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9年第7期

新闻快闪在主题主线报道中的创新实践

——以央视《我和我的祖国》新闻快闪节目制作为例

宋大珩
2019年07月11日09:57 |
小字号

来源:《视听》2019年第7期

摘要:从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央视新闻以《我和我的祖国》为音乐主旋律累计制作了三十期新闻快闪节目。明确主题的快闪节目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制作的五期大型融媒体节目,其中生态文明主题选择在桂林录制,这是新闻快闪在主题主线报道中的一次创新实践。文章选取了“前门快闪”和“桂林快闪”两次节目作为例,通过地点选择、方案设计、具体实施、后期剪辑四个方面,对新闻快闪的制作特点进行梳理阐述。

关键词:新闻快闪;主题主线;制作特点;真实热烈

“快闪”是通过网络,约定在城市标志性位置,由一群人自发行为发生短暂性的群体活动。其特点是只有发起者没有组织者,成员互不认识。发生在公共场所的快闪艺术,在人们出乎意料的时候出现,表演时间短,艺术效果震撼,会给人一种强烈感染和意犹未尽的感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央视新闻频道从去年国庆开始,在今年元旦、春节、全国两会期间推出一档特别节目,通过快闪的形式表白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旋律优美,歌词中有浓浓的爱国情怀,而且这首歌在中国的普及程度非常高,与快闪的形式相融合,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果然,系列节目播出后,得到了全国各地观众和网友的一致好评,单期节目平均全网总阅读量达五六亿。

新闻快闪不同于一般的快闪活动,首先主题非常明确,央视的这组系列快闪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但我们要展现的不仅是表演者的“爱国”,还要表现现场观众的“爱国”,因此我们的节目要善于走进人民群众的海洋,彼此相融,相互呼应。同时我们要做的,是拍摄一部“新闻快闪影片”,而不是组织一场“快闪活动秀”,因此活动应围绕拍摄展开,在操作上不必拘泥于“活动”本身的自然发展,地点的选择、环节的设置和情节推进均应以拍摄需求为第一考量。

一、地点选择:突出主题,地标鲜明

新闻快闪主题鲜明,因此就需要科学选定时间、地点与内容。央视新闻选择在国庆、春节、元旦、全国两会期间策划开展能唤起大众集体记忆的快闪活动,相对于平常来说,更能让大众在联系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受到更加强烈的精神感染,增强情感认同。一般我们认为快闪行为的特点和魅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足以引起现场群众的各种程度和态度的注意力。然而,快闪场所的不同,对于群众的注意力容易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地点选择时,主要考虑在人流相对密集的场所,如广场、校园、旅游景区等,通过唱响大众耳熟能详的《我和我的祖国》,能够很好地吸引大众参与观看,引发情感共鸣,实现有效传播。

前门快闪选址的主要方向放在古都地标这一部分,再通过初选地点陆续分组实地考察,进一步论证可行性。考虑到北京地标性、人流量、周边元素丰富程度以及拍摄机位的高点架设等问题,最终从故宫、鸟巢、三里屯、学校等诸多地点中锁定前门。前门既是北京古都特色的绝佳载体,同时场地较之其它开阔场所相对封闭,街边建筑高低错落,街道两边传统美发店、照相馆、旗袍店等元素丰富,宜于京味文化的展现。

桂林快闪在快闪选址时的大方向放在了绿色生态方面,“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的高度评价和鼓励。近几年,广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保护漓江山水。过去一度影响桂林良好旅游形象的漓江水体污染和屡禁不止的周边非法采矿,得到了彻底治理。桂林山水重新焕发出往日的绿色活力,游客满意指数直线上升。把“快闪”地定在中国山水景观的地标——象山景区,既彰显了广西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下的硬功夫,同时也给“快闪”活动提供了一个自然与人文俱佳的好环境。

二、方案设计:因地制宜,情感递进

央视新闻的新闻快闪很重要的一点是设计于无形,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氛围营造。正能量快闪活动如果脱离了实际,必将毫无生命力可言。比如桂林的快闪就融入了很多广西的民族音乐元素,同时还展现了不少当地的传统文化。因此,开展正能量快闪活动,要充分考虑地方语言、接受习惯、文化特色等因素,否则非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将陷入千篇一律的同质化泥淖。

在制作央视新闻的快闪影片前我们主要考虑到影片中要有四个要素,真实感、热烈感、惊喜感、层次感。

真实感:只有真实才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所以在组织上要避免过度布置和刻意安排。同时在拍摄时要尽量捕捉观众真实的自然反应,把这些镜头和群演镜头混剪在一起有利于效果“保真”。

热烈感:要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观众回应的热烈度,就是我们主题表达的有效度,尽量打破舞台感,打破表演者与观众的隔阂,这样有利于氛围的提升。

惊喜感:好的快闪影片在人物出场、情节推进上要设置悬念,通过镜头表达,让观众一步步感受到惊喜,形成期待。

层次感:好的快闪影片要有情绪和节奏的变化。观众由少到多,反应由观望到跟唱,情绪由惊奇到惊喜再到感动,最终点燃全场。节奏上要有留白,给观众的感受留有空间。

在前门快闪的方案设计方面,我们围绕快闪的本质,力求在反差中捕捉惊奇。前门是一个“老市井”概念,当循规蹈矩的旧时光遇到独出心裁的快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个大环境的反差。我们设计在这个环境里注入主题曲元素,这个元素是多元的,包括歌唱、乐器演奏,每一个点都可能开启一段小惊奇,对游客形成冲击。如果说惊奇是主线,过往游客始惊—次醉—终狂,可谓快闪的三个层次,也是我们要在片子里看到的情绪延伸。

此外,艺术性与新闻性的结合也在设计中。演出一结束观众的反应如何,尤其在国庆节这天,参与快闪活动后的感触,都是很好的新闻性元素。在方案中,设置了对快闪活动结束后游客第一时间的反应以及对祖国情感的采访,人群力求兼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放在正片结尾,形成对主题的一个升华。

快闪现场需要快速捕捉各方反应镜头,机位安排尤为重要。“前门快闪”安排了20路摄像加入拍摄,提前安排摄制点位。我们的编导提前拉出镜头脚本,去现场考察高点机位的架设并与摄像一起讨论拍摄细节,连续蹲点,现场补充、调整拍摄脚本细节。提前设计、事先准备,为我们活动当天的拍摄提供了有力保障,取得了预期效果,因此在“桂林快闪”中我们采用的也是这种方式。

三、具体实施:点面结合,多措并举

《我和我的祖国》新闻快闪每一集都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在“桂林快闪”的拍摄制作中我们就紧紧围绕绿色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将桂林山水、鸬鹚捕鱼等这些元素融入到整个节目中。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快闪中也要带有少数民族特色。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的元素融入到报道中是非常有难度的,因此合理安排非常重要,下面是我们的经验。

主角: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对快闪影片来说,观众才是真正的主角,而表演者只是用于串联的线索。在桂林快闪活动中我们没有邀请特别大牌的明星,而是邀请了具有桂林地域符号的、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以及几位少数民族歌唱演员和劳动模范。她们非常具有地域特点,更能让现场的观众成为主角。

参演群众:参演群众人数不宜过多,但是需要安插在重要位置上。我们的参演群众主要选了学生、少数民族乐手等,主要起到一个带入的作用。真实观众的反应,绝大多数是惊奇和手机拍摄,我们的参演群众需要带动大家一起跟唱,因此参演群众需要提前熟悉曲目,能够完整跟唱并在现场热情参与。

服装:少数民族演员、音乐演奏者都身着民族服装,而其他演员没有刻意要求,主要也是为了能够让观看的群众减少距离感,更真切地感受到快闪活动的现场氛围。

现场拍摄:我们组织的快闪,规模相对较大,因此共设置了 20个机位,其中很多是游动机,用于捕捉现场观众的反应。同时在拍摄中,镜头要表达聚集感,营造惊喜感,例如,要给出观众的聚集和流动,抓住观众寻找声音的反应等。当然,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提前预演是必不可少的,正式拍摄之前我们进行了20多场次的彩排和演练,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

现场采访:要想抓住现场最真挚热烈的情感,现场采访需要在歌曲部分结束后立刻进行,以保证受访者仍处在“激动”状态。同时采访的内容要保有一定的毛边感,语言不要太精致,采访群众演员时,要避免“有备而来”的痕迹。在桂林快闪现场我们先后采访了几十位游客和各行业人士,为“快闪”末尾的一分钟海采内容打下坚实基础。所有的被采访者无不心潮澎湃,有的甚至热泪盈眶,纷纷表达对祖国的浓浓爱意,以及对祖国越来越强大的骄傲和自豪。一名小学生真情告白“祖国这么强大,这么爱我们,不努力学习就对不起祖国”,一群来自河北的自驾游客,面对镜头,难掩内心的激动,满含热泪地喊出“爱国,爱家,爱桂林”。

为什么“快闪”能够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呢?其实,“快闪”本身只是一种形式,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各地引发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就是因为它能激发出大家深藏在心底里的那份对家国的深沉爱意。谁说中国人不善于表达爱呢?只要找到激发出真情实感的合适切入点,情到浓处,每一个平凡的我们都是最动人的爱国者。

四、后期剪辑:音画融合,逻辑清晰

“桂林快闪”的后期剪辑中,我们面对的是20台机位拍摄的、达到1T的素材量。由于多次录制,观众的情绪镜头又是本次剪辑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剪辑中,无法按照传统的MV剪辑手法,从开头进行创作,而是看到一个好的素材,马上判断它应该对应出现在音乐的哪个位置。这样跳跃式的音画融合剪辑虽然有些冒险,最后出来的效果却达到了最优。

在剪辑中,按照由惊奇、沉醉,到最后全场沸腾三种状态,在海量素材中分别对应初听到歌声时的“寻找”画面,音乐中段时观众情不自禁跟着音乐“舞动”画面,以及到了音乐最高潮时全场国旗挥舞、观众燃情歌唱的神情。在明确了三个部分内容所需素材时,整个剪辑逻辑变得更为清晰。

为了在视觉上营造出每个部分必有亮点的效果,在第一段音乐结束前,刻意将航拍的恢弘镜头进行人为隐藏,也让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快闪现场如何从无到有,并在剪辑中加入大量现场观众向主会场走入的镜头,让视觉中心逐渐形成。在间奏部分,则首次使用航拍镜头交代三艘游船驶入的镜头,这是全片节奏的首次由慢到快,画面视角也由主舞台带出漓江游船及船夫,这样的剪辑方式,既让快闪的舞台视角变得开阔,也将本次快闪生态文明的主题进一步阐述。航拍的出现,让现场得以由惊奇变为沉醉,因此,在画面剪辑中,加入了大量观众互动、即兴舞蹈等画面,让沉醉的表情始终在线。经过情绪的层层铺垫,在第二段间奏,根据音乐节奏,通过两个航拍进行加速处理,辅以观众更为迷醉的表情,让结尾部分快速向新的情绪点行进。有了视觉上的不同处理,观众超燃的情绪就显得更为自然,也让全片在现场热烈的氛围中达到最高潮。

在拍摄期间,恰逢桂林暴雨,原本清澈见底的漓江,水位突然上涨,泥流冲刷也让江水变得浑浊。为了更贴合生态文明的主题,在后期调色中,包装师通过包装软件PR HSL辅助的吸管吸取技术处理,再调整色相和饱和度,让江水变回清澈的模样,为成片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琦.融媒体时代快闪新闻的传播力[J].新闻前哨,2019(04):52.

2.陈振东.让快闪闪出强劲正能量[N].西藏日报(汉),2019-03-21(005).

3.庄宫萃.对都市快闪生存空间的思考——浅析车站快闪的优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6(06):51-52.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广西记者站站长)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