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未来已来 直面巨变

江作苏
2019年11月21日13:41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未来已来 直面巨变

作为媒体,应该有预见性,不仅预见他者,而且还要预见自我。新闻人的经验性常识是:占有平台,未来可期。而超越普通经验的网络现实,已经把未来穿越性地推到人们面前,也就是未来无所不在的高效媒介环境,已然环绕于我们身边,仅有传统平台是不行的,必须面对巨变。

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四全”观提示我们要意识到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已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

在这方面,媒体人的应对还远未适应。具体而言在四个方面有待加强:

一是应变意识。媒体人独占或优先享受新闻资源是一种传统的心理本位,未来这种本位优势将不会存在,而且越是智力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地方,新闻信息越无可能垄断和专予某人优先占有。为应对此种状态,必须建立“全员”理念,就是在与无处不在的信息竞争者的共处中,保持“竞合”的意识,在又竞争又合作的状态下执业。

二是多维多态意识。根据观察梳理,当受众长期沉浸于移动、多媒体信息环境中,其信息接受的习惯与预期已随之改变。单维单态的信息将失去相应的影响力,多维多态的信息将主导信息市场,顺应潮流是因应的不二选择。

三是能力交叉与提升意识。所谓“全”,内含有包容性大、交叉性强的意思,“四全媒体”的驱动者是人,而人的能力制约着全程、全息、全员和全效媒体的建构与运营,目前各媒体都短缺交叉复合型人力资源,可说是明显短板。

四是媒介素养与伦理更新。作为一门学问,媒介素养与伦理研究的重点是行为的底线与尺度。当网络媒体带来的传受关系变化、虚实形态交混、时空转换频仍状态下,媒介和媒体人容易失去明晰的坐标,从而导致在真伪、善恶、雅俗、尺度、责任方面的意识模糊。例如,频繁出现的侵犯隐私权与著作权纠纷,就反映了这种状况。

媒体人过去的学习与培训,基本上是经验型的,而在未来已来的情境下,并无现成的经验可复制传授,这需要在能力建设方面,建立一种与未来共舞的机制。作为传统理工科培养的计算机人才,经过打磨锤炼,证明可以做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多媒体新闻作品,其中不乏10万+和亿+之作,但是怎样把庞大的传统新闻队伍总体性地转换,以适应“四全媒体”的人力资源秉赋要求,还缺乏有效可靠的路径设计。

新闻人每天要面对自己不熟悉的对象,每天要报道自己不一定都懂的事,从职业性格方面是不惧怕新事物的。此时,关键是要意识到未来已来,紧迫感和节奏感必待加强,以求变而满血重振。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