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的记录者、讴歌者、建设者
——东方卫视《我们在行动》制片人、总导演陈蓉访谈录
对东方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陈蓉的采访,很是偶然。之前,更多是从电视上闻其声、见其人,喜欢她的优雅与美丽,更欣赏她睿智、自如的主持风格。去年底,在2018中国广电公益广告大会暨全国广电公益广告论坛上,听她介绍东方卫视的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作为制片人、总导演,她全程参与节目制作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感动,直达心田。
这是一位上得了荧屏、下得了基层的“全能”新闻人;这是一份将电视节目与“扶贫攻坚”国家战略有效结合的电视答卷。纪实形态和真人秀的有机结合、娱乐和公益的有效对接、“明星零片酬”的创举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使这档电视公益节目屡获殊荣,开创了产业扶贫的电视实践。
“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就是我们的重大选题”
——从节目立意到具体实施,我们没有把《我们在行动》当成硬着头皮上的“命题作文”,而是围绕国家有关精准扶贫的具体部署,从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出发,聚合各方能量,真正把“公益”两个字沉了下去,开创了产业扶贫的电视实践。
记者:陈导好。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您主持的节目,有东方卫视的《智力大冲浪》《今天谁会赢》《幸福魔方》《闪电星感动》《谁是爆笑王》,也有央视的《挑战主持人》《欢聚一堂》等,都很有特色,令人印象深刻。不知东方卫视为什么做《我们在行动》这样一档公益纪实节目?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走下荧屏,走向基层,积极参与到节目的制作中呢?
陈蓉:很多人都会问,我们怎么想到做这样一档公益纪实节目的,我觉得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天时”。从党的十八大开始,就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真贫,真脱贫”。这项国家战略给了媒体人最好的创作动力、创作源泉以及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地利”。东方卫视一直把“社会责任、媒体担当、价值引领”作为首要任务,《我们在行动》是东方卫视对“精准扶贫”这一时代命题率先交出的电视答卷。我们背靠的城市上海,又是国家精准扶贫的“排头兵”,这是义不容辞的城市使命。
“人和”。一路走来,我们得到了国家扶贫办、上海市交流合作办,各级地方政府、领导以及各大企业、组织和机构的鼎力支持。我和我的团队说,能够遇见《我们在行动》是我们的荣幸,做好它是我们的荣耀。作为一个媒体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能与国家同命运、共呼吸,能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节目,是何等的幸运。上海广播电视台举集团之力,东方卫视整合各项资源,团队全力出击,才有了今天的这档节目。
作为“老”新闻人,我能全程参与这档节目的策划、采访、制作和主持,感到非常幸运。
“这不仅是一档节目,更是一项媒体工程”
——过去,政策解读类、思想宣传类节目多数以新闻专题的形式出现,《我们在行动》将纪实形态和真人秀结合起来,让娱乐和公益对接,对国家的宏观政策、伟大实践进行了更为接地气的“翻译”。这不仅仅是一档节目,更是一项各方齐心协力构筑的媒体工程。
记者:我注意到咱们这档节目有两个关键词,“精准扶贫”和“公益”,为什么这样定位?其运作模式上有什么特点?
陈蓉:这两个词全面概括了节目的特点。
策划伊始,节目组对于《我们在行动》的定位便不止于一档电视节目,而是一项综合的、长期的、实效的扶贫工程。通过《我们在行动》包装出来的扶贫产品,将会有节目合作企业全程跟进项目执行,为贫困县创造稳定的、持续的供销保障。第一季13期节目在6个贫困村分别举办了6场产品订货会,29位公益大使联手助阵,55家知名企业倾情参与、慷慨解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成都六大城市700多个社区用户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积极参与,总销量突破1460万元,为贫困村民开拓了脱贫路径。2018年8月18日起,第二季节目于每周六晚黄金档播出,扶贫模式进一步升级。我们着力打造为贫困县定制的大型产品发布会,吸引公众一同加入到精准扶贫的事业中来。
称其为公益节目,是因为它开创了明星嘉宾零片酬的创举。当整个影视行业都在为明星“高片酬”头疼的时候,东方卫视在2018年开年率先实现了“明星零片酬”。一开始,我们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发出邀请,更重要的是,当明星们看到这是一档绝不作秀,而是一次真心实意且效果显著的真正的公益扶贫行动时,都表示这是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好机会,表示“不给钱也一定要来!”通过这档节目,我们发现,大量文艺工作者是有回馈大众及社会的自觉和意愿的,关键在于节目搭建什么样的平台,发挥何种作用。
参与节目的明星和企业家无一例外对节目褒奖有加,不仅选择零片酬加盟,还纷纷慷慨解囊为贫困县设施建设尽心尽力。节目也得到了众多社会企业以及普通百姓的帮助。每站的订货会环节,都会有企业和百姓踊跃参与订购,为贫困县村民提供长期的销路保障。可以说,《我们在行动》联动了名人、企业、公众,潜移默化地传递出社会携手、共同参与、互帮互助、支持扶贫的理念,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这一年来,当我们用双脚丈量祖国的辽阔大地,尤其是那些贫瘠的土地后,感受最深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扶贫工作会议中所说的那句话,“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记者:作为一档扶贫类节目,只有深入田间地头,真正走到基层百姓中间,才能挖掘到最真实的素材,真实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作为制片人和总导演,从台上走到台下,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陈蓉:两季节目,我们携手45位公益大使,去了11个贫困县,辗转50个村落,行程超过45000公里。很多人问我,去最贫穷的农村拍节目,苦不苦?我的回答是,刚开始拍第一季时,真觉得苦,现在不觉得,习惯了。
从一线城市到贫困山区,最不适应的无外乎睡觉、上厕所和洗澡。经过第一季的锻炼,我们基本克服了这些问题:不就是睡觉的房子透风嘛,我们人手一个睡袋,不就是上旱厕味道大一点嘛,不就是不能好好洗澡、洗头嘛,忍一忍就过去了。
在云南录制时,我们150多个人,村里只能提供80个小学宿舍的床位。在低于零度的气温里,团队成员绝大部分挤进了室外搭建的军用帐篷。
以往,绝大多数制作综艺节目的同行,录制地点都在舞台、在城市,甚至在国外。即使到农村,也多是山清水秀、舒适宜人的地方。《我们在行动》让我们豁然发现了创作天地的广阔——深入贫困山区,竟然有那么动人的身影、火热的事业、平凡的力量等待我们去挖掘、去歌颂、去传播。艰苦的条件,更是历练了团队的专业能力、个人意志,尤其是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
“这是一次家国意识的洗礼,更是一次人民情怀的培育”
——我在广播电视行业工作已经20多年了,曾参与主持、制作过很多节目,但主持并制作的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难忘、最震撼的。我经历的不仅仅是一次职业能力的挑战和锤炼,更是一次家国意识的洗礼、一次人民情怀的培育。
记者:作为媒体同行,很羡慕您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全程参与节目。您说这档节目令人受益匪浅,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益”从何来?
陈蓉:和繁华的城市相比,《我们在行动》走过的乡村略显沧桑、衰老和贫瘠,却同样不失勇气与信念、奋斗与乐观。我们用镜头记录了许多生活的强者,他们在传递人性的伟大与暖光之余,也深深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节目录制现场,我们经常泪流满面,为那些坚强的老人、乐观的孩子,还有愿意为了家乡建设坚守的年轻人、为脱贫攻坚付出了心血的干部们。
有位身患侏儒症的妈妈,身高不过一米三左右,老伴是位残疾人,自己是唯一的劳动力。她带我去看家里的猪圈,并笑着说:“我靠养猪,养出了两个大学生!”她的两个女儿,一个今年毕业了,一个还在就读。
在陕西刘卓村,家家户户都会做挂面,但几乎都不做了,因为又辛苦又不挣钱,张鹏翔大哥依然在做。问他为什么,他说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再不做就失传了,他做挂面是“尽孝”。
在河北一个空心村拍摄时,我们记录了“一校、一师、一生”的坚守。这个校长说,只要有一个学生在,就有他马斌在。他一直有个遗憾,就是这唯一的学生从没见过有护旗手、有国旗下讲话的完整仪式。我们为他完成了这个心愿。
此外,我们还拍摄了“不完整的全家福”,希望能感动年轻人回归家乡建设新农村,这也成为被无数网友热议的焦点。
“实实在在的扶贫效果时刻激励着我们”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一档节目,因为通过我们的努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扶贫效果。不仅改变了一些个体的命运,还带动了整个村甚至整个县的发展,这是身为媒体人的最大幸福。这种满足与快乐,是发自内心的,真切、实在,为我注入了进一步做好、做实工作的无限动能。
记者:一年来,您从采访到制作再到播出,都全程参与,可以说是最了解这档节目的人。您称自己是“累并快乐着”,请问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让您甘愿到最艰苦的基层摸爬滚打?
陈蓉:通过这档节目,我和我的同事把自己磨炼成了产品经理、营销总监、创意达人。每到一处,我们都帮扶当地一次次搭建起健康的“产业扶贫造血工程”。而每一次成功的“造血”,都成为我们快乐的源泉。
在广西地灵村,我们到达前,村里的特色农作物红糯米已经连续两年滞销,再卖不出去,农民们来年将不得不改种其他农作物。如果几年不种红糯米,种子都有可能失传,当地的老支书疾呼:“红糯种子不能丢!”
我们在踩点时,就发现这种红糯米结合了糙米和糯米的口感,营养高、纯有机,城市百姓肯定会喜欢。果然,因为我们的推介,在节目拍摄时的订货会上就将滞销的10万斤红糯米销售一空,电商平台还有源源不断的预售订单。前几天,我刚刚联系了村支书,得知村里已经扩大了红糯米的种植面积,目前村里85%的耕地用来种植红糯米,农民每亩增收800~1000元。
这是一个国家重点贫困村,700户的村子,贫困户就有200多户,脱贫压力非常大,《我们在行动》让村里看到了早日脱贫的希望。
在陕西刘卓村,《我们在行动》节目组指导村里成立了合作社,贫困户可以优先加盟,专业团队为他们做好品控、管理、物流以及品牌包装、营销。以前,塑料袋一包、基本卖不出价钱的手工面,如今在市场上成了高大上的品牌,名叫“爷爷的面”。
云南的诺玛飞鸡,是一种会飞的高原土鸡,之前它只能卖到县城,因为没有屠宰,不能冷链配送,我们联系了周边的屠宰场及冷链配送,又把这款产品纳入了上海蔬菜集团的“云品入沪”工程。如今,上海百姓都有机会品尝到这特色美味的土鸡。
每一站几乎都是类似的情况。把原生态的农产品送到城市的餐桌,这背后需要搭建一系列的链条。贫困山区的村民做不了的我们来,我们希望做的不仅是宣传报道,还要做“连接”和“整合”的工作。
每当看到节目所转化出来的巨大购买力和凝聚力时,我们发自肺腑地觉得,这是一档只有主流媒体才能完成的节目。它之所以可以搭建庞大的媒体工程、促成有序的公益生态——根源就在于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和号召力,它高度彰显了主流媒体在当下的时代价值,更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做得好些、再好些。
“纷至沓来的褒奖深深鼓舞着我们”
——《我们在行动》节目组坚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展现公益的力量,润物无声地使公益理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扶贫事业助力添彩,也收获了来自各界的肯定与褒奖,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记者:节目播出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来自主管部门、媒体同行的褒奖不断,这是对节目组辛苦付出的最大回报。能不能与读者分享一下您的收获?
陈蓉:节目获得了社会各方的一致认可,广电总局发表专题点评《上海东方卫视〈我们在行动〉关注精准扶贫助力乡村脱贫》,称赞节目“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正能量”。节目播出期间,东方卫视播出公益宣传片近600条,掀起全民公益的风潮,引发行业内外高度关注,包括人民网、经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上观新闻、澎湃新闻、文汇报、南方周末等在内的40多家全国主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给予高度评价。在网络反馈方面,《我们在行动》豆瓣评分8.8分,微博热门标签“我们在行动”累计有220多万个词条,节目话题总阅读量突破2.3亿;随着节目的每周播出,百度指数每期涨幅逾50%;在天涯、豆瓣、知乎等热门社交平台形成多个话题,跟帖评论几乎零差评。
第一季《我们在行动》平均收视率位列全国上星频道同时段电视节目类第一,第二季节目移档到综艺节目竞争更为激烈的周末黄金档,依然取得了同时段卫视第二的好成绩,并被广电总局评为2018年第一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东方卫视中心也凭借该节目获得了2018年度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记者:听说第三季《我们在行动》的采访、录制已拉开帷幕,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具体进展。
陈蓉:第三季于3月6日起每周三晚21 ∶ 30准时和大家见面,共计6站12集。已录制完云南楚雄站,接下来将要录制贵州遵义和重庆奉节两地。第三季节目将拓展“扶贫+”的理念,目前已有宁静、蒋勤勤、李宗瀚、童瑶、金瀚等倾情加盟,专注挖掘扶贫产品,打造扶贫产业,融入人文关怀,帮助贫困县村民实现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双重目标。我们将继续强化价值引领、推动文艺创新,拿出更大的决心,投入更多的热情,不断展示我们新时代的新气象、新作为。
我们,一直在行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