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战线》>>2019年·第4期

把 “浸入式” 和 “思想性” 结合起来

李 拯
2019年08月26日16:37 |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小字号
原标题:把 “浸入式” 和 “思想性” 结合起来

现场评论是评论的一种创新形式,把“现场”和“评论”两个不同的媒体工种融合起来了。一般而言,现场是记者所长,评论则是评论员的专业,前者传递信息,后者建构观点。但在全媒体时代,这样一种清晰的分野已不再能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现场评论适应了这一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它用一种独特的形态把具体的场景和抽象的观点结合起来,在可感可触的应用场景中建构思想、传递观点。从这样一种混合的属性而言,现场评论就是要把新闻叙事的“浸入式”和主流评论的“思想性”结合起来。

现场评论要有具体的“场景”,给人以“沉浸式”体验

有人写了一篇《读人民日报的现场评论是种怎样的体验?》,文中有句话:“评论中也可以出现人物,引用被采访人的活态原话,还可以对人物及环境的关系进行描写刻画,一支笔亦能带着读者走长江路,甚至可以通过读者的记忆和想象作为补充,达到了纯现场直播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大家评价比较高的《一线视角》,往往都有具体的场景,给人沉浸式体验。

领导表扬的几篇现场评论,如《“没有大象军团,就打造蚂蚁雄兵”》《竹海、石斛与鲜花的生态经济学》等文章标题就非常有场景感。这样的场景感,不是一种现象类的描述,而是一种不到现场就不可能产生的亲切感,一种具体到能够让人沉浸进去的感受。采访时如何捕捉场景和故事,进行适当的“非虚构写作”,需要费一番心思。

现场评论要有“问题意识”,把评论的锐度、分析问题的深度和舆论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

分析以往的栏目会发现,那些大家评价比较高的作品,往往是写真问题、真写问题的文章。比如,有一篇《扶贫,别忘了“涵养水源”》,讲农村彩礼很重的问题,有一篇讲环保督查中“切一刀”与“一刀切”的文章,讲的都是群众反映强烈、政府部门也已经重视的问题,这种类型的问题具有共识性。另外,哪怕在写成绩报道时,也要带有问题意识。

现场评论《让长江容得下“江豚之重”》,直面目前江豚的处境,数据称长江流域有江豚1012头,大幅下降趋势得到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状况没有改善,距离长江生态完全恢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现场评论切忌写成地方的成绩单,而应成为治国理政思考的一个起点。

现场评论要有“思想深度”,能够顶天立地,具有普遍意义

现场评论必须要到现场去,但不能掉在一个地方层面,评论员应该把现场装进中央治国理政这样一个坐标中。现场评论要从地方来看中央大政方针,由此及彼、因小见大,从一个地方来回答整个国家层面的治理问题。这就具有了思想深度,而不会囿于一城一地。这体现的,正是评论员在现场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在现场,不是呈现给人们光秃秃的经验,而是经过我们思想处理过的经验。现场评论《落实河长制,关键靠制度》《河长制,关键在“河长治”》等标题都有这个特点。

现场评论的选题来源,可以采取“计划”和“市场”两个手段,既加强策划,也鼓励大家自发报选题。选题策划的方向,是围绕中央大政方针与地方或者行业贴近的方向,把中央精神细化为具体的选题,包括“我在长江”“河长制”和目前在做的“中国创造”系列,选题都是来自于中央精神。同时也要鼓励计划外的自发力量。好的选题不一定是规划出来的,很多时候也许来自于评论员自己的妙手偶得。

(责编:徐铭远(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