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9年3月上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的现实指向

陈信凌
2019年06月12日14:47 |
小字号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3月上

在我们的常规语境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完整的观念体系,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的理论工程。概而言之,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总体看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在其形成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筚路蓝缕,导夫先路。中国共产党不同时代的领导人继往开来,各有创获。

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其人才培养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其中的灵魂部分。2013年12月,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以“中宣发【2013】34号”文件的形式,联合下发了《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工作,抓牢抓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指导性地位。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十九大一项重要的成果,这项决议不仅是应对现在而且更指向未来,其必要性与重要性显而易见。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着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命题,提出了一整套兼具现实指导性与学理创新性的阐述与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发展高度和水平,应该是当前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做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工作,在当前应该把重点放在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讲授与传播上。对于如何开展并且持续推进这项工作,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尝试。“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常常被人们相提并论,这其实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同一等量级的任务。“进课堂”“进教材”并不难,这只是形式与手段;关键是“进头脑”,因为这才是目的和成效。那么,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怎样才能做到“进头脑”有实效?我认为至少应该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解决方向模糊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新闻院系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素质。”他把新闻舆论队伍的素质直接与高校新闻院系的教学方向与教学质量联系在一起,而且首先提到的就是教学方向。在同一语境中,习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很显然,要抓牢抓实新闻传播学科的办学方向,其核心工作就是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指导性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培养出“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的新闻传播人才。

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这个特点很容易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引向技术层面。实际上,新闻采访、写作、拍摄、编辑、评论、播出等纯操作性的业务课程,就占据了新闻传播学科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很大比重。沉浸在这样的新闻技术层面中,很容易忽略专业本身的价值取向。尤其是一些传播较为广泛的西方新闻理念,诸如:新闻自由、新闻的客观性与均衡性、新闻独立性、价值中立等,它们在表层上似乎是很中性的学术用语,实际上其内在含蕴非常深潜,而在不同的层次上呈现出不同的面向,其深层意旨就是主张取消新闻的方向性。具体来说,就是淡化或者否定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立场、态度与倾向。这一整套理论表述虽然滋长于欧美的土壤,但是它们往往以普适性的姿态出现,因而对我们有较大的欺骗性与影响力。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并且进一步突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新闻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把新闻舆论的党性原则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向学生讲深说透,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命题,以达到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目标。

解决“槛内教学”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特色鲜明的观念体系,通常的教育形式自然是通过理论讲授来实现的。不过,如果我们的教育在此止步,也就是说让这种专题教育停留在理论的门槛之内,完全体现出的是“槛内教学”流程,其效果肯定是比较有限的。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这种理论讲授的价值,它可以引导学生对理论产生兴趣,并由此对理论展开深入研究与传播。但是,新闻传播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理解相关理念,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贯彻落实这些理念。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该把理论的教育从课堂与教材中延伸出来,扩展到社会与实践层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克服“槛内教学”的有限性,我们一方面充分发挥了“部校共建”的机制,与省委宣传部及省内主要媒体共建了管理机构、精品课程、骨干队伍、实习基地、研究智库等,在共建框架中邀请本省新闻宣传系统的负责人、新闻媒介的专家向学生讲述新闻传播的最新发展状态、特征与趋势,引导学生自觉做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推动者;另一方面则为学生创造在基层实践与体验的机会,我们特别在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赣州市的瑞金与宁都设立社会实践基地,在寒暑假期安排学生前去开展体验性社会实践。本项活动的时间一般在两周到三周,内容是体验老区常态生活,并在专业视野下开展一系列考察与调研活动。要求体现“三贴近”精神,提倡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细心感受时代的洪流与脉动在当地的感应与回响,体会新闻传播在基层的落地轨迹与影响效应。

解决“现时教学”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常态是教师围绕现编的教材展开,至多联系当前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案例。其主要的特点是整体上把教学过程的时态设定为现在进行时,因此可以称为“现时教学”。这种“现时”的教学形态由于缺乏纵深感与立体性,成效终究是不太理想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的理论工程。在其整体架构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智慧,也包含中国共产党不同时代的领导人的杰出贡献。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与传播技术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相关论述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新的发展成果。显而易见,这个理论框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长期演进发展的结晶,与此前的思想资源有着源流的关系。在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如果只专注于此刻与现时,很难深刻阐释出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理论价值。

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时,特别强调放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的轨迹中展开,同时还注重联系本院学术研究优势领域进行阐述。中央苏区的新闻事业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下,开展的最早的有组织、有系统、有规模的新闻舆论工作,也是我们学院特色优势研究领域。我们的研究团队在该研究领域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以及省级相关项目多个,研究成果被评价为“特色浓、分量重、水准高”。依托这些研究成果,我们编写相关特色教材并进行系统讲授,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更具纵深感和立体性。

解决“无我教育”的问题

所谓“无我教育”,这里指的是一种纯粹的程序化、机械化的教学状态,主要特点是不带上一丝特定教育者与接受者的气息与心性。在这样的一种教学状态下,教育者成了理论简单的搬运工,接受者则变为理论的容器。与“无我教育”相对应的是“有我教育”,它强调教学过程除了教育者、接受者、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要素以外,还有教育氛围与教育情境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氛围与教育情境凸显这样的一些特质:是在此地的讲授,是我们的老师在讲解,是我们的学生在接受。那么,教育机构的办学传统与组织文化一定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反映与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有生气、接地气的教育范型。

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尝试采用了“有我教育”的理念。具体来说,我们在向学生讲授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有意识引导师生重温学院的办学历史,依托自身的教育经验。我院前身是江西大学新闻系,创办于1958年6月,是1949年后国内开办的第三个新闻学高等教育办学点。首任系主任是新华社延安时期的老记者于生,他认为一个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较好的政治素质;二是要有较高的新闻理论素养。为此,他要求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常规的课程体系以外,把《毛泽东选集》当作必修。此外,还利用劳动锻炼与社会实践等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工作作风与工作纪律。我们前四届的毕业生有一大批进入北京的重要媒体,他们当年进入京城的典型形象是:卷着衣袖,挽起裤腿,一根毛竹扁担挑上两件行李;共同的特征是:立场坚定,严守纪律,作风朴素,工作勤恳。他们给京城媒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3年,我院的名誉教授、新华社已故原社长穆青来学校讲学,他对我们说:“你们的毕业生不改老区的传统,使用起来很放心,他们大多成了新华社的骨干。”由于我们的“有我教育”充分调动了自身的传统和经验,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很快就进入了老师设定的教学情境中。

我们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时,体现出了明确的现实指向。这种探索所取得的成效,虽然难以准确测定,不过学生们上交的一些学习心得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习效果。有位学生在总结报告中表示:通过在宁都的体验,零距离接触了当地的一些人与事,心中往往会涌上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使自己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的论述,有了更深切的认识。还有学生谈道:新闻传播有多种功能,这在理论上没有错,但我们应该再加上一句话,不同的功能是可以分出次第高下的,利用新闻传播来关注基层群众的生活,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肯定要比现在一些媒体一味追求带给受众简单的感官享受更值得提倡与鼓励。经过教育之后学生们收获的这些真感受真体认,是单纯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

(作者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