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北京商报:为AI划线,给隐私"上锁"

陶凤
2019年09月04日06:40 | 来源:北京商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为AI划线,给隐私“上锁”

  9月3日,针对用户对于隐私和安全问题的担忧,换脸应用ZAO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 ZAO不会存储个人面部生物识别特征信息;使用ZAO不会产生支付风险;用户删除信息或注销账号后,ZAO均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信息。

  将“换脸”推到风口浪尖的是一系列融合了AI技术的仿真视频,而在它们背后隐私泄露和版权风险溢出,这场风波已经超越了一个单纯的App。

  在ZAO回应争议的前一天,一张课堂图片却意外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是一张视频监控图像,上面显示着两位身着校服坐在教室中的女学生,她们身边显示着诸多标签,记录着趴桌子、玩手机、睡觉、听讲、阅读、举手等行为的次数。

  两件事被动结合的时候,让人细思恐极的不是AI本身,而是无论我们是否准备好,都无法阻止它以无孔不入的密度和猝不及防的速度侵入现实生活。那些嘴里喊着侵犯隐私、数据安全的人们,往往身体却很诚实地在应用技术。

  置身互联网时代,为了获取生活上的便利和工作上的效率,现代人让渡一些基本的隐私权越来越顺理成章。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的个人信息被随意贩卖,开房记录、飞机行程、外卖喜好,大数据对一个人的了解甚至超越他自己。

  不是每一个公司都具备保密用户信息的能力和动力。在甜头和教训的得失之间,中国网民们开始学会“计较”隐私。在大数据下无处遁形的人,害怕有一天ZAO们让面部“盗刷”真的发生。

  美国政治学者福山在其著作《我们的后人类未来》早就表达了这种忧心。AI技术走向成熟,在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愉悦的同时,也带来了压抑与不安。机器对人类生活的入侵以及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掌控,目前尚缺乏深度的界定和考量,在后机器便利时代中,如何把握让渡给机器的权利,是个技术活,也是以什么为核心的问题。

  而我们深度思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反思现代科技带来的伦理问题和隐私问题时,以人为本在商业化的博弈中如何权衡和坚守底线,唯其如此才能解决危机。

  面对种种风险,尤其是对影响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个体权益的冲击,需要及时的监管和规制,探索边界,划定红线。应对个人隐私泄露,不仅依靠消费者加强自身保护,更需建立完善个人信息收集的基本规范、相应的行政监管体制、司法救济途径。否则,不给AI划线,不为隐私“上锁”,有一天洪水猛兽突如其来,才发现你我束手无策。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