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电影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呼唤更多创作型制片人出现

饶曙光
2019年05月29日13:37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呼唤更多创作型 制片人出现

  电影工业化,制片人中心制是题中之义。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的布局与完善,以及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合格的、成熟的、高水准的电影制片人的短缺越来越突出。笔者从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出发,比较早就开始大力倡导从导演中心制向制片人中心制过渡,但发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

  制片人中心制难以落地

  一般人都是拿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成熟的制片人中心制说事,这当然是必要的参考系。但须知,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好莱坞就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充实。因此,电影制片人中心制也就水到渠成。而且,据笔者与一些好莱坞制片人的接触,发现他们非常懂剧本,善于发现并且组织剧本,可以说是对剧本一往情深、情有独钟,甚至视剧本为电影的“衣食父母”。

  有了好的剧本作为基础,然后才是投资规模、“搭班子”、宣传营销、发行放映等。由于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表现在电影创作生产上就是导演中心制。很多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老电影人谈到当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四大帅”,即以崔嵬、水华、成荫、凌子风为首的四大创作集体,用“顶礼膜拜”来形容也不夸张。这种传统及其影响是深远的,迄今为止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部电影的创作和生产。

  然而由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速度太快,大大超过了人才储备和培养的速度,导演尤其是优秀导演非常缺乏。过去比较长一段时期基本上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的“三国演义”。而最近几年中国电影的进步,则最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崛起。不过,即使如此,中国电影新力量尤其是新导演崛起的速度也远远满足不了电影发展的需求。因此,崛起的新导演在电影创作和生产过程中依然拥有很大的话语权甚至是决定权。更重要的是,相对于新导演的崛起,新制片人的崛起速度貌似更慢一步,导致大家期盼的制片人中心制迟迟难以落地。

  重视编剧环节的智慧合力

  两年多前,在参加优秀电视剧剧本评审时,笔者给了陈育新先生编剧的《破冰行动》最高分(并列)。因为在笔者看来,《破冰行动》有真实的案件作为基础和支撑,编剧陈育新也下了很大的功夫。陈育新此前写过很多公安警匪题材的电视剧如《湄公河大案》等,可以说是公安警匪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一个老手、高手。幸运的是,陈育新碰到了一个创作型制片人,以及一个优秀的导演傅东育,强强联手,最终为观众奉献出了2019年上半年热度最高的头部作品。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编剧的水平、剧本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电视剧尤其是长篇电视剧的水平和质量。电影却不太可能成为编剧的艺术,电影作品都会打上某某导演作品,电视剧貌似较少这种做法。

  一般情况下,电视剧的导演、制片人还是比较尊重编剧、尊重剧作环节的,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剧本基础不好,想要拍摄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将帅无能累死三军”——用于形容电视剧剧本创作、剧本环节、编剧的地位作用,还是非常贴切的。也因此,一部电视剧如果出了什么问题,背锅的首先是编剧。

  众所周知,美国电视系列剧《权力的游戏》在国内拥有众多粉丝,不少人追剧真的是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但不久前播出的《权力的游戏》的结尾篇,却遭遇了人们的疯狂吐槽、恶评乃至恶搞,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导演刘浩东评价说:“越往后看越没意思了,被吹嘘已久的第八季盛名难副,我都怀疑编剧只做了5集剧本,制片人与导演硬拍出6集戏。”

  电影如果好,基本上跟编剧没有关系;但电影如果不好,首先一定是编剧的问题,貌似已经成为了电影创作、生产乃至评价体系的一种不平等现象,甚至就是一种潜规则。

  笔者认为,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尊重创意创造,尊重编剧的创造性劳动,尊重编剧环节的智慧合力,是成功的基础之基础,甚至就是成功的一大半。其余的,便是工匠精神。所以,我们呼吁更多创作型(创意)制片人出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