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钱江潮“大片”是如何拍成的

王芯克
2019年09月03日13:27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钱江潮“大片”是如何拍成的

2017年10月7日,海宁观潮现场。

巴西冲浪手在钱江潮中冲浪。

2016年9月4日,杭州观潮客被潮水袭击。

潮水撞击堤坝掀起水柱。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在撼人心魄的大潮面前,不同人的心目中能生发出截然不同的感受。在全唐诗收录的2200多名诗人中,就有300多位诗人不远千里亲临钱塘江观潮赋诗。现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来钱塘江两岸观潮的中外游客已达百万人之多。现场拍客遍地都是,网上图片铺天盖地。又快到拍潮季了,不少摄影记者反映,要拍到一幅真正还原钱江潮气势恢宏的“大片”难度不小。潮水看似壮观,拍起来不易。不是快门按不下去,就是拍几张卡住了;有时按住快门不放,居然潮水一张也没拍到。多数人把问题归咎于相机太差。其实,每个人手中的相机都能拍到好照片,关键是如何去对应拍摄的题材。潮水很特殊,不是昂贵相机就一定能拍到位。那么,如何才能拍一张既安全又出彩的钱江潮“大片”呢?

踩点是准确预判的重要前提

拍摄历史悠久的钱江潮,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危险系数大,前期必须对潮水的高度、到达的时间、当天的气象条件、拍摄时的站位,以及携带的装备等情况做充分了解和准备。因此,拍摄前先踩点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拍摄者对即将到来的潮水有一个相对准确的预判;对拍摄时的站位做到心中有数;对突如其来的大潮有灵活应变的办法;对以后的拍摄还能积累和提供宝贵的经验。我拍潮水已经20多年了,对潮水的嗅觉可能比常人灵敏一点。我能根据风力、风向以及风中夹带来的气味,判定出潮水的大小。但每次拍摄前还是会高度紧张,会和第一次拍摄一样,提前做很多准备工作。以2002年9月8日这次拍潮为例,前一天我做了踩点考察,由于受台风“森拉克”影响,我预估潮水可能非常大。拍摄当天,我提前对拍摄点又做了进一步考察,并事先清理掉路上的绊脚石。为做到万无一失,我试跑了3遍,在5秒内跑到身后一水厂的门柱子后面。果不出所料,大潮如海啸般越过堤坝涌入公路,我按下16张照片后,极速跑到柱子后面躲过一劫,并拍到了一张被业内和读者公认的“大片”。第二天,报纸头版通栏刊发了这张照片,并获得当年中国新闻摄影年赛银奖和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这次有惊无险的拍摄经历告诉我,只有掌握的情况比常人多,才能拍出与众不同的画面。之后又拍到不少得意佳作,在国内外拿了很多奖。当然,付出也是巨大的。

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摄影记者整天跟在人家后面,蹲在一个点守株待兔,很难拍到独家好照片。钱江潮从起潮到末尾,整个行程百公里左右,但为什么潮水有大小年?为什么有的地方永远看不到大潮,有的地方经常出现奇观,并成为观潮胜地呢?经过长时间对潮水的历史、河床,以及潮水的走向进行研究和实地探访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钱江潮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作用,导致海水水位抬高逆行而上倒灌江河,与顺流下行的江水相交碰撞出现潮头,加之杭州湾江底很浅和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潮位迅速升高,出现涌潮奇观。钱塘江的走向是“之”字形的,当潮水行进到“之”字处潮头受阻产生反作用,潮与潮相互碰撞挤压后出现诸多形状,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拍岸潮。只要是“之”字处,也就是河床的拐点,就是最佳观潮点和拍摄点。然而,这些拐点在当年没有坚固的堤坝时就是灾难的发生地。根据文献记载:从唐朝到1949年,1100年左右,发生过重大的潮灾有230次,平均5年一次。因此,潮水有大小年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潮水行进的百公里江段,我对应“之”字处,找到了10个观潮拍摄点,这些点大多和历史传说中的观潮点相吻合。而且,每个点都各有特点,如上虞是交叉潮,盐官是一线潮,老盐仓是回头潮,美女坝是拍岸潮。当这些拍摄点了然于心之后,就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拍摄。现在,随着一座座跨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开车追赶潮水变得非常容易,如果道路顺畅,一次可以拍摄多个点。我最多一次从上虞到海宁,再到杭州,总共拍了5个点。

器材必须调整和对应到位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器材的选择不一定贵重和高档,但必须调整和对应到位。那么,怎样才算是对应到位呢?对此,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速度问题。潮水行进的速度是每小时30—40公里,潮头冲击堤坝掀起巨浪的速度会加快,在逆光下遮天蔽日,曝光量瞬间下降。如果想要清晰定格大潮,速度就要设在1/1000秒以上,性能不是很强大的相机,画质不要设置RAW格式,这样可以连续拍摄多张图片,以免关键时刻卡住无法拍摄。储存卡尽量用高速,完整地记录潮起潮落的全过程。不会因为连拍储存受阻,快门按不下去漏掉关键瞬间而遗憾。

第二,对焦问题。很多影友问:“3万多的相机,怎么还会出现对不上焦、快门按不下的情况?”这个问题不难理解。老记者们都清楚,相机生产厂家是绝对不可能把所有的高科技汇集到一台相机上。为了追求卖点,每台相机都会设计一个特有的强项,又留下一点遗憾。由于夹杂泥沙的潮水在光线复杂的情况下是没有反差的,而且移动速度快,多数相机都会出现对焦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提前做出反应。一些高手会及时按下对焦锁,锁住焦距以便释放快门,或者使用超焦距。

第三,画质问题。画质对于一幅佳作来说至关重要。因潮水出现得太突然,瞬间取景很难一下子把控到位,为了保险和安全起见,多数人都是远距离并将画面留有余地,以备二次构图。但画面裁减过多,像素就会降低,影响画质。因此,要保证画面即使裁去一半,仍有千万以上像素。这就要求相机的有效像素必须在2000万以上。这一点,现在的相机基本上都能达到。当然,画质跟镜头也有很大关系,有的人喜欢用定焦,反应快影像清晰通透。但大多数人还是喜欢用变焦,因为潮水反复无常,变焦随时可以改变焦距,增强拍摄的灵活性,捕捉更多精彩画面。

经验越丰富 危险离你越近

对于摄影而言,在追求极致的同时,危险也随之在靠近你。有不少对摄影不理解的人这样认为:“摄影就是按一下快门,如果画一幅钱江潮就没这么容易了。”其实,摄影作品看似在瞬间完成,其背后是多年来的苦苦追寻和风险的伴随。我初拍潮水时,只想把危险的怪潮“凝固”在胶片上,给大家一个警示。由于对潮水习性不了解,站位不当,内心又很想拍出惊人“大片”,结果被潮水击倒,相机损坏镜头报废,险些付出生命的代价。有人建议,用长镜头远距离拍会比较安全,但是这样拍出的画面很平庸,没有冲击力。用广角靠近拍,画面很震撼,但摄影人的处境就会相当危险。20年来,尽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央视和法国电视台曾为我做过专题,但这并不说明已经大功告成,如果继续拍,风险依然伴随我。2015年8月18日,在杭州智头角,我被潮水冲翻,导致右脚骨折,多处擦伤。我先后有5台相机在拍潮中损毁,多次被潮水袭击。多年来的教训提醒:最佳拍摄点,危险系数也最大,经验越丰富,危险离你就越近。

有震撼力的图片取决于对第一现场的真实还原。摄影记者在追求“一图胜千言”的视觉传播效果中,会付出很多。然而,无论被什么样的意识支配,一定要把人身安全和自我保护放在首位。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