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8期

在守正中创新 在继往中开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8)》品鉴

尚恒志 乔俊杰
2019年11月01日10:42 |
小字号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8期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8)》(以下简称《年鉴》),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会长张昆先生任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135万字,1100页;编辑队伍庞大:副主任委员12人,编委23人,特约编辑24人,是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为主题的第三本专业性年鉴。

笔者在高等教育战线工作了30余年,这些年看到团队编撰的书籍很多,感觉唯有眼前这本散发着清新墨香的皇皇巨著,开卷即引人入胜。一帧帧炫彩插页,是千挑万选的历史瞬间凝眸;开篇的序言更体现了张昆先生编纂年鉴的理念和情怀!

像所有的年鉴一样,这本书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和借鉴作用,正如张昆先生所言:它记录历史,传承文脉;服务业界,提供资鉴。披览该卷,一股势不可扼的精气神激励着我要为它写点什么,一吐为快!

一、守正务本

守正,指恪守正道,胸怀正气,追求心正、法正、行正。该年鉴的“正”,就是作为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本”就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本源要义!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蔚为大观,面临当下新闻传播生态的转变,新闻传播教育将向何处去?如何适应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满足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各校各院系需要参照系,需要借鉴,需要合理的建议。”中国走向世界,在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和新闻传播的对象、方式等各方面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同样需要思想、智慧、理论的支撑。时代需要一个新闻传播教育当代史的研究平台,社会需要为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史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个新闻教育工作者,张昆先生接任中国新闻教育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伊始,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满满的家国情怀,明确“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的定位:汇聚新闻教育传播史的研究力量,成为学界同仁的精神家园和学术平台”。张昆先生认定年鉴这种形式,能够助力新闻传播教育。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匠心打造了编写年鉴这项浩大卓越的工程。

编写年鉴,涉及的人事众多,资料芜杂繁冗,可以说,营造这项前无古人的工程,既有点“狗咬刺猬难下嘴”,又没有现成的架构可以参考。张昆先生率领团队近百位作者、编辑,把编撰年鉴视为自己的使命,以一种历史主人翁的姿态,披荆斩棘,去芜存精;设计框架,捋清思路;博采敏求、悉心甄别相关资料;筚路蓝缕,创造性地展开了编纂工作。

这是一部总编主导型年鉴——总编对全书按统一体例进行加工,年鉴围绕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学者思想、学子实践、教学科研、史海钩沉等新闻传播教育内容,在宏观上纲领设计科学合理,微观上节点表达匠心独具。

主编的风格和水平决定着一部年鉴的品位。尤其可敬的是主编善于动笔,三期年鉴的序言总计达10万字之多,都是主编所书,他以政治家的眼光、学人的理论、新闻记者的嗅觉、作家的笔锋,表达了编制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起心愿景、构思理念、布局谋篇、创作过程、学者情怀,以画龙点睛之笔及时总结、升华年鉴研究的成果。

二、创新笃行

创新是指勇于开拓,善于创造,不断推陈出新。守正与创新共生互补,互为促进。守正是创新的根基,发挥主导;创新是守正的补充,相辅相成。年鉴编纂工作既要强调规范守正,又要不断创新前行。只有这样,年鉴工作才能立高行远。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初心,借张昆先生所言:为满足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全方位覆盖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全部要素,突出重点,聚焦当下学界、业界关注的问题;既有全面的综述性归纳,又有深入的个案分析;既有扎实的统计数据和量化分析,又有深刻的定性研究;既要立足国内新发展、新经验,又要兼顾国际和境外,注重新闻教育的他山之石;既深入分析顶尖高校一流新闻院系的经验,又关注一般院校面临的问题和苦恼;既全面梳理新闻传播教育的完整人才链,又突出本科和研究生的重要地位等。

新的年鉴在以往的基础上,既薪火相传,又推陈出新。2018卷年鉴,继续遵循第一卷(2016)的框架,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总论篇;第二,平台与人物篇;第三,成果与政策;又基于学术成果积淀和社会发展的现状,略作局部调整,比如总论:保留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综述,去掉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简史》《不同类别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综述》(2016)、《中国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的历史回眸》《中国华北地区新闻传播教育地图》(2017),代之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综述》《华中四省新闻传播教育地图》;既避免了机械雷同,又突出了鲜明的年代和地域特征,增强了年鉴的文史资料价值。

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综述》针对新疆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问题,明确指出:新疆的新闻传播教育……是全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一块洼地。同时,又具有特殊的国家战略作用和社会服务功能,各高校都自觉加强了对学生民族团结、爱国意识、维稳戍边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这一认知恰恰给地处安逸、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新闻传播教育上了居安思危的一课。

一般的年鉴给人的感觉都是平实朴拙简练贴切,而《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节标题多用对偶或排比结构,简洁醒目,行文优美;同时,行文风格多样。2018卷中篇“平台与人物”,新增《学者风采》一章,就是以散文的笔法、讲故事的口吻生动地展现了学者风采。如:《方汉奇:师道尊严的个体呈现》从四个方面再现了老一辈教育家的形象:师者的博学多才机智幽默,治学严谨、务求章派“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尊重史实”,学高为范传道育人“尊重他人”“广结善缘”,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又启迪后学领略了学者的教育思想。

2018卷年鉴既突出了“部校共建”这一中国特色新生事物的成就,又唱响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旋律,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特色鲜明。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年鉴2018卷不愧是时代的画卷。

三、继往开来

继:继承;开:开辟。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年鉴2018卷,既在体例上守正创新,又在学术发展文脉上薪火相传;既记载了上一年度中国新闻教育的新进展、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又以资料的权威性史学价值引领新一年前进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我辈学人的职责与使命。加强中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是当今时代的强音。

新闻传播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联系紧密,不同国情,新闻传播教育应该有一定的国别特色。中国特色新闻传播教育科学在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应是最具有中国风格的门类之一。然而,就国际范围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话语权相对弱势。《年鉴》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表达和见证,鉴往知来是其基本功能,探寻、构拟中国特色新闻传播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有《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可资鉴,则如路有标,水有源,树有根,方向明确,基础扎实牢靠,发展迅速茁壮。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是新闻传播教育自身正规化、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步骤,也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趋向成熟的基本标志。2018卷作为一部兼具及时性、全面性、权威性、政策性、资料性的大型工具书,“体例更加完备,体系更加周全,考订更加翔实,内容更加权威,文笔更加流畅,印制更加精美。”主编及其编委着眼全球视野,立足国家本位,以强烈的使命感,深邃的史家眼光,学者敏锐的专业洞察力,选题立意,理念先进,定位精准,视野开阔,制作精良。

“唯有新闻理想和教育情怀的交融,才能引领我们走向远方。”《中国新闻教育年鉴(2018)》体现了编辑部意图,权威可信、风格独特,是主编及其团队精神和理念、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它不仅记录历史,将促进新闻传播教育史的研究、促进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而且引领未来,作为新闻传播教育界的又一座丰碑,“在新闻传播学术园地预示着万花盛开的春天即将到来”。

(尚恒志,乔俊杰/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责编:段佩伶(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