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大主题、巧心思、锐视觉 "小"图片如何上"大"报

周亮
2019年07月23日13:04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小”图片 如何上“大”报

  本文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刊发的图片报道。

  一名地市党报的摄影记者,今年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江西日报》等一些国家级、省级大报刊发新闻图片作品26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传播效应。不少人问有何诀窍。笔者以为,作为摄影记者,尤其是基层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胸怀大局、巧于布局、敏锐发现,才能拍出有大主题、有深内涵、有独特视角的新闻图片作品。

  “小”图片要有大主题

  就新闻摄影而言,其主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其实,一幅新闻摄影作品要被中央级媒体“相中”,必须让“小”图片有大主题。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更加广阔舞台。此消息一经刊发,笔者反复研读,深入思考如何用新闻图片将信息传达的主题表现出来。其间,笔者与宜春市工信、商务部门及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单位沟通,了解到宜春市民营经济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成长,发展速度和质量都不错。一些行业领军企业不仅广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而且积极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内销和出口都稳中向好,成为宜春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了解到这些新闻背景和新闻事实后,笔者确定了拍摄主题。11月21日,笔者深入上市企业江特电机、远东福斯特等企业采访,拍摄了企业组装电动代步车等生产画面,并第一时间形成了新闻摄影作品《江西宜春:外贸订单赶工忙》,稿件上传至人民图片传稿平台,11月22日在《人民日报》经济版面刊发,之后被众多网络媒体转载。

  “小”图片要有巧心思

  在当今人人手握拍摄器的大背景下,要拍摄出上乘的新闻图片,绝非易事。笔者的体验是,“小”图片需有巧布局。

  今年2月中旬,在全国两会进入倒计时阶段,笔者围绕社会各界关注的新旧动能转换、智能制造等方面的问题,与县市宣传部门深入联系,了解宜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装备智能制造发展情况。最终选定拍摄高安市龙工(江西)机械有限公司、高安市天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机器人作业场景和整齐大气的叉车装配场景。确定了拍什么后,关键要解决怎么拍的问题。一幅新闻图片作品,布局的巧妙至关重要。在拍摄时,笔者分别从培育新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业的兴起两个层面进行布局,最终形成了《江西高安:培育新动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西高安:智能制造正在兴起》两幅作品,第一幅分别刊登于2月27日《人民日报》要闻版和《光明日报》经济社会新闻版,第二幅刊登于3月1日《人民日报》要闻版。

  “小”图片要有锐视觉

  摄影是光影艺术,必须通过视觉对读者产生心理刺激并引发共鸣,需要有独特的视觉语言。在受众阅读趋于碎片化、快餐化的背景下,人们视觉接受能力不断强化。因此,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在形式和技巧上加以创新,拍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强的视觉需求。

  今年春节前夕,笔者深入樟树市某乡镇拍摄党员志愿者关爱乡村留守儿童的新闻。当来到一户留守儿童家中时,红红的窗花映入眼帘,给笔者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联系到活动的主题,笔者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视角。于是,在志愿者将新年礼物交到留守儿童手中时,笔者赶紧拿着相机跑进屋内,透过窗户,用窗花做前景,把人物置于窗花之下,定格了一张喜庆、欢乐、充满爱心的画面,营造出欢欢喜喜迎新春的美好瞬间。作品定稿后,笔者第一时间上传至《经济日报》。2月3日在《经济日报》4版《中经视觉》栏目刊发,并成为该版《幸福快乐中国年》专题的主打照片。

  “小”图上“大”报,用心方寸间。一幅新闻摄影作品的产生,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更需要作者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接地气的采访,胸怀大局,深挖内涵,让“小”图片有不同凡响的“大”表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