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体会
一张特殊的城市"圆桌"

“这是一张特殊的城市圆桌,这里向杭城的每一个人开放,这里汇聚多元观点丰富智慧,这里就是《我们圆桌会》”。
《我们圆桌会》是一档协商式电视问政谈话节目,2010年12月20日开播,每周六、日晚21:30在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9年来,通过这档节目,上万名杭州市民、专家学者提出了4000多条有关城市建设和民生工作的意见建议,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杭州政府40多个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成为政府了解民意、吸纳民智的重要渠道,也为主流媒体在新时期更好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路径。
1
“圆桌”的构建理念
节目定位
理性原则。网络论坛、电视谈话节目等公共空间是意见表达、交流的场所。但是,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受众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社会道德的约束,这成为网络空间理性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于是,搭建实体的、在媒体议程设置之内的、平等的交流平台就显得十分必要。多方参与的对话交流不仅可以让事件相关者面对面交流,尽可能还原真相,而且可以在公开的观点碰撞中,使许多“非理性”的声音销声匿迹。同时,还能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建设性原则。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是这个节目的重要功能。之所以说《我们圆桌会》是协商式电视问政节目,其要义在于它和一些纯粹的单向“我指责你”“我投诉你”“我管理你”“我批评你”的问政节目不同,坚持不在节目中人为设置“监督”或“被监督”阵营,而是将所有参与者视为利益相关者或利益共同体。公众可以批评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代表可以阐释观点、解疑释惑,专家可以深入剖析,媒体人可以客观评论。节目中的话题讨论坚持实事求是、客观理性、以理服人,不人为制造对立,鼓励在“和而不同”中寻求共识,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方案或建议,实实在在帮助政府部门做好工作。
平等原则。《我们圆桌会》强调平等交流,所有参与者不分身份地位,围着圆桌而坐。无论谈话参与者职务多么高,都不能表现出强势,也不允许压制其他人的表达。节目赋予每位参与者表达自身诉求的平等和自由,鼓励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同时,参与者在倾听中寻找共通点,营造互相尊重、宽松善意的谈话空间,针对公共话题进行平和理性的讨论。
利益共同体塑造。在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更注重一种“我们共同体”价值观的塑造。《我们圆桌会》的“我们”实际上是一个集成的概念,城市中的每一个成员集合成整体的“我们”,其内涵包括“政府、市民、媒体”三位一体以及“政界、知识界、媒体界、行业界”四界联动,以此带动城市中的各个群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圆桌”,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协商的理念,无论是市长还是部门领导,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权威专家,大家都是“我们”中的一员,“我们”的人格是平等的,话语权是相同的;“会”则意味着要努力构建一种围绕城市热点问题、各方参与协商的公共会议制度,打造城市的空中公共议政广场。
议题设置
《我们圆桌会》主要围绕三方面议题展开讨论:
探讨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讨论交通、环境、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弱势群体、民生保障等相关问题,在各方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探讨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协商公共政策的惠民之道。围绕政府部门的政策出台,组织职能部门和相关方进行协商共议。在政策出台前,节目邀请相关方对拟出台的政策意见“评头论足”,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政策出台后,面向社会解读民生新政,营造令政策有效落地的良好氛围。同时,还会讨论政策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怎样做更符合民意等等。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通过具体问题的讨论,尤其是通过嘉宾的正确引导,将节目内容上升到对城市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探讨,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2
“圆桌”的社会功用
构建城市重大公共问题相关方协商的新型参与平台
城市重大公共问题涉及政府、社会、市场与公众等多方关系,主动把相关方协商引入城市公共治理,对于完善决策、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争议、解决社会问题等
具有重要意义。过去,此类参与平台一般仅限于单个社区或特定事项,互动性不足,而《我们圆桌会》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通过与电视媒体联动加强放大效应,形成多维度、权威性、互动式的协商参与平台。
解决社会参与中公共理性缺失的问题
《我们圆桌会》以市民日常生活的视角切入,引导参与者对公共问题进行客观理性的讨论,并引入专家等第三方群体,将社会心理分析、情绪疏导与深层次思考相结合,加强思想疏导与理性分析的对接,消除情绪化的意见对立。通过相关方参与协商交流,有序理性地表达诉求,在对话、协商、讨论后,化解对立情绪,促进融合包容。《我们圆桌会》是协商民主的“训练场”,让参与者在这个“公共舆论场”上学会与他人彼此尊重、平等表达、求同存异,从而提高公共说理的本领与协商对话的能力,这是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
纠正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的角色错位
在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形势下,《我们圆桌会》探索出了政府有效发挥治理能力的方式。杭州市政府作为《我们圆桌会》的主要搭建者,一方面积极主动与社会沟通、协商、对话,保证政府官员以平等姿态与相关方沟通交流,努力缩小分歧、扩大交集,在听取社会意见的同时接受公众监督。这种角色既促进了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呼应,又在协商民主中发挥了引导和协调作用。
培养全民的协商民主素养
更为可贵的是,9年来,《我们圆桌会》发挥了“协商民主训练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杭州市民的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它体现在:第一,以往一直回避甚至惧怕媒体的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正在逐渐加强,变得善于和愿意与民众对话,将“圆桌会”当作听民意、汇民智、开门决策的重要平台;第二,专家学者走出象牙塔,深度参与社会生活。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思想学识对城市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第三,提高了市民的公共参与意识。通过直接和官员或专家学者对话,点燃他们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的热情。9年来,上万名市民参与圆桌讨论,其中不少市民成为行业监督员、城市志愿者、市民评论员,积极参与城市公共事务,初步形成“我们的城市我们共同治理”的城市样态;第四,深入参与城市治理的问政类节目,为当下日益困顿的传统媒体探寻到一条主流媒体成功发展的路径,并已成为不少省市媒体的效仿样本。
(作者余新平系杭州文广集团总裁,张平系《我们圆桌会》制片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