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9年第6期

地方台民生新闻如何创新选题视角

谢思
2019年06月12日09:46 |
小字号

来源:《视听》2019年第6期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想要获取“独家新闻”越来越难,民生新闻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于选题视角的创新。本文从政务解读、生活服务、法治题材等方面探讨了民生新闻选题视角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选题;创新

在电视媒体里,民生新闻是最“以人为本”的,也是最受到老百姓欢迎的一种新闻体裁。无论是哪个地方的电视台,民生栏目的收视率与关注度都遥遥领先于其他栏目。然而,民生新闻在当了近10年的收视“领头羊”后,“成绩”也略有下滑,遇到了停滞、徘徊不前的尴尬局面。有些地方台的民生栏目甚至成为了老百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如何提升民生新闻的节目质量,调转“民生大船”的行驶方向,将其再次驶入老百姓的心坎里,是电视媒体工作者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从日常新闻采编过程中我们就有所感知,想要拥有“信息独家”是越来越困难了,“独家新闻”几乎已是不可能。每当有民生新闻事件发生时,电视、电台、报纸和网络等新媒体便倾巢而出,“抢新闻”是常有的事。对同一个事件,尽管“出街”的新闻在表述时略有不同,但终归是在讲述同一个新闻事实,任凭记者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变出“花”来。那么民生栏目该拿出什么来博得老百姓的欢心呢?笔者认为是选题视角的创新。

一、从政务监督到政务解读

民生新闻通常以城市和乡村老百姓的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的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

民生新闻从群众中来,最后终归是要回到群众中去的,始终着眼于老百姓的需要,才能让节目质量走上新台阶。民生新闻作为党委政府与老百姓沟通的重要桥梁,一直在为弱势群体发声,但同时也存在节目内容浅表化、同质化、程式化的采访,没有给观众留下一些思考。这时候,民生新闻需重新定位。随着政务愈加透明,反映渠道愈加多元化,需要媒体监督、暗访、揭露的新闻也在逐年减少。一些民生栏目为了创造“看点”,容易出现舆论监督过度、新闻导向不明确的情况。一味大篇幅地做所谓的“曝光”政府机关单位“不作为、乱作为”,显然是不合乎老百姓口味的。一整条新闻兜兜转转到头来竟是误会,只会损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反之,笔者认为在选题上更应该去关注惠民政策,诸如出行、教育、医疗等,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惠民政策要做到真正“惠民”,终究是要经得起老百姓的检验的,因此将视角往这边牵引,不仅能让老百姓爱看,也能推动政策的完善和监督政策的实施,一举三得。

老百姓之所以向新闻媒体反映情况、提供线索,正是因为他们遇到了凭借一己之力无法解决的事情,然而当媒体介入,事情得以圆满解决后,一些新闻记者就会“放大”影响,不断去“挖掘”类似题材,让受众产生错觉:职能部门全都是不作为的,人情全是冷淡的,社会治安漏洞百出,等等。长此以往,媒体收获的只是短暂的高收视,失去的则是电视民生节目的权威性。近年来,许多民生栏目也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正在积极做出改变。作为党媒工作人员,应该时刻践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力当好宣传员和讲解员,把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广东的深切关怀传递到千家万户。笔者所供职的单位就努力“讲述梅州好故事,传播梅州好声音,树立梅州好形象,传递梅州正能量”,做好“三好一正”工程传播者,为梅州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二、从生活琐事到生活服务

毋庸置疑,民生新闻关注人的需求。而量多质低使得电视节目陷入恶性死循环。“今天他家水管爆了”,“明天她家厕所塞了”,这些虽然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但同时也是老百姓自己就能解决的小事。若是不分质量地去为百姓跑腿,不仅会“养懒”老百姓,同时也会让节目质量严重下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今,人民已经朝着美好生活逐步迈进,作为一档电视栏目,自然需要与时俱进。老百姓的“身边事”,也逐渐由“求助、曝光”悄然转变为寻找吃喝玩乐,享受服务了。笔者所供职的单位于2014年就开办了一档全新的服务类节目《服务900》,节目定位就是以服务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为主旨,专注于挖掘全市大大小小各类亲子玩乐、家人聚餐的好地点。栏目创办初期并不被看好,不少人还认为会与民生栏目题材重复,出现“炒冷饭”的现象,但随着“广场舞大赛”等贴合百姓娱乐生活的大型活动的举办,栏目逐渐被受众认可。如今一到周末,大伙儿无地可去时,总会习惯性地打开《服务900》的微信公众号,看看都有啥推荐。可以说,《服务900》就是梅州“吃喝玩乐”的“导航地图” 。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升,而公民素养的提高则相对滞后。每个个体虽然力量薄弱,但走出家门、国门,都代表中国;说出的话,做出的事,都在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推动公民素养的提高,成为民生新闻的重要使命。交通类的“文明礼让我先行”、帮扶类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环境类的“公共场合不抽烟、不乱扔垃圾”等题材应该受到更多重视。唯有通过老百姓身边的一件件文明小事,以小见大,才能激发每个人心中的责任意识,自觉去做一个文明中国人。所谓服务大众,就要因应时代变化,提供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闻信息。

如今,民生新闻栏目和服务类栏目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民生新闻有着服务功能,服务类栏目也有新闻属性。如何将传统的民生新闻栏目与服务类栏目完美融合,考验着从业者的智慧。服务类的资讯之所以受到老百姓青睐,其实就是因为“人的需求”产生了变化,而这类信息恰恰迎合了变化的需要。社会在改变,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民生新闻若想要继续领航前行,势必要做出改变了。

三、深挖法制题材

作为党媒,肩负着党的喉舌的重任,切实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同样是一档民生栏目必须完成的任务。如何将法制节目做得好看、不死板,考验着电视人的智慧。笔者所供职的梅州市广播电视台《民生820》栏目于2012年6月5日开始与梅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合作,联合开办了一个电视新闻板块“法庭内外”。开播6年多来,从日常的采访和播出情况来看,法院的题材是相当丰富的,而且梅州两级法院的领导对于“法庭内外”板块相当重视,宣传的同志也主动热情,提供素材并配合采访,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态势。几乎每天,“法庭内外”板块都会至少直击1条庭审现场,播出的题材包括刑事、民事、执行、便民信息等内容。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以案释法,以情感人,在法制宣传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让整档节目增色不少。

民生节目在当好老百姓心中“法律服务器”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才能把路子走得更宽。多年的实践证明,将法制故事讲活,远比单一说教的宣传教育效果要好。然而,“法庭内外”在走过6年多的时间后,也遇到瓶颈,那就是如何不断创新报道模式,让老百姓天天都有“新茶”品。作为电视人,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许,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庭审现场》、北京电视台《庭审纪实》都为地级电视台法律节目提供了“指引灯”,栏目组眼下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去敲开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政法系统“宣传门”,让记者把一个好的题材从头跟到尾,把细节放大,把案例做深,把节目做好,让百姓爱看。

四、结语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工作有着诸多指示,指引着媒体工作者的前行方向。对于一个市级电视台而言,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好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其核心是抓住“人”这一关键。地方台民生新闻为何能持续受到老百姓的青睐和信赖,与网络媒体相抗衡?笔者认为,就在于接地气、以人为本。尽管在“抢先”的时效性上,传统媒体看似是“输了”,但在“温度”和“深度”方面,电视民生新闻能将一条简单的新闻线索做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理。只要电视从业者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充分利用优势,依然能迎来民生新闻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王雪,王静.传统媒体渐衰 民生新闻该何去何从?——浅析电视民生新闻未来的发展走向[J].现代视听,2016(3).

2.朱晓丹,吴菲.民生新闻提升与发展的未来走向——公共新闻[J].视听纵横,2008(6).

(作者单位:梅州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