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战线》>>2019年·第4期

以 “我” 的眼光,用 “活” 的思想

李洪兴 
2019年08月27日15:19 |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小字号
原标题:以 “我” 的眼光,用 “活” 的思想

现场评论的场景化特点,已经较为明显。以我们已采写刊发的为例,“我在长江”系列、“我在进博会”系列、“我与河长面对面”系列,都是评论员切实置身于特定采访场景中,构建了一个观察、对话与思考的场域。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现场评论中,“我”是格外突出的。实际上,在一定场景中的现场评论,就是以“我”为关键主体,犹如电影摄像机的镜头,在“推、拉、摇、移、升、降”的动态过程中,完成了采写。这其中,需要“我”,也离不开“活”。

现场评论,要有“我”的眼光

现场,一定是“我在”的现场。无论是评论员长时段地行走长江,还是在进博会展馆间穿梭,抑或是下沉到某个地方跟着河长巡河,都是到现场、察现场、写现场。不同于此前评论以思想观点为重、理性色彩突出,突出“我”的现场评论,更多了一层细腻与感性。可以说,带着“我”的眼光,现场评论让理性与感性交融、使故事线与观点线交织。这如同戏剧表演中的一种体验类型,那就是“沉浸式戏剧”,评论员不再是离舞台很远的“观众”,而是用其所看、所问、所思来形成观点、组织观点、带动观点。

现场评论,要用“活”的思想

“在现场”,并不意味着就“有现场”。去采访,有时会发现,采访对象与内容不一定有趣、有料,可能还与主题相差甚远。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需要有灵活变通的意识,现场场景千变万化,应该及时调整采访方式、观察角度、思考方向。倘若没有一点“活”的思想、“动”的意识,现场评论很容易沦为“命题作文”“强作文章”。其实,这里的“活”,一方面是“采访灵活”,遇到复杂情况须因事因势而变;另一方面是“素材鲜活”,在现场就要主动找“活水”、抓“活鱼”;更重要的是“头脑忙活”,时刻有意识地捕捉新信息、观察新细节、思考新视角。现场评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察人之所未察、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用鲜活有趣的素材为读者提供新知识、新认识、新见识。

现场评论,要有“精”的选题

做好现场评论,特别是打造一个名牌栏目,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这需要选题类型上再“精”一些,以中央关切为关切,精准对焦重大议题;选题机制再“稳”一些,努力做到定期策划、提前介入、形成机制;人员力量再“强”一些,评论员的“单兵突击”与多人小分队的“联合作战”相结合,也可以借助全国党报评论融合发展平台的力量;写作方式再“活”一些,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让情景化的评论更加生动多彩;刊发推送再“显”一些,无论是报纸版面还是新媒体渠道,不妨在相对固定、显眼的位置,集中且连续地刊发,以便增强栏目的标识性与记忆点。在策、采、编、发等环节上形成合力,现场评论就能更加给力。

有人说,脚“深”方能文不“浅”,看行走长江的现场评论,感觉像在“追一部‘连续剧’”。这饱含了肯定和期待。做好现场评论,践行并增强“四力”,党报评论员还在路上,现场评论也在路上。

(责编:徐铭远(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