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作“以生为本”理念实现的路径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8期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运用,新媒体在现阶段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影响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带来了极大的优势和便利,又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方向目标。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科学创新与完善,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有效解决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大学生抵制不良信息及思潮的影响,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关键词】新媒体;以生为本;高校;学生管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运用,新媒体在现阶段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新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到了大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价值观,影响到了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面对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如何因势利导,化弊为利,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认识、使用新媒体,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树立“以生为本”理念。“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它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我国高校已经得到普遍认同,落实“以生为本”,就是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确立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有个性地可持续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作“以生为本”理念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未引起足够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是“师道尊严”“尊师重教”,无论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社会各界,无论是学校的教职工,还是学生本人和家长,都一直自觉认可教育以学校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强调的是教师主体和主导地位,在学校内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理所当然地被定义为领导和被领导、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受“官本位”思想影响的高校管理者往往从自身角度思考管什么、怎么管,要求学生不准这、不准那,强调的是要服从、要遵守,从思想上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并未足够重视。笔者简单梳理了近几年国内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研究状况,发现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研究较少,同时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以生为本”的理念缺乏清楚明确的认识,研究的内容不够全面具体,研究的深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完整而严密的表述体系等。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顺应时代潮流,遵循办学规律,在观念变革中的一大重要突破。
(二)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我国传统观念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校的产品”,在学校管理中使用的方式较为强硬,在传统教法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填鸭式”模式,在人才评价上,强调的是标准,灌输的是顺服,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态度、意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么严重滞后,要么不健全,制度体系的设计缺乏学生主体地位意识,还存在着管理层级失序、管理程序不完备、部门管理边界模糊、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员工,缺乏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思考,缺乏人文关怀与人本精神,缺乏改革旧有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忧患意识,缺乏填补学校管理空白地带的智慧和勇气,缺乏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缺乏创新“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用之于学校实践的压力和动力。
(三)学生应该享有的权益未给予应有关注
随着中国法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对自身权益诉求的愿望也越来越强。大学生作为一般公民,他们除了应该享有《宪法》和其他法律所赋予的人格权、健康权、名誉权、受教育权等各项基本权利外,作为受教育者,他们还应该享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其他教育法律规定的受教育者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获得国家奖贷学金权、获得公正评价权、获得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权、申诉起诉权等。然而在学校实际工作中,一些管理者、教师的法律意识淡薄,忽视、漠视、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或者以爱的名义为出发点,或者以“替你着想”“为你好”为搪塞之词,把学生应该享有的权益给忽视了,把对学生的侵权活动合理化、合法化了,造成了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其做法与效果和“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相去甚远。
(四)“以生为本”的条件保障水平不够高
随着高校普遍扩大招生规模,学生管理队伍的数量远远不足,缺额严重,一些高校的学生与辅导员的比例达不到1∶150,有的学校甚至1∶200都难以保证,学生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强度大、心理压力大,地位较低、待遇不高,职业幸福感不强,人心不稳,人心思走。学生管理队伍缺乏专业性建设,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对学生学业指导、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危机干预、资助贷款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自身能力素质很不过硬。学校条件建设存在差距,有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保障不足,必要的教学科研、设备设施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明显不够,图书馆、教室、实验室、体育场等较为缺乏,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场地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工作学生有要求,但由于学校财力有限,工作成效还不尽如人意。管理者“服务”意识淡薄,缺少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思想,存在着为学生服务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态度蛮横的现象,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在个别部门和人员的身上时有发生。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作“以生为本”理念实现的路径分析
(一)“以生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更是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特性,每个学生家庭出身、接受的教育、性格秉性等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他们之间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正视差异,尊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发展个性,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无条件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合理利用和开发这种差异资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进步,让所有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们的潜质。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坚持个性化教育,既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群体特色,又要知晓学生的个性特点,依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把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把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与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培养人才类别的要求,不断改革完善学校的教育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千篇一律的单一教育模式,以适应不同学生发展成才的需求。
(二)“以生为本”,就是要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让所有学生得到发展。首先,要把“以生为本”作为促进所有学生都得到共同发展的方向。现代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体现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以学生整体为本就是以实现所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导向。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要求接受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育,实现个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所有学生的个性特点,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决不能把学生分等级区别对待,应该把所有学生都看作是具有无限潜能的,让所有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下,不论是品德修养还是学业水平都能不断得到提高。其次,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布鲁纳认为,教育目标既要追求优异成绩,也要培养参差不齐的才能,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接受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要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在达标测评方案上,体现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和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要促进学生智能在不同水平上都得到发展。再次,要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当代大学生是具有丰富情感思想的群体,渴望平等、信任和理解。要设身处地考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学生学业进步、身心健康和就业创业等问题,为学生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对贫困学生、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要给予特殊关爱,对心理障碍学生要进行心灵抚慰等。要公平地处理与学生利益休戚相关的事情,在学生干部任用、入党推荐、评优评先、研究生推免、奖助学金发放等涉及学生利益的敏感问题上,要一碗水端平,不搞厚此薄彼,以免挫伤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三)“以生为本”,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发展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在自身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首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首要任务,以充分调动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制定符合学生主动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心理、学生的个人优势及发展要求,并且联系其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的心理需求变化情况,制定符合其主动发展的教育培训计划、方法和途径,针对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导向与培育,改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方式,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能力锻炼,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其次,要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开放学习的氛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任务是指导学生当好主人,而不是替代学生当主人,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选择权利,给学生以最大的学习自由,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自行制订学习计划,变以往灌输式的教育为启发、疏导式的教育,主动地把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让给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努力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使学生处于和教师共同探索求知的平等地位,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愉快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张扬其独特的个性,精心培育和保护学生对教材、课程及各种权威的质疑精神,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启发,实现教学相长。
(四)“以生为本”,就是要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本来是环境保护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而如今已迅速成为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全新发展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在于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发展。学生管理者要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让学生具有适应当前以及未来社会、生活、职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能力。其次,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潜能,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人的潜能得到不断地、最大限度地发展,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教会了学生“是什么”,只要求学生“执行”和“完成”,学生的潜力被埋没在既得知识的框架中,学生的发展始终处于平庸无奇的状态。因此,学生管理者要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确立为基本方向,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潜意识中的主人观,使其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合格人才。再次,要拓展学生的连续性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连续不断持续一生的,经过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阶段而发展的。大学四年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如果不能平稳地度过这一阶段,那么他的正常健康的发展就会受阻,就会影响或扭曲他今后的发展。因此,管理者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中连续性的一面,遵循教育活动循序渐进的规律,为大学生提供系统连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人为本”是当今管理哲学、管理理念的最高境界。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及时更新学生工作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全面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整体性、主动性和可持续发展,因材施“管”,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创造一个美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发展与价值,从而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谭忠毅.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探究》[J].新闻爱好者,2018(9):100.
[2]王晓勇.贯彻以生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7.
[3]高翠欣,等.“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73-77.
[4]逯妍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分析[J].山西青年,2018(9上):182-183.
[5]余晖.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与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102-103.
[6]梁炳辉.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软传播探析[J].新闻爱好者,2018(12):86-88.
(作者为河南农业大学讲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