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及中国军网建军92周年主题策划扫描
向祖国报告:唱响新时代强军之歌
征途如虹,军号嘹亮。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统筹新中国成立和建军两个主题策划,把人民军队辉煌历史和发展轨迹放在国家与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进行诠释,突出改革强军这一新时代主题,展现建军92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的历史性进展,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的新局面新风采。在宏大叙事中,《解放军报》适应新时代媒介发展和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结合自身特点,突出“军味”“兵味”“战味”,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稿件和深度报道,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在“重头”上下功夫——
一系列评论理论重点文章恢宏大气波澜壮阔
“元帅出帐,一锤定音”。党报的立报之本是传达党的声音,贯彻党的重大决策,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特别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在新闻同质化日趋显现的今天,《解放军报》强化言论引导作用,因其特殊的地位和独到的观点,常常在舆论界独树一帜,形成正面舆论效应。
重头文章压阵,《解放军报》刊发解辛平文章和本报社论。回顾人民军队辉煌历史,展望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在7月31日一版推出解辛平文章《人民军队的初心和使命》,“解辛平”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解放军报》重要新闻评论”谐音的简称,是其打造的新闻评论品牌。《人民军队的初心和使命》全文约8000字,文章之重不仅在篇幅长,更在其深邃的思想和跳跃的文字所带来的热血澎湃的阅读体验。“时间的刻刀,在历史之壁雕凿”,这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正文也的确紧扣这把“时间的刻刀”,写道,“当人民军队迎来92岁生日”,“这一天,距离中国共产党98岁的生日刚刚过去一个月。这一天,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仅有两个月”,从“‘七一’到‘八一’有多远?”从“‘八一’到‘十一’有多远?”解辛平文章巧妙地将“八一”“七一”“十一”这3个特殊的数字联结在一起,充分阐述了我军的宗旨和使命责任。此外,《解放军报》还在“八一”当天推出本报社论《奋力开创新时代强军事业新局面》,主题鲜明、斗志昂扬,代表全军官兵向党和人民立下“奋斗开创新时代”的强军誓言。
快评短小精悍,充满战斗硝烟味。军号一响,士气高涨。除了重头文章,《解放军报》还在《八一时评》《长城论坛》等专栏中还推出一系列快评文章,《战斗的号令 强军的号角》《军人肩上就是要有背负》等署名评论、理论文章。这些文章大多由基层官兵撰写,从他们的训练生活中体会到军人背负的使命和担当,颇有说服力,也展现了基层官兵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同时,《解放军报》还在要闻版相继刊发《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和平发展的安全保障》《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等来自军内外院校和研究所专家的文章,这些文章切合当下热点,一经刊发立刻引起海内外关注。
在“兵味”上下功夫——
聚焦基层官兵诠释强军人物群像
“守正不渝,出新不止”。受众喜欢什么样的新闻作品?得有好故事,好故事中得有好人物,好人物中得有好细节。当前,全国新闻界正掀起践行“四力”的热潮,解放军报人用双脚丈量位于祖国大江南北、海外执行任务的座座军营,挖掘了一系列好看的故事,在一个个感人的细节中悄然树立起了一幅强军征程上的军人群像。
新闻报道展现和平年代铁血军人武艺精的时代特点。在要闻版《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专栏刊发武警黑龙江总队某支队特战大队大队长李玉峰善战谋战的人物通讯《向战而行》,以当代中国军人之问“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我们在战场上能不辱使命吗”为中心,刻画了特战尖兵李玉峰在训练场上的心路历程。此外,通过大量图片报道等形式,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现当代军人风采,特别是7月30日在影像专版推出的图文报道《驰骋在巴塘草原上的骏马》,通过文字和组图的方式报道了西部战区陆军某旅玉树独立骑兵连连长尼都塔生,为实现“横刀立马”的梦想,一心精武强军的故事。和平年代的中国军人还有没有面对战争的紧迫感,还有没有敢于迎战的血性?看过这些人物报道,答案不言而喻。
轻故事、微故事、身边的“草根人物”更接地气。故事再“轻”一些,人物再“小”一点,一眼看上去就想读下来。《解放军报》刊发了大量这种“小人物”的“微故事”,读起来有趣有味。如《厦大硕士,当兵梦圆军旅》《“去军营找爸爸喽”》等稿件,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反映了当代军人的人生选择和精神状态。
此外,副刊绘画等作品也紧密配合新闻报道主题,使得相关报道更加相得益彰,当代中国军人形象更加具体丰富。《解放军报》强调“大策划”概念,强化顶层设计,通过“聚焦一个主题,各专版各类型作品同步共振”的方式形成宣传合力,取得良好效果。
在“深度”上下功夫——
集中展现当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新亮点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写文章的高境界,也是办报应有的格局。此次建军节主题策划,《解放军报》聚焦军人、军队,从一滴水反映一支军队的建设情况,集中展现当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亮点新成就。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通过一个个“问号”可以看到当代军人的思考路径,在他们的所思所想中感受官兵一心为战的职业精神。新时代军队如何开展理论教育、演兵场上战士怎样反思战术盲点……从《“宣讲”到“服务”,一词之变意味着什么》《演兵场上,我们还有多少“习以为常”》等稿件中,一个个来自基层官兵的扪心自问,引申出一段段在强军实践中当代中国军人铿锵有力的足迹。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镜头聚焦边防,聚焦高原,聚焦那些鲜为人知的默默奉献的官兵,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战歌催人奋进。你知道“驻守在喀喇昆仑之巅的日子”吗?《解放军报》推出专栏《我和我的祖国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其中一篇深度报道《那里有我们的光辉岁月》一经刊发便立刻在各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上被纷纷转载。“如果不当兵,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来这儿”“这个岁数的年轻人,在山下本来不会考虑生死”“我们守在这里,不是光吃苦不干事的”……报道中大量使用高原官兵的直接引语,真情实感,令人潸然泪下。
此外,《解放军报》还用“大国防”的概念展开深度策划,以“尊崇”为主题,跳出了“眼里只有军队”这一习惯性眼光,聚焦军地结合,推出一批深度报道。如河南许昌市把驻地部队的战斗口号作为社会各界的学习风尚,并由此把拥军政策落实在点点滴滴中。类似的深度报道还有《尊崇,品味一座城市的“特别遇见”》等,通过全国各地落实拥军政策的具体做法,以小见大,反映全社会关心关爱军人军属的改革红利,以及由此带给广大官兵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融合”上下功夫——
报网联动浓墨重彩推出系列专题
报网联动相得益彰。《解放军报》联合“军报记者”微博、微信,推出融媒体特别报道《我为祖国站岗》。“八一”当天推出H5产品《军网小伙伴带你和官兵一起站岗》,视频产品《“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带你听听天安门广场哨兵的心里话》《“军报记者”微博带你听歌曲,领略天安门广场哨兵的春夏秋冬》,以及特稿《“34号军事室”微信公众号带你一起观察中国军营》等融媒体产品,同时,在《解放军报》相关版面编发产品二维码供读者直接扫码参与;“八一”当天,《解放军报》专版《军营观察》还刊发中国军网记者特稿《我的岗位在北京天安门》,并配发记者手记《祖国放心,我在这里》。报网联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力争1加1大于2的融合效应。
新技术广泛应用,形式多样。在本次建军节宣传报道中,中国军网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采用了微博话题、短视频、H5、海报、图文等多种手段,形式丰富多样,生动而有吸引力。其中动漫《八一动漫表情包》广受好评;H5《八一建军节|给你一首歌曲,你能听出是哪首军歌吗?》重在提升参与感;海报《八一建军节海报》瞬间刷屏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短视频《我是一个兵》强化代入感,弘扬正能量,“八一”当天,中国军网主打推出的微视频《感谢人民》,将大量史料镜头和一个个故事用“人民”这一主题一一串联,讲述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实践证明,这样的形式好看、接地气。
专题策划有声有色。如微博话题#我与军队的不解之缘#引发网友广泛参与;《线上活动征集:最难忘的军旅照》,也是瞬间爆红各网络平台,许多退役军人纷纷参与,晒一张自己最难忘、最喜欢的当兵时期的照片,形成参军光荣的良好舆论氛围;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策划的一系列原创作品《想知道军网记者的朋友圈里有什么秘密吗》《身中五刀仍继续追凶,军人有种神奇的本能!》等,通过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为今后的主题宣传提供了新的方法路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