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报道要讲究话语方式创新
今年是扶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决战之年。媒体应加大扶贫攻坚宣传力度,研究和实践如何通过传播方式和话语方式的创新,深入讲好扶贫攻坚故事,传播好扶贫攻坚声音,不断增强干部群众打赢扶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在这方面,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老报人张兴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扶贫攻坚报道 话语方式 创新
在扶贫攻坚宣传上,各地媒体涌现出许多振奋人心的报道。但不少媒体还存在思路贫乏、表述单一、语言陈旧、缺少哲理、缺乏创新,尤其是从传播手段到话语方式大同小异、千篇一律,难以打动人、感染人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削弱了扶贫攻坚报道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深入基层的力度不够,观照由点到面的诸种典型不够,与一线干部、群众缺乏沟通,很多材料、数据都是从网上搜集、整理,未能随时随地把变动中的实际情况敏锐抓在手中。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老报人张兴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启迪。张兴退休后,用一年多时间,一头扎到扶贫攻坚一线,诚心实意同基层干部和农民打成一片,注重调查,深入研究,潜心写作,锐意创新,推出30多篇富有个性的扶贫攻坚报道,尤其是在表达方式上独辟蹊径,受到读者广泛好评和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
比如,《“石头”校长的花样愿景》《“抱团”之变》《满园“金玉”》《把公路“心路”都打开》《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带头人,一路上那些深深的印痕》《把自己刻进一段历史》《山那边,有我的高兴和忧郁》《把一江号子喊醒》《学红军,灵活才能得胜利》《算活了380亩土地》《古韵新风看岩脚》《“藤缠树”,打造一个传奇》《隆兴镇,来了三个第一书记》《石旮旯里变出新风景》《扶贫先要把人扶起来》《志气立起“自强村”》《为圣者歌》。不一一列举。
以下摘取部分精彩段落进行分析,并配以简单评价,以期与读者共同探讨:
学校嵌在山里,石头自然多。两层校舍建在乱石垒成的台基上,几条跳礅似的小路,干脆就是顺着石纹抠出来的。
校长像块石头,初看也不起眼。矮矮的、黑黑的、壮壮的,有些木讷,如同镇上赶场的农人。
校长开口讲话也像石头,底气足,有些不凡:“别小看了这个学校!这里走出去几十个大学生,算不准啥时就有人从外面回来。”
——情景交融,生动、朴实,充满浓郁生活气息。
坝子村真在坝子里。平平缓缓卧着三千来亩田土,又有小河滋润。远处的青龙山,人说同四川山脉连着,一年四季,翠的翠,红的红,有时像画,有时又在雾里朦朦胧胧。
……从贵阳到坝子村200公里,成立仪式上又一阵喧腾,真有些累了。回程路上,就有些迷迷瞪瞪,突然就到了女支书说的那个季节:牡丹花开满坝子村,远处响起呦呦的鹿鸣。
——以景壮物,画风优美。
走得早。车到了,却没见到主人。
……
茶喝了几杯,话谈了一阵,又看了些材料。我到底没坐住,露出“老脾性”:“走,到现场去看看!”
头个“现场”还未到,人在车上,就闻到酒糟味道好浓,有些呛人,又着实香得紧。
——把自己摆进去写扶贫,亲切感、现场感强,可读、耐读。
在松林村,老韩是个有“名分”的人,当着村养蜂合作社社长。
叫他“老韩”,是跟着28岁的女村支书文思北喊开的。一张口觉得蛮亲热。
老韩也不老。大名韩建波,40来岁,矮矮黑黑,胡子拉碴,一个地道农民。前些年,老韩过得不顺心。老婆离婚,自己带着三个子女浑身上下不得劲。
靠着养蜂调养出精神,老韩去年筹款1万元,买下10箱蜂,开始了自己坎坷的“甜蜜行程”……如今,社员已有7户人家,养着100多箱蜂。老韩以自家30箱蜂算账,一年10多万元收入没问题。
——观察细致,运笔干练,乡土味儿浓。
松林村路边,开满一种五颜六色的花。女支书文思北说,这是波斯菊。旁边有人补话:“也叫格桑花。”她们告诉我,花种是有意识大面积播撒下去的。不知怎的,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不正是抱成了团,千姿百态的花才变得更美丽?
——既遵循新闻规律又用充满诗意的语言,阐明朴素真理:贫困户们唯有抱团取暖,脱贫攻坚方能良性循环。
代荣杏见我注意到她戴着几枚戒指、耳环,大大方方地笑开了:“现代的人,都这样。”韦广燕喜欢业余时间打篮球、逛街、玩手机微信。“过去哪有这环境?”微微有些胖的她,抿着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最近想和老公要个孩子哩。”
——看似写物质生活,意在讲精神风貌。这种带着现场温度的白描,比笼统写扶贫攻坚带来的成效,传播效果更佳。
这户人家,附近一两公里内,除了茫茫山林,就再没个邻居。一家,其实也就两个人:袁金方和他50多岁的脑瘫儿子。
袁金方想从山外把电“拉”进家里。
想了好多年,还是个没解的难题。
解题的是时任东皇镇党委书记娄必华。
有人说,镇里贫困面不大,袁金方又是个山高地远的特例。娄必华拧上了劲:“一个月,解决这个问题!”
今年春节,娄必华走进大山,分享老人和残障儿子家电灯“亮了”的欣喜。还把一台电视机、一顿年夜饭送进他们家里。儿子不知道怎样表达感激的心意,生生抱住娄必华不放,不让他离开。
——甘苦寸心知。把握细节,前后对比,用一个特写镜头印证了扶贫干部一心为民的辛劳与境界。
罗勇家果园管理不善,树上挂果少得焦人。
罗勇毛焦火辣找到王金玉。王金玉仔细问了又问,开出“处方”。随后,隔三岔五,王金玉就往北场村跑,施肥、间苗、剪枝、杀虫。第二年,果园又有了好收成。“王金玉就是我们老百姓眼里的宝物。一进果园,哪像70多岁的人?”罗勇越讲越动真情:“按说,王老师也该回老家歇歇了。可我们又不想他走。真的很矛盾!”
王老师,你知道老百姓心中想着你吗?
王老师,我想在满山苹果园里,再听听你那不太好懂的胶东话,再听听你那老农一样的笑声。
——科技引领是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以平实的语言反映在支黔扶贫中年逾七旬的高级农艺师发挥的作用,情深意切,说服力强。
黄金凤歌声不高,嗓子也说不上圆润,但听得出一种溪水似的韵律,畅畅扬扬,大方清新,像有压不住的欢喜。
“好花红,好花红,好花开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
——群众语言,朴实不乏生动,字里行间散发着思想光泽和泥土芳香。
好花红村看“花红”。突然想到,这文化,像不像蒲公英?在人心里扎了根,开了花,随着风飞,能把人带进更远的天地。
——形象比喻,画龙点睛,耐人寻味。
肖波说,正是由于公告村村小人少,啃扶贫硬骨头,才格外上心使力。用心可以换来心。把心上的“路”打开了,地上的路才能真正发挥效益。
——要修致富路还要修“开心”路,一语双关,蕴含深刻。
“天上要往下掉馅饼,我们咋做好这个接饼的盆?”
——形象贴切,充满乡土幽默。
咋管干部?塘约村的搞法让人耳目一新。
村民选出的干部,上面派来的干部,在每周雷打不动的村例会上,身份一律平等。上周任务落实如何,当着村民打分。连着三周打“×”,没办法,你得“让岗”。打分者范围不断扩大,村民打,村民组长打,班子成员互打……年终不满60分,不管你什么“前世今生”,下岗就是笃定。
——讲实情,述实招,推介好经验、好做法,也为杜绝“走读干部”提供了启发。
农村山看山,户望户,人情多,酒席多,份子钱的名分多。随了份子,误时误工损财,心里急脸上还得堆笑。不随份子,乡里乡亲,这面子又放不下去。
左文学看准了村民的纠结。“企业化管理,要包括管社会风气!”
“酒席理事会”在塘约说话办事有些牛气。只有结婚、丧葬方可开办酒席,超过40桌,多过八菜一汤,就过不了审批关。理事会还建有服务队,备料、做菜、摆桌、收摊,一应事务不再用主人家操心出力。
同张青松摆谈间,村民围了上来,抢着搭话。一个胡子拉碴的老农民,说话大声武气:“立这些规矩,要得!过去办次酒下不到三五万元,现在才好多?有规矩,省好多力,多干好多事!”
——可怕的“人情债”使不少农民脱不了贫或者脱了贫又被拖得返了贫。问题抓得准,表述亦生动,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
你说陈大兴是农民吗?不像?
你说脚下这片土地是农村吗?
更不像!
可他们偏偏是。
——“开场锣鼓”这样打,引发悬念,诱人深读。
陈大兴,把金刺梨做成了传奇,让人不由得去想,小果子里的大道理。他觉着,这些事用不了怎么宣扬,自己不是能掐会算、先知先觉,都是一步一步逼出来的。不过,要扛得住这“逼”。
——脱贫硬骨头不好啃,要在实践中经得起历练。寥寥数语,讲明了主人公源于实践的思考与感悟。
一个贫困村民,政府帮扶几吨水泥助他建造新房。水泥到了,他却诧异送水泥的人不帮他下货:“为什么你们不一帮到底?”
——看似随便一提,实则一针见血、发人深省:有的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状态必须下大力气纠正。
我还很少见着乡愁这么浓郁的女人。
在房前坝子里,她拔起几把草,就近在水里洗净。她说,这是药也是菜,要带回家去熬汤,这是小时候的味道,是爸爸、妈妈的味道。
一路上,乡里乡亲喊她“二姑娘”“二姐”“二孃”,喊一声她答应一声,很脆,很响,还夹杂着笑声。看一个长年因病卧床的老人,她悄悄把几百元钱塞进老人手里,还要我们都不吱声。这时,我发现,她把老人的手握得很紧。
——通过“零距离”接触,捕捉鲜活感人的细节,强化触动人心的感染力。
“王大姐”其实才30多岁,是河北秦皇岛市过来的法律扶贫志愿者。
帮扶点上一位村民,走路一瘸一拐。一打听,原来他在打工企业受伤,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王大姐她们追着这官司不放……她们特别注意村民的权益纠纷,该免费的免费,该特事特办的特事特办。她们说,应该让法律的力量在脱贫攻坚的决战中发挥更大作用。
——扶贫是广义的。“王大姐”们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帮助农民知法、懂法,依法维权,扶贫的足迹才走得深、踏得实。
地上也有草绿,远山也有树影,油菜已经结子,蚕豆、豌豆棵上挂着些还散着清香的残花。只是地块里突然冒出一团团石头,村里人指着一些石头集中的地方,说那是“消洞”,不管雨下得多大多稠,这些“消洞”都让水存不下来。
——用“消洞”等农民语言刻画石漠化地区扶贫的艰难,表现出扶贫攻坚的确是难攻又非攻下不可的堡垒。
周定华说:“在王院村,我懂了,老百姓是水,我们是鱼,我们同老百姓建起鱼水关系,他们幸福了,会把账都记到党和政府头上。”
——言简意赅,文辞真挚,写明了扶贫干部应有的政治站位。
“开会了!”“开会了吔!”吆喝声一起一落,山坎上梯田里、树荫下农舍中,人不断走出来,向更高处一爿老屋靠拢。
老屋旧了,却不输气派。青瓦木墙,雕鸟雕花。屋子呈椅子扶手样展开,像两把曲尺合龙,屋檐下雨栏,可能一下坐得起百十号人。眼下,陆续赶来的几十个农民,正聚在雨栏下,三个一堆,五个一群,抽出长椅、方凳坐了。有人干脆倚着个背篼,也看不出是个坐样还是站样。
这是三佛村石笋组,正要开“院坝会”。
——读来如临其境,现场感强,像看时下流行的微电影。
青杠坡区域差别大,越往山里走,农民贫困程度越深。用张云刚的话说:“穷的穷,富的富,一刀切,不行。得学红军打仗的策略,分几条路突围,用不同的办法解困。”
——在红军四渡赤水主战场之一的青杠坡这样写扶贫,传统与现实巧妙结合,贴切、生动。
从生态园望出去,远远一座山峰显得有些特别。女干部周子庆问我,那山像什么?她说,那像一个竖起的大拇指。有人说,它是在点赞毛主席当年的按语。我说,是。可也像在点赞马鞍山这样的新农村,也像在对陈怀希这样的脱贫奔富带头人表示着赞许。
——在毛主席当年对新事物写过按语的地方这样着墨,增强了新闻的厚度,颇有新意。
说起这些,村党支书陈大兴有自己的感悟:“不是说,南边的橘子,弄到北方,就成了别的东西吗?扶贫脱贫也是这个理。领导如果只把脱贫当作一件工作任务来抓,觉得哪个项目好,就把它弄到村里来,他那里完事了,我们这就出问题。那个项目也可能真好,但得看水土服不服,对不对村里和村民的路。不对路,村民鼓不起劲,花钱再多,下力再大,没准还得打水漂。”
——精准扶贫不精准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反映村党支书心声,一语中的,发人深省,充满思辨色彩。
扶贫干部尹努寻对资源重组情有独钟:“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资源重组创造了条件,这才一两年,这片石旮旯地就实现了精彩“变脸”。过去农民看着石头烦,现在是望着石头乐,石头派上了大用场。你看,景区房屋都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用本地石头修的。过去为种庄稼揪心的农民,土地流转入股,还能被安排在景区里工作。这样的变化,真是一个地一个天!
——农村“三变”是个大政策,借用川剧“变脸”来反映这些令人欣喜的大变化,情景的描绘围着农民的喜悦转,烘托效果好,很有感染力。
综上,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对新闻工作者而言,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的要求,天地宽广,大有可为。包括扶贫攻坚报道在内的各类报道,其采、编、发等流程都应秉持求实创新、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等基本理念,在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反映基层上下大力气、用真功夫,不断提升舆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传播力、影响力。
(作者单位:贵阳日报传媒集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