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10期

论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新编辑素养提升

杨 鹏
2019年11月26日10:58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42)

摘 要:初入行业的新编辑是科技期刊快速融入全媒体时代发展的生力军,新编辑要学会依据自身条件,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借助纸质书籍、电子刊物、网络教程、APP等掌握编辑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多种媒介手段加强与投稿人、审稿专家沟通交流。加强个人编辑修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期刊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新编辑;全媒体;科技期刊;编辑修养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0-0000-03

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交融,媒体表现手段(文图、声音、视频、光电等)和媒介形态(报刊、广播、网络、音像、手机、展会活动等)不断丰富,形成一种新的全方位、多层次融合传播的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形态,进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时代[1]。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传播和交流的媒介,目前各级科协和两级学会主办科技期刊已达2507种[2],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学术景象。全媒体时代赋予科技期刊编辑更高的要求,作为科技期刊新鲜血液的新编辑,由于从事编辑行业时间短、缺乏系统培训,存在对编辑规范不清晰、报道内容不熟悉、期刊要求不了解等问题,需要端正自身态度,在全媒体时代下学会甄别、整合信息,在实践中不断掌握专业知识、提升编辑业务技能和增强个人的写作与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成为具有创新性、熟悉数字出版规律、适应全媒体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1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

以数字技术、网络传播发展而来的新媒体改善了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相对滞后、交流不便、信息量小和检索复杂等缺点,改变了一点对多点的传统传播格局,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评论者,科技成果不一定非要通过科技期刊进行展现,网页、微信、微博、QQ和APP等都可以成为其载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数据:截止2018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8.29亿(2008年才2.98亿),手机网民8.17亿,互联网普及率59.6%,移动应用程序(APP)在架数量449万款,人均周上网时长27.6h[3]。信息数字化已经大众化、普遍化,影响着每个人的方方面面。全媒体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融合,利用不同媒体的特点,针对不同媒体受众细化、整合内容,非同一内容不同媒体间的翻版,力求最小投入、最优传播、最大收益[4]。

2 做好编辑与作者、专家沟通交流工作

2.1 编辑与作者

全媒体时代,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编辑与作者传统的交流方式(电话、书信和面对面交流)逐渐被新媒体媒介(微信、QQ、微博、e-mail、网络采编平台等)虚拟网络沟通所取代,编辑与作者交流更加自由,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约稿、组稿、初审、编辑加工、编辑退修等流程都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完成[5]。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可以实时沟通交流,极大地提高编辑出版效率。编辑通过期刊网站、微信、微博、论坛等公开展示刊物的栏目设置、征稿范围、数据库收录情况、刊出论文等,以便让更多的作者了解期刊最新资讯。通过数字出版媒介,拉进与作者距离,针对稿件快速便捷地发表各自看法和观点,让作者感受到编辑的温暖,赢得作者的认可,提高编辑自身对稿件内容的认知,增进彼此了解,加强两者的紧密性,扩展优质稿件的课题组其他成员投稿,发展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作者成为刊物同行评议专家。

2.2 编辑与专家

2.2.1 专家库的建立 审稿专家是期刊论文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的鉴定者,合理的遴选审稿专家直接关乎稿件出版学术水平[6]。全媒体时代下学科融合,学者研究领域细而精,这就要求编辑选定的审稿专家既有博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严谨的科研作风、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专业领域的现状、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了如指掌,还要时刻关注审稿专家的科研方向最新动态。细微的研究领域转变,送审稿件内容就不一致了。比如纤维素,有侧重研究纳米纤维素的,有只做水凝胶、气凝胶的,有做非纳米纤维素材料的。研究非纳米纤维素材料的审稿专家对于纳米纤维素相关的表征、分析手段、合成方法、理论与实际应用意义就可能不太清楚。有时也要关注审稿专家整个的研究经历,比如前期研究胶黏剂,后期转为研究纤维素材料,针对既有胶黏剂又有纤维素内容的稿件,该类审稿专家就非常合适。因此,建立时时更新的审稿专家信息库非常重要,每隔一年通过CNKI、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Springer等数据库查看审稿专家及其硕士生、博士生发表的文章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方向,从而使得送审稿件与专家研究领域完美契合,既保证稿件质量又契合审稿专家胃口。通过刊物编委或作者推荐、引用的参考文献、网络搜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等途径不断壮大审稿专家信息库,对于那些审稿态度敷衍、审稿能力不足的专家及时从信息库中剔除并加以注明,不断优化专家信息库。

2.2.2 做好沟通辅助工作 通过数字技术媒介及时将稿件内容、作者意见想法传达给审稿专家,方便审稿专家了解作者研究思路和出发点,直接在稿件上做出批注、给出审阅意见,提高同行评议效率。审稿意见是审稿专家积攒多年科研经历对稿件提出的修改问题,对于编辑来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通过仔细研读、查阅资料、询问专家等手段知晓每条审稿意见的缘由及处理方案,在不断地处理审稿单的过程中积攒专业基础知识、提升编辑业务能力。在与审稿专家送审、交流的过程中,端正姿态,合理、妥善地处理稿件审阅意见,并每隔一段时间反馈一次稿件处理结果,让审稿专家感受到编辑部的诚意,努力发展其为专家型作者,为期刊作者群注入优质血液。

3 加强自身建设工作

3.1 期刊特色了然于胸

特色是期刊的立身之本,是期刊生命力和竞争力独特标志,没有特色的刊物风格,亦步亦趋的发展模式注定走向衰败[7]。科技期刊具有学术性、专业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等特点。不懂专业知识就是雾里看花,对期刊论文内容不知说云,何谈期刊特色。在熟知期刊征稿简约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浏览过刊文献和相关专业书籍,掌握刊物相关专业知识、报道范围、行业定位和排版格式。在编校过程中保持期刊共性、突出期刊的个性和可读性。通过同类型刊物的纸刊、数字出版物等学习借鉴期刊栏目、版式、装帧设计等,以及阅读《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科技与出版》等编辑类期刊拓宽眼界,了解最新编辑资讯,提高职业敏感度,谋求期刊特色的拓展。

3.2 编辑知识、技能的夯实

新编辑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具有专业知识掌握薄弱、各类编辑软件不娴熟、期刊出版流程一知半解等问题。通过纸质书籍、电子刊物、网络课题(MOOC)、继续教育培训以及期刊出版相关的网站、微信、微博、APP等了解编辑出版法律法规、编辑规范、国家标准、出版经营等基本编辑知识,掌握科技书刊的编排规则、编排格式、符号规范、字词规范、图表规范等知识。学习和掌握photoshop、inpaint、fairwork 等制图软件和origin、chemdraw、MestReNova等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在不断夯实编辑、专业知识和编辑技能的过程中,做好稿件政治方向和学术质量的把关,在资深编辑“传帮带”的潜移默化教导下,培养强烈责任心、甘于吃苦耐劳、乐于奉献、严谨细致的职业观[8]。

3.3 心性修养的形成

编辑工作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进行的,需要掌握大量的编辑规范、专业知识和编辑技能,初涉编辑行业的新编辑工作吃力、没激情,难以获得成就感。编校过程需要做到思维缜密、安心定神、心态平和,由浅到深的编辑稿件,保证稿件编校质量。踏实编校、磨练心性,平心静气的编好每一篇稿子。通过对期刊网站、微信、微博等数字出版物中内容的组合、色彩的应用、图案的设计,以及视频、动漫的引入彰显期刊艺术修养,把握稿件数字、公式、图表等规范,在追求期刊美的过程中培育优良的心性修养[9]。

3.4 各类媒体特点的熟知

全媒体时代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多种多样,不熟悉各类媒体的特点就无法充分利用不同媒体的相对优势,贪多嚼而不烂,导致资源浪费,同一内容重复、叠加、放大地宣传,脱离全媒体发展的意义。如PC端媒介与移动端媒介相比,移动端媒介具有便携、定向、互动等特点,读者可以通过碎片化时间快速了解所需内容,阅读方式具有多样性(略读、精读、朗读、听读、互动阅读、创作式阅读等),信息发布高效低廉。两者的共性都是网络互通,依据网络发布、传播、评论信息,编辑过程中需要掌握两者的共性和个性。

3.5 充分利用全媒体服务期刊发展

全媒体不断发展,信息的生产和风格形式不断重塑,用户心理和习惯不断改变,多元的传播渠道使得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不断革新。新形式下,勇于创新是科技期刊编辑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新编辑需要努力汲取全媒体时代中的养分,积极探索科技期刊发展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手段创新。编辑人员需要在做好纸媒传播的基础上,对科技期刊论文进一步提炼中心思想,整合重点实验数据和研究结论,用短小精炼的话语分门别类的归纳好,在微信、微博、期刊主页等平台发布,设置链接,建设社群,方便读者、专家浏览和交流。新编辑应该结合自身所长、栏目特色和学术前沿、热点,通过全媒体时代下多种媒体技术运用到编辑工作中来,在实践中不断探寻期刊发展的新模式。

4 结 语

全方面、多层次融合传播的全媒体时代下,新编辑需要充分认识到时代发展带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变革,学会依据自身条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借助纸质书籍、网络教程、微信、微博、AAP等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和编辑技能,处理好与作者、专家的沟通工作,加强建设个人的编辑修为,树立爱岗敬业、踏实苦干的职业观,循序渐进地在工作中学习、总结,积极与他人交流编辑心得,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大胆摸索期刊发展的新道路,与时俱进,早日成为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崔士鑫.建设“全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1·25”重要讲话精神[J]. 传媒,2019(3):30-34.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2017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7-01)[2019-05-24]. http://www.cast.org.cn/art/2018/7/1/art_97_317.html.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2-28)[2019-05-24].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htm.

[4]刘清海.全媒体出版对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278-281.

[5]李庚,魏玉芳.“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利用新技术快速学习成长的方法[J].编辑学报,2018,30(6):646-648.

[6]邓雯,闵爱荣.提高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质量和时效的编辑作为[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8):87-89.

[7]崔建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模式随新媒体环境的转变探索[J].科技传播,2017(8):8-9.

[8]辛亮,黄雅意,黄锋.工匠精神背景下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自我培养[J].编辑学报,2019,31(1):100-102.

[9]史锐.科技期刊编辑的修养与提高[J].编辑学报,2019,31(2): 231-233+236.

(作者简介:杨鹏,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助理工程师,编辑,硕士,主要从事期刊编辑研究。)

(责编:段佩伶(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