度陷入混乱。后经警方查明,这是有人在拍摄短视频,为博眼球才出此歪招,目前三名涉事人员均已被刑拘。
近两年,短视频火得一塌糊涂,却越来越透着点“邪性”。从“高手在民间”的“炫技”拍摄,到跳、唱、抖不能停的“鬼畜”剪辑,短视频APP迅速征服了大量95后、00后。然而,随着流量争夺白热化,主播们除了作妖搞怪博出位,甚至开始挑战公序良俗哗众取宠。蓄意制造恐慌、危害公共安全的奇葩案例层出不穷,让人大跌眼镜之余更呼吁依法加以严惩。
从微博、微信到快手、抖音,梳理当下网络流行趋势不难发现,媒介形态的频繁迭代并未带来传播质量的同步提升。反而随着传播载体从文字、图片到视频,用户的时间被越切越碎,信息的品位也一降再降。君不见,在十来秒的短视频中,少有精彩内容,多是低俗恶搞;少有真正创意,多是狗血剧情。片面的感官刺激、肤浅的情感满足过后,很多人“除了脑袋空空,什么都没记住”。难怪不少人忧心忡忡,担心短视频会让我们变得愚蠢。
短视频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让这么多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从传播心理学上分析,人们都有“所见即所得,最好别思考”的思维惰性,而从受众角度看,轻松娱乐的“沙发土豆”式内容往往更具吸引力。而这些疾速迭代的APP,从设计理念上就是在不断迎合、利用、挖掘着这些“人性的弱点”,让用户如“中毒”般停不下手、合不拢嘴,沉浸于浅层次的情绪应激中无法自拔。最鲜明一点,便是这些产品的表达门槛一再降低。如果说发微博还得搜肠刮肚想几句话去凑那140字,那么录制短视频则“得来全不费工夫”,只要肢体够浮夸,剧情够恶搞,分分钟便可引爆眼球。当传播媒介与“人性弱点”互相强化,“高投入”“费脑子”的文字表达正离我们越来越远。
从商业逻辑来看,为了抢占有限的注意力,平台自然会无休止地给市场“投喂”无需思考的“爆米花信息”。但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当我们习惯于肤浅化、感官化的信息与表达,对文字、对思考的需求与耐心也会慢慢钝化,思维认知活动长期停留在感知阶段,概括、分析和判断等高级思维能力必然在无形之中萎缩退化。最新一份报告显示,普通人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下降到了8秒,很多人出现了无法集中精力思考、思绪到处游走的“天然痴呆”状况。这无疑值得警惕。
丹·布朗在其科幻小说《本源》中如是畅想——继恐龙灭绝后,人类在未来也会消失,一个新的物种将以极快的速度占领地球,那就是“人机结合体”。今天,我们不能拒绝科技的进步、产品的更迭,但瞬息万变之中,必须保持人类的思维独立,这样才能在拥抱未来的同时最大限度避免“人为机役”的悲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