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看媒体议题影响舆论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0005)
摘 要:微博上引起热议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充分反映了媒体议题设置是如何影响公众舆论的。此事件中媒体通过以下人为设置议程:抛出具有关注度的议题,率先控制舆论导向;报道过程中将复杂事件标签化、符号化;引入意见领袖对议题的参与讨论。能为今后媒体通过合理引导的方式设置议题和把握舆论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议题设置;舆论引导;灾难事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0-0000-02
一、“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的媒体议题设置
为了实现某些传播效果或目标,媒体突出了大众传播中的某些信息,并且有针对性地反复报道某个问题或事件,使社会上的公众更加突出地讨论某个问题或事件,这就是议程设置。[1]在社交媒体时代,话语权力是分散的,媒介只能通过向公众提供曝光的位置、排列顺序、标题文本的倾向等来影响人们“说什么”和“怎么说”。微博是议程设置的代表性媒介,热搜榜为网民设置日常最受关注的话题。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长江二桥上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公交车撞向一台轿车后冲破护栏坠入江中。事故发生时原因尚不明确,事件一经曝光,新京报率先发文称:“女司机的逆行导致公共汽车掉入河中,轿车司机已受到控制”,一时间“轿车司机逆行”、“女司机”等信息遍布网络,#关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坠江事故女司机#等多个话题迅速占领热搜排行榜前几名,进而发展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议题。经过查证,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越过中心线,撞上了正常行驶的轿车后,冲破护栏之后掉入江中,事故原因并非网传的“女司机逆行”。伴随事故后续发展,公众的讨论从审判“女司机”到“媒体”、“大V”失德,然后再到对公交车司机和乘客的批评。“事实”正在发生变化,公众关注的对象和问题也在发生变化,不变的是基于情绪愤怒的道德批判,和舆论主体缺乏的自我反思。[2]
二、媒体议题影响舆论的表现方式
1.第一时间抛出议题,引导舆论方向
不少主流媒体对此事故进行报道时,文章标题均包含“轿车逆行”、“女司机逆行”等关键词。例如,北京青年报发文《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坠江,疑因一女司机驾驶私家车导致》,环球网发文《大巴车坠江原因:女司机逆行》。大多数人对公交坠江事故现场的细节和原因并不清楚,媒体首先抛出“女司机”一词,结合以往经验,人们容易将之与“马路杀手”、车祸、重大事故等联系在一起。于是现有事件的网络讨论帖里迅速以攻击涉事女司机为出发点,一瞬间女司机成为众矢之的。在公众舆论中,当某个观点首先被普遍认可时,后续依附赞同评论会越来越多。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当人们发现自己是“多数”或“优势”时,他们往往是积极的,当发现自己是少数或劣势时,会屈服于环境选择沉默。[3]一方的沉默会使另一方的意见更加强大,由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和自我社交形象的呈现,当意见环境的产生压力时,大多数人会对优越意见采取趋同行动。相对于大众而言,相信女司机是无辜的网友是少数的,由此他们发声处于劣势地位。即便当时有冷静客观网友出来表达自己观点:“在事情未查明之前,能不能不要给女司机乱扣帽子”,但在首发舆论占上风的情况下,这种滞后和微小的声音只能完全被覆没。
2.将复杂事件标签化、符号化
从最近的反转事件来看,诸如“网红”、“女司机”,甚至“自媒体”等名词自带负面引力。但凡面对突发事件,总有某个群体成为众矢之的,被舆论裹挟、刻板归因为失责一方。本次是一起社会灾难事件,议题设置者将事件原因标签化为“女司机逆行”,符号化为“马路杀手”,这回到了普通网民最熟悉的话题领域,不必费力分辨个体差异或事实细节,只需输出已经老生常谈的政治正确观点,有助于降低议题讨论门槛。[4]无论是将“网红”与个体消极的三观相挂钩,还是将“女司机”与群体的驾驶技能差劲联系起来,在这一系列标签的背后,肇事者和受害者的形象已被程序化和标准化。在舆论普遍谴责轿车司机的“逆行”时,一些网民也借此发泄自己的情绪,极端指责身边女性群体的驾驶技术。正如《乌合之众》中所言“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置若罔闻……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5]
3.引入意见领袖,提高议题的参与度
拉扎斯菲尔德于1940年提出,意见领袖经常在人际交往网络中向其他人提供信息,是影响他人的“活跃分子”,意见领袖在社会热点事件中表达的意见或评论,往往对网民的态度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起到了设置议题的作用,改变了舆论的走向。[6]在“重庆万州客车”事件中,一些在微博上活跃的网络用户,如@延参法师,@回忆的小马甲等。他们充当个人意见的领导者,他们的言论,特别是那些有倾向的言论,对网民的态度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亚于媒体对网民态度立场的影响。许多网友认为,在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中,由于一些媒体不负责的报道,女司机遭受了太多的攻击。官方微博@平安万州对事件的通报,成功地扭转了公众舆论发展方向,很多微博网友向女司机道歉,也包括一些微博大V,如一位有894万粉丝的军事博主@巍岳钦禹向女司机道歉并郑重承诺,在未来其他事件中,官方结果公布之前,不会随意发表评论。
三、媒体影响舆论方式的原因
为了使话题持续保持高温,媒体选择采用选择性、模糊化、主观化等报道方式,人为设置议程来影响公众。为争夺话语权,在尚未披露客观性证据或官方给出调查结果前,媒体直接将“女司机穿着高跟鞋”、“疑似女司机逆行导致公交坠江”等不完整的信息作为报道重点,造成舆论一边倒的现象。在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微博上的意见领袖经常就新闻报道和相关信息发表评论,他们的意见和见解通常会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明显的影响,成为舆论生成演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7]但是,如果意见领袖表达的观点存在极端倾向,那将导致网民盲目跟从,致使舆论发生偏转。社交媒体上基于身份属性、兴趣等标签会划分出不同的群体,人们经常在接收之前信息就设置了选择的范围,最终接受的信息会变得狭窄。人们只能看到自己在意和感兴趣的这一面,只能听到自己认同的这一种声音,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情绪会更激烈,观点更极化,从而网络反转现象更加多发。
四、结语
从“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的媒体报道可以看出,国内媒体通过第一时间抛出议题抢占舆论先机;将复杂事件标签化、符号化;引入意见领袖,推进议题的讨论,引导公众舆论。媒体以这种方式影响舆论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为了使话题持续保持热度,所以采用选择性、模糊化、不准确的报道方式。另一方面是“信息茧房”现象:网络资讯看似海量繁杂,但因为兴趣、关注的话题不同,公众实际接受的信息范围狭窄,这些原因导致舆论反转现象不断发生。专业性和真实性仍然警醒着媒体的报道方式,媒体应该通过事实和权威引导的方式设置公众议题,合理把握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谢红霞,胡斌红.中国新公关:组织形象塑造[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4-36.
[2]时瑞雪.莫让网络谣言“迷了眼”[N].山东财经大学报,2018-11-31(3).
[3]阳志标.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螺旋”理论新变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7):95-98.
[4]王国华,闵晨,钟声扬等.议程设置理论视域下热点事件网民舆论“反转”现象研究——基于“成都女司机变道遭殴打”事件的内容分析[J].情报杂志,2015(9):111-117.
[5]徐芳.“真”与“假”的窥视——以《楚门的世界》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42-45.
[6]安琪,吴嘉洞.从榆林产妇跳楼事件看网络舆论议程设置效果[J].新媒体研究,2018(6):15-19.
[7]吴枫.基于新浪微博剖析“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的特征[J].中国传媒科技,2013(4):141-142.
(作者简介:贺姜蓉,女,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研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