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金爵论坛聚焦中国电影工业化 建立标准是基础
一部《流浪地球》的成功,让中国电影人开始聚焦“电影工业化”的进程。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电影工业化的成熟和完善是中国电影行业突破的关键。电影“工业化”,这个词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被高度关注。昨天上午,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迎来主题为“电影行业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行业体系”的论坛,不仅可容纳数百人的会场内座无虚席,就连会场外直播的电子屏幕前也吸引许多人驻足聆听。
中国电影野蛮生长期将结束
对于中国的电影市场来说,2019年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传播学博士、凡影咨询合伙人李湛说,“中国电影野蛮生长的红利期即将结束,下一个红利期必然将由电影工业化带来。中国电影人需要建立电影工业化的标准体系,把握细分人群,识别目标观众和电影的核心卖点,将‘找对人’和‘打对点’同时进行。预知问题才能规避风险,平稳走向下一个红利期。”
春节期间,中国首部硬科幻影片《流浪地球》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的成功,让中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有了更大信心。但《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坦言:“拍摄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中国电影工业化还处在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拍摄《流浪地球》时,工业化技术不足的部分不得不靠最原始的人力填补。4年的拍摄过程,是在7000个工作人员不眠不休、手推肩拉的状态下进行的。我们的经验不是很多,但是教训很多。”
在郭帆看来,《流浪地球》只是向着工业化电影的目标迈了一小步,在制作过程中更体会到建立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标准体系对行业来说非常重要,且任重道远。
亟需建一套标准化管理体系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电影产业正处在“黄金机遇期”,发展我国电影工业化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产业标准体系。
什么是电影的工业化标准体系?对此,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刘正山指出:“电影工业化具有四大特征:即生产标准化、作品类型化、管理现代化和创新规模化。”他强调,电影制作中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达成共识、建立标准,是工业化落地的基础。他以横店影视城为例,“横店影视城在早期就推行了明确统一的服务标准,提高行业效率、减少不确定性。也因此,高峰期可以单月接待超过100多个剧组。推进标准体系的建设应该是来自业界的实践,而非政策层面。”
普华永道合伙人马骁俊指出,随着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项目复杂程度和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亟需建立一套以电影项目为核心,以财务、税务、法务、金融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为支撑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并通过合规管理、完片管理、市场管理等方式共同推进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发展。“当下,一部电影的规模动辄数千万元或者上亿元,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建立首先要脱离原来的作坊制、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要用现代企业化的方式来管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前期锁定好合同,减少后期风险。”
这也是近期与中国合拍电影《天火》的好莱坞导演西蒙·韦斯特对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思考。在现场演讲中,他用一张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不同。这张图表的数据显示:“中国团队每周拍摄7天,每天经常超过18小时,勤奋、毫无怨言;而好莱坞每周工作5至6天,每天不超过12小时。”西蒙·韦斯特解释,好莱坞团队在开拍前,制作团队和创作团队就拍摄周期和预算已达成共识。拍摄过程中,投资方紧盯项目的每一小时的进度完成情况。“投资方的实时监管是好莱坞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好莱坞工业化中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在于数学模型般的好莱坞模式,剧本有多长、多少页都有一套标准化体系,而通过标准化的剧本做前期拍摄的规划变得更容易。“我们只有百分之百确定剧本是按照这个套路和这个模式进行的,公司才会开绿灯让我们去拍摄。大规模的片子必须用可预测的工业化模型来做。”100多年来,绝大部分好莱坞主流商业影片都遵循这样的模版。使用这个模版的优势在于易于编制预算、易于制定拍摄计划、易于预估商业回报。
科幻片要符合中国人的认知
电影的工业化,绝不是要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矛盾”。“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需要根植于中国文化内核,形成一套区别于好莱坞科幻的世界观,才能和中国观众建立起牢固的情感链接。”郭帆认为,科幻片在中国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特效的好坏,更重要的是要符合中国人的认知,让观众相信其中叙述的世界观才是最大的目的。“文化是一部影片的灵魂。比如说,在处理世界毁灭情况下人类的反应时,西方的科幻片一般都会让主角通过努力逃离,而《流浪地球》中,主角带着地球流浪,因为中华文化对土地有着深刻的感情。”
而在讨论中国独特的文化带给电影工业化的优势时,郭帆提到,他在筛选剧本时,除了注重故事有强烈的共情感,还会看其中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我们可以看李安导演的《喜宴》,里面有一段详细的父亲做菜的过程。怎么炖一只鸡的过程非常细致,也非常接地气,符合中国人逻辑,同时还有强烈的情感。这是我们文化的优势,所以我们要放大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