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出品微电影 讲述《头条里的青春中国》
化妆师正在为扮演边防战士的群众演员化特效妆。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建泉/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历了哪些时代变迁?又有哪些奋斗的青春故事还隐藏在岁月的年轮之中?
邓稼先的暗号、袁隆平的小提琴、张海迪克服病痛后再遇病魔,这些细节体现出这些时代楷模金子般的精神品质。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共青团中央出品,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承制的文化产品《头条里的青春中国》微电影,主人公均来自《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历年来的头条报道。编辑部精心筛选,最终敲定以梁军、邓稼先、袁隆平、张海迪、张瑞敏、王中美、杨祥国等“头条人物”为线索,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片中涉及场景的时间跨度长达70年,涵盖新中国成立以来9个领域的重要人物、近20个年代场景。影片采用经典瞬间的叙事手法,还原了一幕幕历史瞬间,给观众以代入感。
在微电影筹备制作过程中,总导演全程跟进把控,精益求精,对片子的细节精雕细琢,从前期选题到拍摄、后期制作,把控关键环节,一个也不放过。
“产品最核心的创作思路是‘老人新故事’。”导演史剑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用作品回顾历史、展现70年来不同时期青年的奋斗精神,既是对国庆的献礼,也希望通过这些故事激励更多新时代青年不忘初心、砥砺奋斗。
7个故事,点亮70年发展历程
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 梁军
“女娃也能开火犁了,真是时代变了。”微电影一开始,路边老大爷感慨的,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后来被印在第三版一元人民币上的女孩。
当时,在梁军事迹的感召下,很多女孩立志学开拖拉机,她们纷纷来到北大荒。内蒙古自治区的萨仁和索要尔、朝鲜族姑娘小李、从上海赶去的袁如芬和徐霞……来自四面八方的12个姑娘组成了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梁军,正是第一任队长。女拖拉机手们驾驶着“铁牛”奔驰在北大荒的沃野上,成为当时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榜样和力量。
微电影中,一位采访梁军的记者来到田边,拍下了她开“火犁”的照片。
“驾驶了拖拉机,切身感受到新中国妇女的奋斗精神。”梁军的扮演者、青年演员阚清子说,“我们现在拥有的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她们的贡献,其实她们才是真正的青年榜样。”
“两弹”元勋 邓稼先 于敏
1967年6月17日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东方巨响,震惊世界。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
微电影选取氢弹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以参与者邓稼先的视角,呈现紧张、艰难的科研过程。
演员统筹母泽良记得,在拍摄之前,演员朱一龙的经纪人找主创团队要了很多相关资料,提前做功课。对于角色的还原度,朱一龙的要求非常高。
执行导演高天昱提到一个细节,影片中,邓稼先和于敏在研究室讨论氢弹的研发问题,影片想要表现他们工作繁忙、专注讨论的状态,那时不需要台词。导演姚伟提出即兴演,演员很默契,讨论的内容都与当时的氢弹研究相关,“你看这个数据,这里为什么不一样……”如果不说这是他们即兴表演的,很多人会以为是写好的台词。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国防力量取得重大成就,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有了更好的发展。
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花了整整十年,才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袁隆平和水稻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其实,这位一辈子在田间地头和水稻打交道的“农民”,对小提琴也情有独钟。
“除了在事业上贡献卓越,原来袁老师还很喜欢并且擅长拉小提琴,我更觉得他一个可爱的人。”微电影中,青年演员董子健饰演袁隆平,在稻田里拉起小提琴。
1970年,通海大地震,袁隆平不顾危险,冲进即将倒塌的房子内抢出稻种。
董子健从小就知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有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同时也有自己的生活情趣,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理想状态。”董子健希望,能通过演绎来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拉近当代年轻人与那个时代的距离,“正是因为这些前辈们的努力,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当代保尔 张海迪
“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张海迪《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自述文章和长篇通讯《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张海迪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她也因此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楷模,被称为“80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
“拍摄张海迪的故事,很考验演员的演技。”高天昱解释,“她没有那么多动作,而且没有很明显的标签,比如邓稼先就是科学家,我们能想象出来大概怎么演。但张海迪更多是精神上对一个时代的青年的引领,拍摄场景不是在病床上,就是从手术室推出来,台词不多,戏都在细节中。”
拍摄中,青年演员万茜没让大家失望,她不但很好地按照脚本诠释了人物角色,还现场与导演讨论,如何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
张海迪的“戏”都在脸上,万茜躺在病床上,入戏很快,眼神、表情表达都很好。第一场戏拍下来,现场不少人给万茜点赞。
生活中,张海迪的故事也给万茜留下深刻印象。
“海迪姐姐利用镜子的反射来读书,在与病痛作斗争的同时还以顽强的毅力读书学习,自学多国语言,攻读了大学和研究生的课程,翻译和创作的文学作品超过100万字……”万茜佩服的是,除了顽强奋斗,这位姐姐还帮助了很多人,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万茜希望能够学习和传承微电影中展现的人物的精神,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著名企业家 张瑞敏
1985年,那时的海尔还叫青岛电冰箱总厂。刚到任不久的厂长张瑞敏,巡视库房时发现76台存在这样那样缺陷的冰箱。他把职工召集起来,当着大家的面抡起大锤砸向冰箱。
“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青年演员陈星旭扮演张瑞敏,他说,看了张瑞敏的个人经历和过往发言,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中国制造卖信誉,张瑞敏做到了。
“大国女焊匠” 王中美
从业18年,她和“女子焊接队”参与了武汉天兴洲、南京大胜关等40多座知名桥梁钢梁的焊接工作,由她首创的多项焊接工艺填补了我国多项技术空白。在公司,她还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师学习工作室”。
她就是中铁高新工业九桥工程有限公司“首席焊工”、特级技师、党的十九大代表王中美。
一位女性,为什么会选择看似是“男人干的活”作为自己的职业呢?青年演员袁姗姗是第一次听说王中美这个人物,她带着好奇,了解了不少关于王中美的资料,打心底里佩服她。
“很多人不理解,但其实我们现在中国女性非常强大,不管多累的活、再苦的活儿,坚持下来了就可以做得很好,非常了不起。”拍摄中,袁姗姗也体验了电焊工作,虽然一开始看到火花她也会本能地往后躲,但融入角色后,她开始感受到:“她们(电焊工)的工作环境是很恶劣的,但是为了职业付出了很多,特别值得我们尊敬。”
“巡逻王”西藏某边防团营长 杨祥国
步入新时代,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但是仍有很多人负重前行。
2018年7月18日,《中国青年报》推出全媒体报道《我站立的地方》,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1万多家网站转载。
在被称作“魔鬼之域”的西藏最险的巡逻道上,杨祥国和战友们生死巡逻80余次,行程8000余公里,47回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上大小伤疤21余处,被官兵称为“巡逻王”。
17岁从重庆来到西藏服役,杨祥国忘了自己多少次在巡逻前写遗书,甚至很快就写到“没什么感觉了”。
拿到脚本后,青年演员白敬亭一下子就看上了“杨祥国”的角色。
让母泽良印象深刻的是,拍摄中,白敬亭还发着烧,而他要演的军人角色则必须是刚毅的,其间要多次像军人一样高喊号令。那天,“杨祥国”的戏一直拍到深夜。
“其实前期我们一直都在收音,后面他嗓子有些哑了,我们就让他悠着点儿。但为了表现得更生动形象,白敬亭还是坚持大声喊出口号。”监视器后,母泽良默默为演员的敬业点赞,“这就是青年的奋斗在新时代的体现!”
在《中国青年报》接近70年的报道历程中,像微电影中呈现出的这些闪亮的名字,还有许多许多。在无数受众关注的目光下,几代中青报人也为读者呈现了1.6万余期报纸。这张报纸以独特的品格和襟怀,记录了不同年代奋斗青年的模样和时代风采。
7分钟的微电影,浓缩了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不同行业奋斗青年的故事。他们身后,千千万万个奋斗的中国人,共同谱写出70年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青年用奋斗书写时代篇章
微电影制作过程中,很多人都身兼数职。“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看报纸、搜集资料,从中选择人物。”执行导演司格说,为了确保人物故事细节的丰富和真实,“脚本打磨了三四个月,前后修改了30多次。”
即便拍摄时间紧张,拍摄中团队依然严格要求,丝毫不允许马虎。
有个场景,要拍摄袁隆平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画面。道具和美术的相关负责人拿到脚本,都以为可以后期合成。和导演沟通才发现,剧中涉及到的很多场景,都要实拍。
董子健扮演的袁隆平的戏从下午持续到晚上,当天一早,摄制团队就从河北涿州拉来水稻,再在拍摄地开辟出一块地方,种出一片水稻。
实际上,不止现场种水稻,搭建临时工作室、临时建房子模拟地震场景……这样的操作在《头条里的中国》微电影中还有很多。史剑介绍,为实现与历史情况吻合,摄影棚内置景达十余个。拍摄之前,摄制组寻找并制作了大量年代服装和道具。
“为了达到好的效果,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努力。”高天昱回忆,筹拍过程中,主创团队反复磋商,尽量用最少的镜头和场景完成执行。
十年前,司格在上大学的时候,参加了首都国庆群众游行,当时花了几个月在学校训练方阵,“我们同学都感到很荣幸”。这次参与到献礼新中国70周年的微电影制作,她感觉延续了家国同构的仪式感。“筹备过程中看了很多资料,尤其会被像邓稼先那样的人物所感动,他们那种奉献精神值得国人铭记。”司格说。
把预算花在刀刃上,也是此次微电影拍摄中非常注重的一点。比如场景搭建、道具选择方面,团队尽量实景拍摄。但是,在群众演员、替身方面,为了节省成本,也找了不少同事友情出演。
“这次需要的群众演员和替身特别多,主要都是中青在线和青微工作室的同事。”司格介绍,好多戏反复演,他们比演员来得早,比演员收工晚,时刻待命;摄影棚离市区很远,路上花费时间多,大家都没有怨言。
“能够参与团中央献礼‘五四’百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微电影,我感到非常荣幸。” 在这之前,中青在线新闻采编部的曾宪旭已经参演过本单位多部短视频摄制。他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只是一名群众演员,但每一个片段、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都会认真对待。
有一场戏要演绎西藏戍边战士巡逻的场景。在闷热的影棚里,大家穿着厚厚的服装,背着沉重的道具。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曾宪旭深切地感受到在青藏高原险峻的地势和恶劣的气候下,解放军战士巡逻时面临着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和生死考验。“他们大多跟我年龄相仿,和平年代的岁月静好,他们用青春为我们负重前行。”
“焊接真的是一项技术活,通过这次‘实践’,我对王中美的敬佩又多了一分。”司格也客串了一次替身演员,她扮演女焊工王中美,展现焊接工作的现场。
“答应的时候没想太多,感觉很帅气。但后来越想越害怕,特别是现场看到焊接火花四射时,还是挺紧张的。”司格说。
张峰瑞今年刚入职团中央,工作之余,他还成为此次微电影地震场景中袁隆平的替身。“参与其中,就知道了每一秒镜头的背后,可能有几十分钟的拍摄、几百分钟的剧本打磨。”他说,能够参与此次拍摄,也是自己青春里的一抹独特色彩。
头条里的人物,是不同时代奋斗青年的缩影。屏幕后,一代代青年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奋斗的青春模样。微电影从筹备到杀青,不到10天,姚伟就掉了7斤。“工作的同时还能减肥,也很划算不是吗?”姚伟打趣说,虽然工作强度大,大家依然热情高涨。
谈到作品,姚伟最满意的是与众多演员在塑造角色上的交流,拍出了一些富有精气神儿的画面。“特别是拍摄周冬雨所扮演记者的一场戏时,经过简短的沟通,悟性很高的她一个表情瞬间,让正在看着监视器的我激动得差点鼓掌。”
满意背后,是拍摄中需要不断克服的一个个难题。
“抢时间,真的是争分夺秒。”姚伟说,“着急到嘴巴上火起泡,一点儿也不夸张。”
时间紧,要求高。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所有的拍摄都必须在同一处摄影棚内完成,这给拍摄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场景设计到搭建再到场景道具陈设,这样巨大的工作量是一般实景拍摄所无法相比的。但让主创团队欣慰的是,最终作品到达了预期效果。
透过屏幕看到中国青年的样子
“整部影片的代入感很强,让我在很短的时间感受到历史的纵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党的建设专业博士生叶子鹏印象深刻的是,邓稼先和于敏的暗号对话。
“刚入清华,我就曾去观看原创话剧《马兰花开》。而这部影片则更加丰满和立体地呈现了‘碎首红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的豪情。”叶子鹏说,邓稼先“有方向的一生”也激励自己追随英雄的足迹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70年砥砺奋进,百姓安居乐业。黄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员工黄兴之感慨:“《头条里的青春中国》通过一个个榜样,拉近了我们和榜样的距离。”他说,微电影最后,在总书记厚重的讲话声中,一个个人物的年龄出现在屏幕,让自己深受触动。“充分感受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2011年~2019年,谢添武一直在日内瓦大学附属医院从事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科学研究成果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中国学者的水平也越来越被国际同行所认可。
“祖国的强大让身在海外的中国科研人员觉得十分骄傲,也感觉更加有尊严。”如今,谢添武成为复旦大学的一名青年研究员。看了这部微电影,他说,每一位留学青年都应该把自己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让个人的小梦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奋斗之中。
9月27日,微电影《头条里的青春中国》上线时,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营的战士们,已经能感觉到高原深秋渐浓的寒意。
这一天,圆满完成例行巡逻任务后,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营六连班长唐银打开手机,看到《头条里的青春中国》后,思绪难平。“我们站在边防线上,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都不怕,因为我们身后是强大的祖国,是14亿国人关注的目光。其实我们都是杨祥国,唯有坚持才不辜负。”
视频很快在雪域边防传播开来,有位战士表示:“作为边防的普通一兵,巡逻戍边只是分内事,没想到能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已经退役的前任营长余刚仔细浏览视频后,随即发来问候:“苦地方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为你们取得的荣誉感到骄傲!愿你们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光!”
和邓稼先、袁隆平等英模人物同框,杨祥国既兴奋骄傲,又深感惶恐。“巡逻执勤是每一名边防官兵的天职,我只不过是做了我应该的事情。我深知,所有荣誉的取得,都是全体战友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表示,自己将继续带领身边战友走下去,用脚步踩实祖国的领土,在雪域高原叫响“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在电影里,我觉得,最有感染力的,就是女性身份的提升。时代在变,不论身份,任何先天固定的象征都不会影响一个人的可塑性。”北京语言大学大四学生刘诗朗是一名香港青年,看了这部微电影,她觉得作为女性特别自豪。
她还提到,自己对微电影描述了许多事情都不是很了解,“微电影让我饮水思源,了解了国家的发展历程,了解了祖国的美好山河,认识了国家的优秀人群,作为一个华夏人,我深感骄傲!我们年轻一代,会更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紧握前辈的接力棒,发挥新时代青年先锋作用,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西班牙(中国)人文社科学者学人联合会主席段炼感觉,作为新时代留学人员,更要不忘留学初心,牢记报国使命。“不论身在何处,都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励学敦行,留学报国。积极展现新时代海外学子的青春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段炼说。
跟随着梁军拖拉机的轰鸣声,王中美感觉仿佛回到了过去。看完微电影,王中美感慨,“在国家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时刻牢记今天的来之不易,用青春和汗水去延续老一辈人对我们的期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祖国的发展和未来,奉献自己的一生。”
“一部影片,一群青年,一段有声音、有画面、有分量,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故事。”天津科技大学研究生应届毕业生仝丹,在视频网站看到了这部微电影,她感慨,短短7分10秒,《头条里的青春故事》别出心裁地用“老人新故事”挖掘了传奇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带领当下青年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立体化地见证着伟大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故事!“作为中国青年,我为影片的制作赞叹,被历史的故事所吸引,被人物的精神所感动,我,是中国青年!”仝丹说。
“前辈们在重重困难下取得的成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基础,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奋进。”@小米不小小在微博看到“爱豆”朱一龙发了新作,点开视频,内容果然没让她失望。
“袁隆平爷爷,在他青年时期就立志要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而努力,在地震来临时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抢救出刚刚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万奇认为,这是袁隆平对科研成果的珍惜,是理想的坚毅,这更是每一个年代敢于担当的青年身上共有的品质,这就是爱国!
“透过这段视频,我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飞速进步,心中不禁深深感慨:青年牵引一个时代的前进,时代引导无数人才的涌现。”看完视频,重庆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吴魏赋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作为刚步入大学的我们,也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祖国的未来奋斗,为自己的人生蓝图画上一道道耀眼的色彩。”
当地震来临时,你会选择带着什么离开住所?年轻的袁隆平的答案是稻种。在这里,团新疆阿克苏柯坪县委副书记李征远看到了前辈们面对“私”与“公”、“小我”与“大我”做出的选择。
研究生毕业之后,李征远义无反顾地选择到祖国西北边陲南疆腹地。“我希望用奋斗为青春注脚,用奉献为生命注脚,把这里建设得和内地一样好!”看了微电影,他说,新时代青年人要将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深深融合,创造无愧于时代的青春,无愧于生命的青春。
据统计,微电影《头条里的青春中国》上线后,截至9月30日21时,总点击量约7.5亿次,有近1200家平台及媒体号进行了关注和报道。(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杜沂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