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长安十二时辰》迎结局 国产神剧需要观众的信心

李夏至
2019年08月12日07:08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国产神剧,需要观众的信心

  《长安十二时辰》勾勒了庙堂之上的政治。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将在今天迎来大结局。这部自七月临时上档更新的超级网剧,在过去的一个月间稳稳占据了热搜前排。即便同档期电视剧、网剧中不乏《宸汐缘》《陈情令》《九州缥缈录》和《亲爱的,热爱的》《小欢喜》这些很“能打”的对手,《长安十二时辰》依然在零宣发、零预热的前期运营中,杀出了自己的一条血路。

  8月4日,独播《长安十二时辰》的网站优酷在内部总结中不无骄傲地写下这样的记录:《长安十二时辰》微博热搜共计8个,知乎影视热搜第6位,抖音单支视频曝光160.4万次,点赞6.3万次;虎扑全站热搜;豆瓣一周华语口碑剧集榜NO.1,“本周豆瓣评分已超过20万人,且稳定在8.6分,成为史上第九个评分超20万人的电视剧。”

  上一部这样引起全民讨论的“国产古装神剧”要属《琅琊榜》了。如今的《长安十二时辰》,不仅复制了《琅琊榜》的热度,而且引发了更多关于细节的讨论。在屡屡被诟病服装造型、道具置景与历史相去甚远的古装剧类型中,《长安十二时辰》前所未有地收获了从普通观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赞誉。凤凰网文化援引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葛承雍的论述,“《长安十二时辰》的服装里,留存着唐朝的花样年华”。来自网友的自来水安利,更是不遗余力地推介剧中复原的“叉手礼”,“是我们历史上曾经流行一千多年、又消失了近五百年的日常生活细节”。连配角所穿服饰的纹样都有考古出处,“联珠肥鹿的纹样在存世的唐代织物里名气数一数二,其真实文物出土自新疆阿斯塔那唐墓。”

  在影艺独舌主编杨文山看来,《长安十二时辰》之所以能够引爆全民讨论的热情,关键还在于这部虚实结合的巨作中,提供了太多可供研究者细细琢磨的丰富样本。“这部剧根据马伯庸的同名作品改编,小说本身就是偏向于考据,提供了大量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细节。”杨文山在看剧期间特别把原著看了两遍,因为对剧中出现的外国人形象十分感兴趣,特别对照历史做了专门的查证。在他看来,《长安十二时辰》表现出的异域文明在影视剧中极为少见,而这种包容万千的做派,恰恰“活化了出土文物,再现了大唐独有的时代气象,唤起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他也承认,这种“沙盘化叙事”的底色,高密度的文化信息干扰了该剧的叙事。“不管是权谋还是反恐,经常会因为多线叙事转场而受到干扰。”在该剧播到中段之后,因为对原著大刀阔斧的改编,小说中的终极幕后黑手何孚提前现身并死去,不少追剧的观众开始质疑该剧的叙事节奏,“把24小时的故事撑到48集,显然是在注水”。剧中为了交代刺杀者龙波的行为逻辑,一度将第八团的回忆往事作为重头戏交代,甚至常常是整集整集的插叙。对于那些急于搞清楚“刺杀是否成功、张小敬捉贼成效如何”的观众来说,完全是在考验观剧者的耐心。

  由于改编力度较大,看过原著的观众也表示根本无法剧透,而改编后的人物行事逻辑是否合理,也成为后半段故事推进时遭遇的最大口碑难题。在剧中,未能赢得观众好感的女性角色闻染,在自杀下线之前一直都被观众视为“猪队友”,张小敬、龙波等人维护闻染的动机也被认为勉强。“相对于某些国产剧喜欢注水拉长剧情,《长安十二时辰》的插叙倒叙并不是为了拖长时间,而是有意义的交代。”杨文山称,其实可以理解观众这种“期待越高,要求越高”的心态,尤其是一部需要靠悬疑把控剧情节奏的电视剧,能否在逻辑上“以理服人”是该剧口碑不崩坏的最后一道弦。

  对导演曹盾来说,被批评“节奏缓慢”也非首次,他的上一部作品是《九州·海上牧云记》,同样因制作精良却叙事缓慢被观众批评。对于观众的批评,曹盾说自己也有反思,他的本意是想忠于原著语言风格,保留本身气质,“我们尊重马伯庸小说阅读的感觉,为什么不叫《长安24小时》?是因为我从没想过美剧《24小时》,一开始接这个戏想的就是不拍成美剧《24小时》。”在大结局尚未播出前,最后的悬念也未揭晓,也许急于做结论并不适合这部抽丝剥茧、铺陈大量细节的悬疑剧。而对导演曹盾和其制作团队来说,《长安十二时辰》的成功之于行业最大的贡献,在于告诉人们,要对国产剧应当有信心,不光是内容有信心,表达方式上也应该有信心。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