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互联网真正让经典永不过时 经典影视剧具有二次开发潜质

李雪昆
2019年06月12日13:27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互联网真正让经典永不过时

  编者按 近几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修复经典”单元展映的高清修复老电影,吸引了众多影迷的目光;高清复刻版《倚天屠龙记》《封神演义》等电视剧,也掀起了这些老片在百姓中的一股怀旧风潮。这些经典电影、电视剧的修复,对于行业而言都兼具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成为业界和观众关注的焦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影视界创造了无数经典的佳作,其中大量的老电影和经典电视剧都深受观众的喜爱,承载了大众的情感记忆和价值认同。具有修复价值的影视作品浩如烟海,但是,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的修复都存在着技术难度大、成本高、耗费时间长的普遍问题,导致不少经典影视作品很少有机会与观众再次见面。

  其实,影视剧修复除了技术上的问题外,尽可能在保持影视剧年代质感的同时,让技术和艺术兼具无疑是最大的挑战。基于此,日前,在由阿里大文娱优酷、光明网联合主办的“重塑经典——互联网赋能70年视听体验升级高峰论坛”上,与会各方聚焦经典影视剧的高清修复,向观众揭秘了一部老片“从糊变清”“从老变新”的过程,并围绕“如何重塑经典,让年轻人爱上经典”等话题展开交流,探讨互联网赋能70年视听体验升级的新思路。

  经典值得被每一代人看到

  “我很高兴地看到经典影视剧修复的相关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互联网也正在影视剧修复的领域逐步深入,以尖端技术和媒介力量传承时代经典,为影视剧修复带来新视听、新思路、新发展。”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罗建辉对互联网平台重塑并传承经典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他强调,互联网赋能要弘扬主流价值观,保持文化价值优先并兼顾艺术价值,不仅要注重修复保存,更要注重传播。

  “依托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样的现实、丰富的人才等资源优势,影视行业创造了大量载入史册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艺术化地展现了社会发展,生动地记录了时代风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不仅具有不褪色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更具有厚重的思想性和文化内涵,是我们宝贵的当代文化遗产。”《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光明网董事长陆先高认为,经典作品不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更在价值观纠偏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要视修复保护和传承经典为使命担当。

  的确,经典影视作品的修复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毕竟,经典的老电影、电视剧用影像鲜活地记录了时代风貌,承载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老胶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划痕、噪点、腐蚀,甚至陷入濒临消失的危机中。老电视剧中,也存在着大量由于磁带存储问题导致的噪声、划痕、褪色,难以达到良好的观看效果。通过修复延缓经典影视剧的衰老、将它们数字化,不仅是技术上的修复,更是在岁月的流逝中,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拯救这些文化遗产。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大文娱首席技术官兼优酷首席运营官庄卓然强调,每个时代都有潮流,但经典永不过时,值得被每一代人看到。优酷数据显示,年轻用户对经典内容也是热爱的。比如《天龙八部》这样的经典作品长期位于平台热播榜的TOP10;在新版《倚天屠龙记》播出的时候,苏有朋版《倚天屠龙记》观看数据增长451.8%;《家有儿女》《爱情公寓》等电视剧收看用户中,“90后”用户比例超过了60%。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优酷方面了解到,为了提升用户的观看体验,优酷从2017年便开始启动高清修复计划,目前已修复经典电影200余部,近4000集经典电视剧,涵盖《士兵突击》《亮剑》《康熙王朝》《大宅门》《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经典老剧,以及《乡村爱情》《乡村爱情2》《乡村爱情故事》《乡村爱情交响曲》等热播的“乡村爱情”系列剧目。今年更分别在大屏和小屏上开设了极清4K专区和高清经典专区,为年轻人看经典解决画质问题。

  互联网解决技术和传播难题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那个年代的经典影视作品,“70后”“80后”追小燕子,被《亮剑》激发出血性;“90后”跟着许三多学会什么是不抛弃不放弃,在《潜伏》中看到信仰的力量;而“00后”在《欢乐颂》中体验到生活和真情都不容易。这么多年过去了,经典依然是经典,经典依然有人看。

  但同时,问题也来了,有些年轻人会因为经典剧马赛克一般的画质而弃剧,甚至有人在弹幕上写道,“这画质,用儿童手表看都富余”“全程马赛克”。据庄卓然介绍,“弃剧率”是被互联网平台经常用到的数据,因画质太差而在一分钟内弃剧的比例甚至达到70%,换言之,画质成为“95后”“00后”追经典的最大障碍。

  未来已来,互联网技术正在引发以经典影视高清修复为代表的文娱产业发生质变,并让工业化成为可能。记者了解到,目前,在电影频道、中国电影资料馆等推动下,电影的系统化、大规模修复事业已步入正轨。在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总编室主任董瑞峰看来,“修复经典如同雕刻时光,要有工匠般的精神”。基于10余年电影修复经验,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资料库副主任左英表示,修复不是修新,而是修旧如旧,要技术修复和艺术修复并行。而随着人们观看需求的提高,内容的修复提速也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互联网的加入则让修复事业“提效增速”变成常态。

  在修复效率上,依靠互联网强大的算力、算法,目前,修复一部经典电影到4K级只需1小时。而在十几年前,单机工作室修复一部两小时左右的电影基本需要数十天,甚至数百天。

  此外,与会者还认为,互联网还解决了经典内容分发的问题,在传统的修复产业里,一部片子修复后,面临着如何再次被年轻人看到的瓶颈考验。院线排片一般不会优先考虑老片,大量老片只能在年度影展上才能争取到排播。“但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通过设置专区、短视频引导和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实现用分发的手段将经典内容推送给年轻人,并且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将他们吸引进来。”左英说道。

  经典影视剧具有二次开发潜质

  无论是匠人修复,还是工业化修复,都是为内容产业赋能。在圆桌论坛环节,参与嘉宾一致认为,修复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超过修复本身。

  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数字修复中心主任肖搏表示,修复是利用技术还原人文和艺术的原貌,修复经典无止境。“老胶片有它的年代,有导演在不同的时代下对艺术的追求。它的镜头、颜色的处理、剪辑的手段,都带着强烈的时代印记和当时导演与演员的表达风格。”肖搏强调,要尽可能还原当年拍片的感觉,它不仅仅是对画片的一个简单处理,还要相应地对那个片子的时代背景,以及同时代的观众,都要了解得更多一些。正所谓剧组在不断发展,观众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修复师的审美也应在不断的积累中进步。

  “在我看来,一切的时尚流行都离不开对经典的致敬。所有的新出影视作品,无一不是站在过去影片的肩膀上完善出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修复经典在突破与年轻人圈层的沟通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更起到了观念修复的作用。“一个片子如果大家都不提及、不去看,那么它真的会消失。就像很多人年轻人没有看过《北京人在纽约》,不知道《开国大典》,我们今天总在说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如果都没有共同的影视时代的记忆,那必定是有所缺失的。老电视剧、老电影就像我们的‘精神地标’,如果没了地标,便永远不会把自己的根脉传播下去。”

  冷凇认为,在新时代,经典影视剧素材同样可以增值,具有被二次开发创作的潜质和商业化的可能。此外,他还提到,年代久远的纪录片、家庭珍贵的老影像同样有着修复需求。

  修复经典其实是一件与时间赛跑的事情,正如庄卓然所言,“阿里巴巴愿意参与到与时间的赛跑中,去向丰硕的成果学习,同时,也贡献出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和平台能力,让经典不被埋没,让年轻人爱上经典。”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众多技术方、平台方的共同蓄力之下,越来越多的经典影视剧将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

  电视剧《倚天屠龙记》修复对比图。 资料图片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