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体会

麻辣财经,让财经报道"有滋有味"

李丽辉
2019年11月29日08:52 |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小字号
原标题:【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体会】麻辣财经,让财经报道“有滋有味”

获得新媒体品牌栏目类一等奖,是对人民日报媒体融合创新的肯定,也是对麻辣财经融媒体工作室的肯定。

麻辣财经融媒体工作室是人民日报首批创立的融媒体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发布新闻报道、评论、视频、H5作品等600多篇,其中1/3的稿件落地人民日报版面,真正实现了新媒体与报纸之间的融合。很多稿件被网络媒体广泛转载,点击率达到百万+。多篇稿件在全网推送并向海外传播,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强影响力。

1

不是“按口”写报道,而是追着热点写新闻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全媒体不是各类媒体简单的“相加”,而是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深度“相融”。从新闻一线“干活”的角度来看,“四全”并不是一个并列关系,前三“全”是方式和手段,最后一“全”——全效才是目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如何实现?策采编发流程再造和融媒体中心建设,是重要一环。

2016年10月,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正式启动“融媒体工作室”计划,打破原有部门设置,采编人员实现“跨部门、跨媒体、跨地域、跨专业”的自由兴趣组合,旨在盘活资源、加快融合,与报纸的优势互补,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麻辣财经工作室的主创团队是“五朵金花”——5位来自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的女记者。“五朵金花”都有高级职称,担任采访室和编辑室主编、副主编。这样一个高手云集的团队,做出的报道更有料,形成的合力和优势更明显。

融媒体工作室就像新闻“轻骑兵”,具有快速、灵活、精准的特点。工作室成员大多是集思广益、协同作战。协同作战比一个人写稿更有优势:一是热点大家都盯着;二是能提供更多参考意见和建议,让作者的思路更开阔;三是最后大家一起定调把关,力求有锋芒、无纰漏。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与麻辣财经工作室合作推出视频访谈节目(左一为本文作者)。

2

把财经新闻做成百姓的“家常菜”,让人“吃”得“有滋有味”

麻辣财经的报道方向以财经新闻为主,财经领域的报道相对比较专业,但又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麻辣财经的最初定位,就是想把财经新闻做成百姓的“家常菜”,让大家“吃”得“有滋有味”、汲取营养。

从报道内容上,麻辣财经的选题大致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政策解读。主要是对党中央国务院重要会议、重大方针政策的深度解读。目的是准确体现国家政策,把社会误读、曲解的部分纠正过来。

2017年全国两会,麻辣财经工作室第一次以团队的方式参与两会报道,肩负起新媒体与报纸版面融合的重任。当年两会期间,麻辣财经共采写了14篇报道,9篇实现了新媒体和报纸融合。

平时一些重大政策的出台,麻辣财经都在第一时间进行解读。2017年4月,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传出后,去雄安“炒房”引发热议,一时间成为人们的关注点。麻辣财经立刻赶写了一篇《雄安是千年大计,决不能让炒房者逞快!》,及时阐明立场和观点。文章发出后,得到中宣部肯定并在全网推送,发挥了引导舆论、以正视听的作用。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后,麻辣财经撰写了多篇报道,为中国经济鼓劲打气,反驳美方的不实观点。其中,《麻辣财经:中国经济行稳致远,靠的是什么?》《缩小贸易逆差,美“关税大棒”无效》两篇被全网推送,舆论引导效果尤为显著。

第二类是回应疑虑。针对社会上一些事件、观点,进行澄清和回应。

去年,某财经公号发了一篇文章,提到“有个朋友和我说,他已经开始屯粮了,还包括狗粮,因为他家养了狗。”文章给出的结论是:“粮食在中国的第十五个丰收年,将要迎来各种大幅减产。”“尤其是河南,收购779.4万吨,同比减少965.6万吨。简直是扛起了歉收的大旗。”

就此,麻辣财经及时发文《夏粮减产要“囤粮”?农民还怕“卖粮难”呢!》,犀利指出,财经公号的文章是将粮食“收购放缓”的数据,当成粮食减产歉收了,用事实和逻辑将这种错误论调“怼”了回去。麻辣财经还找出关于收购放缓的有关部门的回应,用权威解释消除了大家的疑虑。

第三类是针砭时弊。这部分报道是最能体现“麻辣味”的,也是我们对问题进行专业分析、出主意想办法最多的。比如,针对高利贷、裸条贷问题,麻辣财经写了很多篇报道,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有些还为部门改进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

写问题性报道,麻辣财经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说问题不是展示黑暗面,而是为了解决问题;报道的重点不是渲染问题本身,而是放在如何完善制度、堵漏洞上;既要有真知灼见,又要有真情实意。

当舆论发酵引起恐慌的时候,麻辣财经会正本清源、实事求是,用权威报道说话;当一些自媒体用奇谈怪论捕风捉影的时候,麻辣财经会用数据和事实针锋相对予以回击;当市场乱象危害社会的时候,麻辣财经会抓住关键点,不留情面、直指要害。

“怼”回去,这也是“麻辣”二字的精髓所在。关于“怼”的技巧和注意事项,麻辣财经也有总结:找准死穴,集中火力强攻;以缜密的逻辑、准确的数据严守;站在客观的立场,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比如,对一些诋毁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实言论,麻辣财经敢于亮剑。今年5月,麻辣财经推出《芬太尼是啥,为何美国人吃掉了80%?》,通过客观分析,揭露真相,指出美国存在的社会弊端。这篇文章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新浪、搜狐、网易等几十家商业网站和主流媒体平台广泛转载。其中,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点击量超过80万。

3

政治题材忠诚,经济题材坦诚,群众题材热诚

麻辣财经的报道,绝大多数不是单纯的消息,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评论,而是“分析性报道+观点”的模式,目标就是要直击新闻热点,坚持守正创新,用好专家资源,实现一锤定音。

如今,麻辣财经的报道团队,已经从“五朵金花”扩展到经社部全员参战,报道内容已经从文字向视频扩展。众人拾柴火焰高,全力出击和全员参战,换来的是全效传播。

从去年年底开始,麻辣财经与人民网合作,推出了“麻辣财经”视频节目,麻辣财经负责选题和内容策划,“麻辣姐”作为主持人和嘉宾出镜,邀请知名专家就财经领域热点话题进行访谈。很多选题来自人民日报刊登的报道,制作成视频实现了“一鱼多吃”;一些视频内容通过二维码落地报纸版面,配合文字报道延伸宣传,很好地体现了深度融合理念。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麻辣财经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视频与文字互动、报纸版面与新媒体互融的情况,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

今年以来,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全力出击,麻辣财经报道全面开花。两会期间共发稿17篇,其中有8篇实现了与人民日报版面的融合。同时,与人民网联手推出“麻辣财经”视频访谈节目,其中,10期两会特别节目通过114余家党媒平台及商业媒体进行传播,总访问量达1.4亿次。

在报道形式上,麻辣财经大胆创新,推出了“种粮微调查”“农民工就业微调查”等系列报道,内容更接地气,受到读者广泛好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麻辣财经在做好“自选动作”的同时,积极主动提升站位,力争在重大报道中发挥更大作用。9月16日至21日,麻辣财经工作室连续推出6篇国庆70周年特稿,围绕“中国发展几十年,为何没出现过经济危机?”“中国的城市,为啥没有贫民窟?”等外界热议而又让公众感到不解的话题,用宏阔视野审视,用发展成就解读,用扎实论述剖析,用融媒语言讲述,反响良好,进一步扩大了正能量传播。

有网友这样评价麻辣财经:“麻辣姐”“麻辣哥”们在报道中,提供了深刻分析和精彩观点,其专业水准广获认可,契合了媒体深入融合的时代大潮,彰显出“人民系”的“融力量”!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麻辣财经牵头人)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