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8期

融媒时代“合格+特长”传媒人才培养方略探讨

李微
2019年08月05日16:15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传媒行业带来巨大变化,复合型、特长型、融媒型人才成为传媒业新的需求。高校可以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强化新媒体实践等举措,构建“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切实强化传媒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合格+特长;融媒体;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8-0000-03

传统的大众传媒时代,记者和编辑多毕业于新闻、编导或中文等专业,IT、金融类等专业性很强的媒体则会强调从业人员的相关学科背景。在新旧媒体融合加剧的时代,记者和编辑除必须掌握新闻采写、编辑等技能之外,新媒体运营、音视频制作和剪辑等能力也必须较为突出。面对融媒时代传媒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诸多新要求,高校一直在不断进行探索和研讨应对之策。在众多改革举措中,“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日渐被不少高校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育人理念。

一、高校“合格+特长”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2002年,湖北工业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提出“合格+特长”的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主张学生在毕业前成绩不仅要达到合格以上水平,还要根据业界需要和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把自己的天赋和某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潜能发展成特长。在湖北工业大学“合格+特长”理念提出并取得一定成效后,近年来,湖北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武昌工学院、重庆文理学院等高校,也都陆续大力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倡导“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模式。比如重庆文理学院于2016年明确提出,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构建“合格+”特长类、卓越类等多元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打造更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合格+特长”理念之所以能够在教育界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是因为它鼓励大学生按照就业需要来强化某方面技能,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合格是发展特长的基础,特长要在合格的基础上发展,合格与特长不分先后,相辅相成[1]。

二、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媒介融合”的大趋势

当前,不少高校传媒类专业在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还是根据传统的报刊、广电等方向进行课程设置,与新媒体的发展严重脱节。此外,课程设置总体上围绕传统媒体的采编、生产、运营等环节,新媒体方面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普遍较为薄弱。随着新媒体兴起和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媒介融合趋势加速发展。因此,按照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传媒人才,很难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课程设置缺少变革,难以培养融合型人才

当前,我国学界关于如何更好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培养传媒人才的研究日渐增多。尽管不乏成功个案,但有些业界出现的最新变革只是在课程设置上略有涉及,总体上缺乏有效的融媒体平台和实践方式,不少高校传媒专业的课程体系没有结合新媒体发展现状来进行设置。由此产生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宏观上,培养理念没有跟上融媒体的发展步伐;微观上,能力目标与课程设置依然以传统媒体的理论、业务为主,没有实质更新[2],让学生对融媒体发展的状况缺乏必要的专业认知。高校传媒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目标较业界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在融媒体时代表现更加明显。

(三)专业实践缺少深度,新媒体经历严重不足

多年来,由于资金、师资等因素局限,不少高校的传媒业务和实践类课程难以走出课堂,大都只能采用“理论教学+案例分析”的模式。学生主要依托校外媒体进行粗放式实习和实践,不能很好地与高校的日常教学融为一体。此外,虽然不少高校的传媒院系号称与媒体企业合作或共建,但大多停留在一种松散和浅层次的合作,导致学生就业后,对媒体在实践层面的真实运作情况知之甚少。尤其是对传媒融合、传媒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最新现状,更是知之甚少,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传媒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合格+特长”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毋庸置疑,传媒教育应当跟上传媒业发展的步伐,对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与改革,才能为蓬勃发展的“融媒体”提供足够多的、优秀的人才。

1. 贯彻“合格+特长”理念于专业教育的始终

在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的培养不应是各种专业技能的简单叠加,各种能力的平均化发展并不利于人才成长,差异化和特长化才是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在合格之上的特长能力,会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毕业后更加适应传媒行业蓬勃发展背后分工细化、能力极致化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传媒学院的学生可以在编导、采写、剪辑等诸多专业能力中,选择并培养出一项或多项擅长的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甚至可以在写作、演讲、社交、管理等非专业能力方面,培养自己特有的能力。这种特长能力既可以避免传媒人才培养千人一面、毕业时什么都会而又什么都不精的窘境,又可以保证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在专业合格的基础上精通一到两项独有技能,更好满足业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 强化基于“合格+特长”的课程体系改革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最重要的渠道,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个性化、特色化的培养目标。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一些举措:

(1) 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达到合格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专业技术类课程进行选修,打破全班同学四年所学课程基本一样的固有模式,让学生充分结合自身特长和未来就业意向,进行定向选修,打造核心技能和竞争力。

(2) 设置专业融入项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学生可通过进入校内外的报刊、电台、电视台、新媒体企业等机构,进行个性化培养,更好地完成创新创业项目或者音视频作品的创作,实现专业能力和职业规划的结合。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应兼顾多元化和灵活性,以鼓励和强化学生特长能力的发展为主。

(3) 增加实践类课程,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专业技能。通过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媒体调查、毕业实习等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加深学生对新媒体、广播、电视等在生产、技术、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认知,并对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学生经历不同环节的实习实践之后,可以熟悉和掌握不同媒体所需的专业技能,也能切实体验到媒体真正的工作状态,对于某类媒体的认识和媒体融合的理念也会更加深刻。

3. 构建“合格+特长”的专业能力培养新模式

面对新旧媒体之间不断进行调整与融合的现状,改革、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传媒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成为国内高校传媒院系的努力方向。

对于学生“合格”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培养: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学生的基本能力结构;二是优化课程设置,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达标需求;三是提高实践课程的学分和学时比重,强化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四是加强成绩管理,采取灵活多样考核方式,严格课程的期末结业考核。

学生“特长”能力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一是项目带动。可以通过实施各种创新项目,培养大学生自己的特长。比如,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校级、市级甚至国家级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创业方面的特长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是竞赛引领。可以通过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指导学生参加校级、市级、国家级、国际级学科竞赛,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我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注意这种模式的作用,成效显著。自2013年以来,传媒专业的同学先后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镇江?西津渡国际纪录片盛典、万峰林国际纪录片盛典、“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国际、国内重要学科竞赛中获奖200余项,涌现出一大批特长突出的优秀学生,人才培养的“合格+特长”效应得到显著发挥;

三是培训促进。可以采取开设小学分技能类课程、专业技能短期强化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内某方面的能力特长。比如,我院每学期都开设有新闻采写、媒体评论、新媒体策划等1学分的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供学生选修,强化学生在某方面的特长能力。2018年暑假,学院组织传媒专业大二学生中有意于提升专业技能的同学,进行为期七天的“全媒体采编”培训,让学生和媒体从业人员一起学习和交流,最后分小组设立微信公众号,发布培训期间采写的新闻稿件,学生新媒体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这些课外培训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真正从自身的兴趣与爱好出发主动选择和参与,目的是培养和强化他们自己的特长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在培训中的收获很大,对传媒融合的认知能力也提升很多。

4. 创新“合格+特长”的内涵突出融媒概念

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澎湃新闻、今日头条、前海传媒、热点科技、虎嗅网、优酷等知名的新媒体平台,都催生了大量的传媒人才需求。然而,无论是独立的新媒体企业,或是由传统媒体打造的融媒体平台,都要求新进员工必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备融媒体运营理念。因为过去的媒体内容制作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而定,其各自传播效果也无关联。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制作针对性强,将信息收集重新组合,有选择性、精确性地传播给受众,使各个层次阅读或收视习惯的人,都得到满足[3]。

面对媒体融合加剧的浪潮,高校传媒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很难跟上其变革的进度,但也不能盲目跟风。在传媒融合已成为大趋势的现实语境下,传媒院校应加快融媒体教学设施和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并得到锻炼。比如,为培养学生的媒体融合理念与技能,我院在原有传媒实验实训中心的基础上,积极筹建单独的融媒体实验室,以期实现多种传媒实践环节的互动循环,确保学生融媒体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能够实现一体化运行。

此外,从融媒体理念出发,可以适当降低理论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例,相应增加一些与融媒体发展结合度较高的课程,同时强化技能培训、项目实作、协同育人等多元特长能力的培养渠道。比如,我院通过鼓励传媒专业教师积极申报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持续推动与新媒体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强化和提升师生的新媒体实践能力。这些举措往往比传统的课程培训更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可以切实打造师生融媒体时代的专业能力,促进特长能力的发掘和强化,更好满足媒介融合语境下传媒对于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赵红玲,杜根远.基于CBE教育思想的“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河南教育(高教),2013(4).

[2] 雷璐荣.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今传媒,2016(11).

[3] 孟宪林.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研究[J].记者摇篮,2018(11).

(责编:陈原原(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