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5期

新闻标题提升报道吸引力的方法浅析

孙 晖
2019年06月19日08:31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刷屏时代,信息海量化,阅读碎片化,好的标题是自带流量的吸“粉”器、快闪秒杀的吸睛术。有统计显示,新媒体流量的70%来自标题;而传统媒体更有“看文先看题”之说。标题必备,金句难得,如何“众里寻他千百度”为报道画上点睛之笔呢?

关键词:新闻标题;传播效应;标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5-0000-02

随着新闻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传统媒体里那些注重时效、形象和思想深度的新闻报道同样受到新媒体的冲击,那么,媒体如何在保持新闻本色不变的情况下,使新闻报道既能抓住受众的视线又能实现最大的传播效应?在标题“设计”上,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尝试?

一、沙里淘金找亮点

标题是对报道的概括和提炼,有两种通病需要回避:一是大而全,显得空泛;二是模式化,显得陈旧。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加以改进。

1、开门见山

将总结式概括具体化、形象化。如:国际化让某企业“东方不亮西方亮”:四家研发中心开到欧美,一半一线工人开上轿车;海关之间不再你“关”我“卡”了,东北四省区海关实现通关一体化。

2、善说“俗话”

“俗话”,既有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也有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将它们用到标题之中,有如源头活水,自然清新。用诗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沿海经济带迈向高质量发展。用歌词:2018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用群众语言:干出废品,丢人!用被采访者金句:一是“狠”话—谁给投资环境抹黑,我们说把谁拉黑!二是“软”话--你们想的,正是政府要做的;三是新话—用“键对键”减少“面对面”;四是说顺口溜—“老赖”不还钱,法院出重拳。

3、力求“金句”

那些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式“金句”,总会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这既要靠作者或编辑自己提炼,也要靠学习借鉴、搜集积累。仅最为常见的抓落实,就有如下“金句”:千条成条,不落实就是白条;三十六计,干为上;苦干实干,刮目相看;不怕说狠话,就怕没后话;规划规定,重在执行;少“摞挑子”,多“挑担子“;少当“二传手”,多做“主攻手”;可以没奇迹,但得有奋斗向上的轨迹;做老实人,不做“老练”人;等等。将这些“金句”运用到标题中,必定会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报道也会熠熠生辉。

二、凤凰涅槃划重点

新闻报道不是某个单位和地方的黑板报、宣传单,别人怎么干怎么说,你就怎么写,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来划出重点,把真正的新闻点找出来,为此要去工作化、去抽象化、去陈旧化。

1、去工作化

要从工作总结式的语境中走出来,摆脱工作调、文件味、八股腔,只选取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曾经有篇税务部门推出10项简化办税新举措的报道,记者均衡发力,挨个述说新政的好处,笔者在审稿时发现,只有一枚公章基本办妥所有涉税事项最符合改革潮流,于是要求记者推倒重来,围绕这一主题重新采写,其它9项新政概略提及,以《一枚公章基本办妥所有纳税事项;市税务局推出简化办税新举措》为题播出。

2、去抽象化

报道离不开概念和数据的运用,但是不是有了概念和数据,报道就更精准呢?当然是不一定。概念和数据只有更加具体、贴近,才会更加生动鲜活。例一:原题《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现题《曾经垃圾靠刮、污水靠蒸发,如今小桥流水人家、山青水秀美如画》。例二:原题《创新创业春潮涌:全年新增注册企业8万多家、初创企业6万家、发明专利申请9千件》,现题《创新创业的大连“速度”:每天诞生200多个老板、每百人有1名创业者、每小时有1项发明专利在申请平均》

3、去陈旧化

标题要让人眼睛一亮、一见钟情,自然不能老生常谈,力争语不惊人誓不休。例一:原题《少种玉米多种果菜,今年全市调减大田种植面积20万亩》,现题《再见,玉米!你好,果菜!今年全市调减大田种植面积20万亩》。例二:原题《土地集约利用 一产三产融合;向应街道:盘活“绿水青山”扮靓“最美乡村”》,现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向应街道:从金州最穷变为“中国最美” 走上“绿富美”发展新路》。例三:原题《市行政服务中心推出无休窗口》,现题《午休双休?便民不休!市行政服务中心推出无休窗口》

三、机智幽默有卖点

网络时代,喜欢风行,抖料有趣的新闻,总会带来“自来水”(自发喜爱的免费水军),恰当的风趣幽默与新闻的客观准确并不矛盾。

1、说文解字

围绕某一关键词进行阐释或引申。一是围绕本意引入,如:云计算,助力企业腾云驾“物”,带来降本增效“及时雨”;告别“野路子”,引入专业队,让野广告不再任性“撒野”。二是取其谐音,如:哎呀霾!雾必小心!(哎呀妈!务必小心!);春节餐桌,能否盛宴不剩?

2、巧设疑问

悬念总是吸人眼球,提问式标题就是通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让人产生猜想、想看究竟,因而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只要问的是公众关切、时下关注的热点难点,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例一:2018年,大连实施天然气置换煤气工程,当年10万户,由于大连石化公司家属区早就用上自产天然气,并且在几年前出过几次闪爆事故,因此用户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记者有篇题为《相关部门严把天然气入口关》的报道,笔者觉得太空泛,于是改为《天然气容易闪爆?放心吧!从气源到管道、灶具、挂表都是先装“安全阀”,再接天然气》。例二:成立家庭农场是件新鲜事,家庭农场成立党支部又是件新鲜事,两件新鲜事加在一起,当然是个好的新闻素材,记者就此提交一篇题为《家庭农场党支部唱响党群共富好声音》的报道,题目也不错,但没有突出两件都是新鲜事及其叠加效应,于是笔者改为:《家庭农场成立党支部:新鲜×新鲜=?》,是不是更有韵味?

参考文献:

[1]中国应用电视学编委会.中国应用电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2]曹林.时评写作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张锦力.解密中国电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