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战线》>>2019年·第5期

定格活力中国的新春图景

——2019年人民日报“新春走基层”报道回眸

2019年11月26日13:59 |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小字号
原标题:定格活力中国的新春图景

  编辑出版流程的确定性与记者行走一线的不确定性天然构成矛盾,尤其是在人忙事多的新春时节,采访工作的顺利与否、记者回稿的效率和质量,都对编辑的快速反应、及时调整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版面编辑作为“新春走基层”报道的“掌镜人”,运用好“镜头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既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又要准确把握基层一线的新变化新生态,做到客观真实不妄言、粗细真伪有判断,力求提升高度、追踪热度、挖掘深度,精准把握党报要闻版面的定位。

  “新春走基层”活动持续9年,已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春节期间的自觉行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宣传思想战线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扎实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可以说,“新春走基层”是新闻工作者在春节这个时间节点上,持续深化“走转改”、坚持“三贴近”、俯身“抓活鱼”的重要契机,更是增强“四力”的开年第一课。

  和往年一样,人民日报今年如期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要闻六版成为发稿主阵地,编辑组承担了大量稿件的编辑和刊发工作,精心制作、浓墨重彩推出4期“新春走基层(特别策划)”整版,推出“讲述·我们都是追梦人”系列人物报道,编排6期“新春走基层 人和家顺事事兴”组合报道。通过62篇稿件、44张照片、8个视频,展现了用脚力丈量新时代的长征路、用眼力捕捉追梦人的奔跑身影、用脑力洞察流动中国的无限活力、用笔力描绘好鼓舞人心的奋斗故事的时代画卷。

  与此同时,作为版面团队还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版面如何创新才能尽可能避免报道模式化、同质化?简单的集纳整合难以激起读者的新鲜感和阅读兴趣,传播如何实现多元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人民日报今年改版的核心是全彩提质、办成一张精品化报纸。“新春走基层”是全彩时代的一次“大考”。编采互动如何更加高效出彩?编辑出版流程的确定性与记者行走一线的不确定性天然构成矛盾,尤其是在人忙事多的新春时节,采访工作的顺利与否、记者回稿的效率和质量,都对编辑的快速反应、及时调整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将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认知结构定义为“框架”。在新闻传播领域,“框架”意味着在保证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对新闻事实做出选择与取舍、架构与凸显。新闻框架如同照相机的镜头,镜头内囊括的表意符号构成媒体呈现的社会剪影,进而转化为受众感知的社会真实。对报纸版面来说,叙述手法、修辞结构、视觉图像都是构成镜头画面的表意符号。因此,版面编辑作为“新春走基层”报道的“掌镜人”,运用好“镜头效果”至关重要。下面以4期“新春走基层(特别策划)”专版——《晒晒咱家新年货》《今年春节不一样》《新年新作为,我们加油干!》《走基层 看繁荣发展活力》为例,探讨版面如何“选景运镜”,定格活力中国的新春图景,描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基层一线追梦人的群像。

  用好“广角镜头”,连接“上”与“下”

  相机的广角镜头视野宽阔,能以透视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版面上用好“广角镜头”,就是要在策划与架构时连接“上”与“下”,全面呈现出祖国繁荣吉祥、人民幸福安康的新春图景,全方位展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积极变化,烘托起热气腾腾、喜气洋洋的新春氛围。

  这是由党报的性质和要闻版特别策划的特点决定的。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要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这要求编辑更好地把党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结合起来,把党的主张和人民诉求统一起来。另一方面,特别策划旨在以集纳式专版的形式,寓多样性于统一、寓独特性于整体,突出重点、强化效果;集纳的“抓手”就是将各地记者行走一线收集到的信息归纳整理、提炼升华,力求版面既讲述鲜活故事、传递基层新风,又具有思想深度、凸显主流价值。

  站位接天线,把握时度效

  整体把握,高处着眼。为了紧贴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在酝酿“新春走基层”专版策划时,编辑仔细梳理了2018年度重要的时政新闻,对国家发展大势做到心中有数,力求在策划中突出党报特色、体现要闻分量、呼应国家大事。

  与此同时,版面编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相关重要文件。其中,习近平总书记的2019年新年贺词和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成为编辑结合新春氛围把握版面定位和选题方向的参考。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科学家、驻村干部、城市新市民等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都在专版中一一亮相,讲述各自的喜悦与烦恼、奋斗与挑战。

  选题接地气,热点做文章

  找好角度,实处落脚。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专版将主题做细做实,根据刊发时间把握鲜明的主题导向。因此,版面在“新春走基层”这个大主题下延伸出“年前百姓办年货”“岁末年初看变化”“开工首日探现场”“年后记者谈感悟”4个子主题,策划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系列报道。

  在定夺各版的具体选题时,编辑既会选择百姓普遍关心的环保、医疗、电商等民生热门话题,也会主动向记者征集原创选题。编辑作为信息的把关人和处理者,工作相对常规;记者作为信息的采集者,工作相对开放,距离新闻现场更近,更容易挖掘到“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线索。不同于编辑策划的“命题作文”,记者的“自由发挥”时常会给人惊喜。比如,《晒晒咱家新年货》专版中的5个选题,就是记者行走一线时留心发现的,编辑只需做好提炼角度、精编文字、做好版式,就能呈现热气腾腾的基层一线。

  用好楷体字,精心排版面

  人民日报上的楷体字主要用于言论等观点性内容,今年在专版中主要用于“编者的话”“记者留言板”和评论员文章中。除了活化版面外,楷体字还起到3个作用:一是“提示”,告诉读者本版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是什么;二是“提气”,烘托新春氛围,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三是“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变化探发展,增加版面的深度和厚度。用楷体字内容统揽版面,形成高站位和低落脚的平衡。比如,在《晒晒咱家新年货》专版中,编辑邀请本报评论员撰写言论《品味“年”的意蕴》,阐释年货象征着过去一年的收获和对新一年的祝福,通过年货选择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又如,在《今年春节不一样》专版中,“编者的话”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化用了总书记的新年贺词,并发出“奋斗的姿态最美丽,追梦的人生最精彩”的强音,凝心聚力、鼓舞士气。

  巧用“微距镜头”,平衡“大”与“小”

  微距镜头主要用于拍摄细微的对象,通过精确聚焦获得质感动人、细节丰富的高清画面。版面上巧用“微距镜头”,就是要在采访与编辑中平衡“大”与“小”,在家国情怀、发展变迁的宏大叙事里寻找小切口,借由一滴水珠折射太阳的光辉,透过一片绿叶感受大地的生机。这是由题材的特点和读者的期待决定的。

  脱贫攻坚、科技发展、乡村振兴……这些重大主题如果写成干巴巴的成就综述,既不符合“新春走基层”的初衷,也不能满足快阅读时代读者的习惯。大主题须从小处着手,实现“硬道理”的“软着陆”,用鲜活的故事、丰富的细节、生动的语言,才能绘就流畅自然、感人至深的新春图景。

  瞄准小人物,提振精气神

  将选题落在普通人身上,不仅体现报道的真实性,更以其心理上的接近性,引发广大读者的共鸣。4个专版中,从外出打工的夫妇到返乡创业的青年,从行走田间的农民到经营外贸的老板,广大读者能在版面上看到自己,看到身边熟悉的人。与此同时,版面也精心搭配了每期专版的不同人物身份,力求从不同的小侧面架构立体的主题画卷。例如,在《今年春节不一样》专版中,版面选取了困难群众、“第一书记”、基层河长、城市新市民、退役军人、技术人员等6类群体代表,以“自述体”讲述他们各自的故事,最大限度地还原了采访对象的表达方式和思想情感,收获了不俗的反响。

  聚焦小事件,汇聚正能量

  人物故事天然具有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但在选材和叙事上,编辑和记者对小事件的理解未必相同,这需要编辑准确把握版面风格,遇到不符合要求的稿件,及时沟通完善。比如,《新年新作为,我们加油干!》专版旨在通过记者跟采,呈现采访对象新春工作日第一天的奋斗姿态,要求记者白天采访、傍晚回稿,编辑夜班将加工后的稿件上版。但在编辑过程中,编辑发现,一篇描写“第一书记”的稿件对采访对象当天的行动着墨不够,反而借“第一书记”之口介绍了很多当地政策措施和发展成果。编辑及时联系记者补充素材,最终把这篇“工作总结式”的稿件修改成符合版面要求的“扶贫故事”。

  勾勒小场景,呈现活细节

  场景不在大,在鲜;不在多,在细。这是编辑对稿件场景描写的基本准则。受报道形式所限,报纸与其他媒介相比,在传播的直观性上有劣势;记者更需要深度参与到新闻现场中,惟其如此,才能抓取最有感染力的细节和场景。比如,在一篇讲述农村致富能手的稿件里,记者重点描写了兽医给牦牛看病的场景:“田大夫摸着牦牛鼓起来的肚子,说:‘这就是消化不良,你看,硬邦邦的。’‘才几天不吃食,喂的膘都掉了,您赶紧帮咱用用药!’刘文慧急得直跺脚……田大夫看出刘文慧一脸急色,忙说:‘甭怕,小病!给牛打一针促进消化的“大开胃”,管好!’刘文慧一听乐开花……一番忙活下来,一上午眉头紧锁的刘‘牛倌’好像也‘开了胃’,中午食兴颇佳……”记者从养牛场写到主人公的饭桌,过渡自然,饶有趣味;又将背景信息巧妙地穿插在场景描述中,稿件不呆板,颇有纵深感。

  引入“VR全景”,融合“静”与“动”

  VR全景通过对影像进行组合拼接,能够720° 呈现拍摄场景,以其独有的可操作性和交互性带给观者最大最全的视觉体验。版面上引入“VR全景”,就是要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表达版面主题,让“静态”的文字“动”起来。如果说报纸传播形式的限制对记者的要求是更深入地参与到新闻现场中,那么对编辑的要求则是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多维度呈现、多元化传播。

  这是由融媒体时代的要求决定的。一方面,新媒体深刻影响了读者阅读报纸版面的习惯,黑压压的“豆腐块儿”已然不能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言简意赅”“看图说话”的趋势要求扮靓版面、精简文字、增加视觉元素。另一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这要求版面增加新媒体元素,进一步加强与新媒体的联动,实现报、网、微、端同频共振,赢得传播的规模效应。

  多元素搭配,文字更灵动

  对版式设计的评价一般有两个维度:一是审美,要求版面布局合理、色彩鲜明;二是表意,要求版面突出主题、烘托气氛。今年以来,要闻六版以区块化为处理原则,让版面清新亮眼,打破了单纯文字区的沉闷。

  编辑首先做的是精简文字。每篇几百字的小文章,背后可能是编辑和记者几天下来数万字的素材积累。为了让文字更凝练、让版面更“透气”,每期专版最后保留的文字量只有5000字左右,编辑和记者数度增删素材,力求把最有价值的信息以最简洁有力的文字呈现在版面上。其次,版面设计了一些小板块以促使文字区有变化。如在《今年春节不一样》专版中,6篇主稿是以“自述体”讲述各自过去一年的奋斗故事,版面为每个人配发了“人物小传”,既体现其代表性,又充实了人物信息。又如在《新年新作为,我们加油干!》专版中,8篇稿件聚焦工作日第一天各行各业普通人的工作场景,版面配发了包括时间、地点、场景在内的“信息卡片”,让稿件核心信息一目了然。

  主稿之外,图表力求以简短的文字包含丰富的信息量,作为版面主题的延伸,体现社会发展变迁。如《晒晒咱家新年货》专版以2019年京东年货节提供的数据为例,反映新时代人们对年货的选择变化趋势。又如《今年春节不一样》专版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的数据摘录出来,更立体地反映过去一年取得的成就。

  多角度呈现,照片更生动

  在读图时代,照片对版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能吸引读者,深化报道,扮靓版面。

  版面上的照片有两类:一类是与稿件相匹配的新闻照片。如《新年新作为,我们加油干!》专版,记者在采访时拍摄了每个采访对象的工作场景,照片与文字一一对应,互为补充,增加了报道的直观性。又如《走基层 看繁荣发展活力》专版,除了8位走基层记者以文字形式谈感想外,版面还挑选了本报其他多位记者走基层的场景照片,展现更多记者行走一线的奋斗群像。另一类是与版面主题相关的精彩摄影作品。如《晒晒咱家新年货》专版,编辑精选了山东聊城的一个小女孩在挑选灯笼的照片,红彤彤的串串灯笼映着小女孩喜盈盈的笑脸,居于版面视觉中心位置。这张照片被各大网站争相转载,成为这期专版的“点睛”之处。再比如,这期专版上还刊发了北京东白庙村刚刚摘掉低收入户帽子的村民张根焕赶制灯笼的照片,突出了“年货”主题,也反映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新生活,内容集中、信息量足,拓宽了版面承载的信息广度。

  多平台传播,采编深互动

  在融合传播方面,今年着重从提前介入和二次传播两个方向发力,进一步增强报纸与新媒体之间、编辑与记者之间的联动。今年,共为15个人物拍摄了视频,全方位立体化呈现报道对象。如在策划设计《今年春节不一样》专版时,版面就已和人民网及其视频类客户端“人民视频”编辑记者沟通好,请摄像记者与本报记者一同采访,同步采写、拍摄,文字稿见报时,版面配发二维码,人民网、“人民视频”客户端同步推出6个人物的视频。随后,人民日报客户端也推送了这组报道,有力地打出“人民系”媒体矩阵的组合拳。

  《走基层 看繁荣发展活力》专版则是优质内容二次传播的重要阵地。这块俗称“记者感悟版”的专版,并非新春走基层的“功劳簿”“展示墙”,而是从记者个人视角出发,讲述基层故事的另一种叙事范式,让报道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更凸显“新春走基层”的核心要义。比如,人民日报记者王珏此前采写的《骑行,骑行,家就在眼前》,以记者跟采的方式讲述一对打工夫妻返乡过年的故事,生动感人,广受好评。版面特约王珏撰写《春运路上有了更多暖色》,促进好故事传播得更久更远。又如,人民日报微博编辑李志伟春节期间负责组织“最美全家福”话题互动,发掘了很多动人的画面。版面邀请他讲述了一个执勤中的武警战士坚守岗位时与家人合影的故事,实现了新媒体内容在报纸版面上的“倒灌”,提升好故事的魅力,贯通受众群分层。

  结 语

  尽管“新春走基层”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的重要机会,但更多的功夫应该下在平时;“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也是编辑记者长期积累成果的集中展示。总结“新春走基层”主题策划的经验,我们分享如下粗浅心得体会:

  增强脚力,让报道更脚踏实地。新闻框架是新闻工作者、消息来源、受众以及社会情境之间互动的结果。但编辑不同于“在路上”的记者,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编辑与各方加强互动,有助于具备从生活的“日常”中找到“不寻常”的能力,体现生活处处有选题。同时,编辑深化和记者的沟通互动,有利于最大程度地达成编辑、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共识,形成工作的协同效应。

  增强眼力,挖掘更多“活鱼”。编辑既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精神及大政方针政策,又要准确把握基层一线的新变化新生态,做到客观真实不妄言、粗细真伪有判断,“不畏浮云遮望眼”,力求版面提升高度、追踪热度、挖掘深度,精准把握党报所应有的要闻版面定位。

  增强脑力,探索报道创新。在价值观多元碰撞、新现象层出不穷的当下,党报编辑要进一步创新内容、创新表达、创新形式,跳出舒适区,学习新本领,用新的传播手段、新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讲好故事,做深报道,扮靓版面。如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高举旗帜、把握导向,鼓舞士气、凝心聚力。

  增强笔力,保持文字鲜活。编辑虽然不是新闻报道的“第一作者”,但是作为版面的把关人,承担着关乎报道质量的重要责任。尤其是在“新春走基层”等主题采访报道中,由于一线记者个体在立场、眼界、时限等方面常受条件所限,要保持版面一贯的高水准,需要编辑严细深实精编稿件,使来自一线的鲜活报道能“入脑入心”。

  2019年“新春走基层”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增强“四力”永远在路上……广大编辑记者理当通过脚力的勤快深入、眼力的广大精微、脑力的深思熟虑、笔力的深刻呈现,更好地体察世情、国情,传播党声、民声,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人民日报社要闻六版编辑组成员——主编:董建勤、张彦春;编辑:宋宇、刘涓溪、吴凯、葛亮亮、王永战、翁宇菲;本文执笔:宋宇)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