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推出“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全媒体系列报道
接受烈日“烤”验 融出新闻温度
“站在大马路上不到5分钟,汗珠便顺着额头、脸颊、脖颈往下流,脸上的皮肤被炙热的阳光暴晒得生疼,更不用说地面反射的高温让周围的空气如热蒸汽般难耐。再看看路面执勤的交警们,面庞被晒得黝黑,脖颈被晒得发红,制服经汗水浸湿出现的褶皱像一条条蚯蚓般趴在背上。‘这么热的天,怎么受得了?’‘哈!不流汗不晒黑能叫交警吗?’”
连日来,安徽多地遭遇罕见高温天气,7月下旬至今,合肥35摄氏度以上累计时长与体感温度均居省会城市榜首。面对极端高温天气,《安徽日报》策划推出“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全媒体系列报道,通过动态消息、调研报道、新闻时评、图片专题、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一线劳动者的敬业坚守,勾勒出骄阳下最美劳动者的身影。
早发力 牢记职责“能担善担”
高温要持续多久?电力供应能否保障?《安徽日报》不仅推出《我省昨日出梅将迎持续高温 合肥以北地区需做好旱情应对》等动态消息报道,报道全省各地保障电力供应、抓农业生产等最新动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还将笔、镜头、话筒对准交通警察、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电力工人等,如《酷暑抢修,只愿为你送去清凉》《看,坚守路面的“烤”验》等报道,给受众以身临其境之感,直观表现了奋战在高温一线的普通劳动者用汗水保畅通、保运行、保安全、保民生。
高温下劳动者权益如何保障?《安徽日报》每期报道均配发时评,关注劳动者背后的人性关怀和制度保障问题。如《从“战”到“避” 科技来助力》中写道:“从有‘喷雾大炮’之称的多功能抑尘车帮助环卫工人降温除尘,到智能巡检机器人迎峰度夏与电力工人一起保障供电,再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管理交通秩序……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发现,科技进步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不再直面高温。”这些层层递进的评论放大舆论、发人深省,提出关爱劳动者要立足长远、立足细节,让“感动”化为“行动”。
重融合 全媒呈现“动情传情”
这一组组、一篇篇报道,充分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形式,在“报、网、微、端”全媒呈现,无论是字里行间,还是每一幅图片、每一帧视频,均体现了新闻的温度。
安徽日报移动端报道配发短视频,真实的同期声采访和人物的特写镜头更能打动受众。《这一群人,每人半天要喝6斤水!》微信端报道中,1分多钟的短视频展现了“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的“苦与甜”——烈日下汗如雨下清扫路面,忙碌之余方能在“环卫驿站”吹吹空调、吃口西瓜;《烈日暴晒下,有这么一群和时间赛跑的人》短视频,用炙热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和农民赤脚在田里劳作的真实画面,生动诠释了“汗滴禾下土”的辛劳。
《骄阳下 你的身影最酷》这组摄影图片以光影艺术,捕捉了多个群体在高温下的工作瞬间。汗透衣衫的交警、用汗水洗脸的建筑工人……每一个角度、每一个瞬间,均抓拍到位,展现了人文情怀和图片背后的温度。
形式各异的报道通过新媒体传播开来,引发网友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网友“傲雪红梅”留言说:“正是因为有这些辛勤劳作的建筑工人,才有今天美丽的城市!”
炼“四力” 体验式采访“用心走心”
“早晨7点,有一群人,已经穿梭在钢筋混凝土之间1个多小时,他们身着的长衣长裤已经汗湿了两三遍,戴着的特制手套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汗水映焊花 热浪铸匠心》中的短短几句描写,就道出建筑工人们工作的艰辛。在这篇报道移动端上的短视频中,展现了新闻背后的故事:几名记者正戴着安全帽沿着脚手架爬到工地最高处,虽是早晨,一刻钟不到,衣服却全湿透了。
在这组全媒体报道中,记者与清洁工、维修工、交警、农技员等采访对象一起,接受烈日炙烤,感受热得烫脚的大地,细细观察、默默记录,专心抓捕镜头、精心拍摄画面,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
“刚进检修库,记者就感到热浪袭来:它们郁积在密闭的室内难以散发,如同一张无形幕布笼罩在四周,聚集在身边,把检修库变成了‘桑拿房’,让人沉闷、凝滞。”《“特工”盛夏出击 敬业姿态最“燃”》里这段描写就来自记者的真实体验,使读者真切感受到特种设备维修员那“蒸笼”般的工作环境。
评论员下基层采访,是《安徽日报》践行“四力”的一大特点。以往,评论员根据记者采写的稿件,搜集资料后撰写时评。而此次,评论员下一线,与高温下的劳动者肩并肩,增强了感性认识,让评论更能有的放矢、贴近受众。《实实在在的关爱同样责无旁贷》《“最美背影”需要你我的关怀》《坚守平凡亦不凡 担当奉献最美丽》等评论或手记,写出了对劳动者真切的感情和对保障措施实在的思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