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角色平民化的当代价值认同
——兼论《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文化传播能效
来源:《视听》2019年第12期
摘要:我国古装剧经过30多年发展,经历了以王侯将相、后宫佳人和江湖侠客为核心人物的大发展,近年转向角色平民化,这一趋势是古装剧发展之必然,也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由于角色与受众关系的接近性,这种转型有利于提升剧作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劝导与认同的能效。《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成功之处在于剧中角色平民化所带来的亲和力、感召力与引导力,契合了当下的社会需求和受众的心理。
关键词:古装剧;角色平民化;文化传播
作为一部角色平民化的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以下简称《那年》)自开播以来,“收获连续39天收视冠军,最高单集播放量4.2亿,网络点击量突破106亿,微博相关热搜92个,相关话题阅读量破63亿”①。该剧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不仅是因为它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细致考究的制作和演员精湛的演技表演,更在于剧中人物的平民化特征及其所闪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芒。角色平民化所带来的亲和力、感召力与引导力,契合了当下的社会需求和受众的心理,这正是该剧的特色所在。
一、角色平民化:古装扮靓的现代审美
(一)角色平民化:古装剧发展之必然
中国古装剧是指剧中人物以我国古代服饰装束为造型创作的电视剧,包括历史剧、神话剧、穿越剧等。内地历史剧居多,因为这类题材古装剧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其独特的古代服饰装束、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普世的价值主题,让受众在领略古代中国人文风情的同时,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知。从1984年的《杨家将》开始,我国历史题材古装剧多以王侯将相、后宫佳人和江湖侠客为核心人物,以朝廷权斗、宫廷争宠、江湖恩怨为主题,主角为民间人物的古装剧作甚少。剧中帝王将相、宫廷人物等精英人物已经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且从精英视角阐释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下市场化、工业化、网络化催生的大众文化相距甚远。因此,古装剧角色平民化转型迫在眉睫。
从影视剧发展本身的规律来看,影视剧是大众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只有贴近大众生活,古装剧才能得到大众青睐。“意大利电影理论家柴伐梯尼认为,电影要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头粉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现人与他的真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的浪漫,表现普通人和日常生活是电影的主要任务。”②角色平民化的古装剧因以历史环境为背景,以历史人物中的普通老百姓为原型塑造影视形象,讲述普通老百姓生活,为当代观众在感受历史脉动的同时,“去设身处地地体验初看起来似乎并不同于我们但其内心却和我们息息相通的另外一个人的生活,去生活在一个虚构的现实,从而照亮我们的日常现实”③。因此,历史题材古装剧角色平民化顺应了时代要求,是我国古装剧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角色平民化:古装剧当代审美需求
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影视生产的工业化、市场化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需求也随之日益多元化,对角色平民化剧作的兴趣渐浓。2016年春节期间,网络点击量前10位的电视剧中古装剧有7部作品④,此前曾经占据榜单的《汉武大帝》等历史正剧已经风光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花千骨》《琅琊榜》《芈月传》等新古装剧,近两年这类剧继续朝着角色平民化的道路前行,出现了《那年》等平民化古装剧热潮。“其中的兴衰,究其原因,反映的是观众群体的世代更替与审美趣味的嬗变。”⑤影视剧编导对这种变化感受尤甚,经历了精英影视剧低谷后,“第六代导演在中国电影精英与大众、东方与西方的全方位反思中诞生,他们关注人的生存和心灵发展,他们的电影多数是原创的,视野独特”⑥。如贾樟柯所说:“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我希望尽量客观地呈现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成长,他们的慌乱,他们的镇定和自尊。”⑦
古装剧角色平民化更深层次的审美需求源自当下国民的文化寻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壮大,国人的文化自信日益增强,民族文化的潜意识被唤醒, “电影和所有的造型艺术一样,迎合了人类心理的基本要求:与时间相抗衡,是为了复制外形以保存生命”⑧。历史题材的古装剧角色平民化正是经由剧中普通人物的生活化、艺术化塑造,完成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与时间抗衡”的当代使命。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一代代含蓄内敛、温柔而又不失风度的中国人形象,女子柔情似水,男子风度翩翩,当下国民审美需求虽渐与国际接轨,却仍保持中国古典美学基因。《那年》虽为古装剧却“充满了现实主义题材的真实与灵动……极具有东方美学韵味,细腻的质感十分抓人”⑨。它在相当程度上激发了受众的中国古典审美热情,服装道具古色古形,服饰设计精细,沿袭清末传统风格。但因剧情的现代化演绎,服饰也体现出新时代的气息,设计师在细节处添加了流行元素,别具一格的盘扣,刺绣加精巧的小珠子,大胆运用蕾丝材质,和刺绣、串珠等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异样的清代旗装美。这无疑体现了“新东方主义”的设计风格,正是当下时兴的审美潮流。
二、关系平民化:劝导与认同的传播能效
(一)平民主角的劝导能效
影视剧是面向市场寻找大众知音的艺术。大众对剧中人物的认同度直接影响影视剧传播效果,而认同度与剧中人物和观众距离相关。这里所说的距离主要指受众与剧中角色地位的接近性、生活经历的相似性和心灵的相通性。当观众感觉剧中人物与自己距离接近时,便产生期待视野,希望从这些人物身上获得生活经验,解决现实问题。一部令观众感动的影视剧应有与观众生活相关度高的剧中人物,以及某些能够触发观众灵魂的细节。这种感同身受的体验触及灵魂,引人深思。我国影视剧发展历史也一再证明,远离百姓真实生活的影视剧难以赢得大众共鸣。我国电视行业飞速发展的60年里,对于广为流传的优质精英古装剧如《唐明皇》《武则天》《康熙王朝》等,观众往往以他者的立场、娱乐的态度、今人的心理去观看,由于剧中人物远离大众生活,也降低了大众对该角色所体现传统文化的认同度。
平民化角色由于真实反映了百姓生活,其从身份、地位与百姓具有接近性,生活经历具有相似性,角色人生感悟给观众的启发性更强,自然认同度高。按照施拉姆传播的选择或然率公式计算,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报偿的保证”指传播内容满足受众需求的程度,“费力程度”指的是内容和传播渠道使用的难易程度。这个公式同样适用于接受劝服的效果,即受众接受劝服的强弱效果=报偿的保证/接受劝服的费力程度⑩。也就是说,在确定报偿的保证一定时,费力程度越高,则劝服效果越弱。精英主角的生活及经验离普通大众遥远,其劝服的费力程度显然要比平民主角的费力程度大,劝服的效果也自然没有平民主角的劝服效果好。
(二)受众的趋同解读与认同能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日益成为影视剧传播的主渠道。网络受众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身份接近的角色作为镜鉴,将那些与己无关的角色视为娱乐,对平民化角色的认同度越来越高。相关研究表明,“网络受众群体存在认识趋同现象……从认识角度看,认识趋同现象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认识共振现象”⑾。这种趋同的审美需求直接影响影视剧的生产方向,古装剧不得不转向《那年》之类的平民化角色古装传奇剧。但这并不意味着古装剧失去了文化传承功能,优秀的传奇古装剧创作者顺势利用角色平民化的受众认同度,赋予角色更大的优秀文化传播价值效能。
“对于观众而言,电视剧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帮助观众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心灵问题。古装历史电视剧既具有先天的题材优势,又具有奇观效果的先决优势,可以在历史演绎中充分考虑故事所产生的意义对现实生活的贡献,完成整个文本的意义建构。”⑿相较精英古装剧,受众在解读平民化角色的古装剧反映的文化时,由于二者地位平等,易于做出同向解读,甚至直接拿平民主角的经验进行自我试验。因此,受众对平民主角的认同效能更突出。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奋斗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装剧与传统文化具有时间上的亲缘关系。因此,我国观众带着崇敬和寻根的心理,去观看历史题材古装剧,更易建立民族的文化认同,实现灵魂的安放。这也正是剧中平民的经典故事能够引起受众共鸣的关键。
“历史与现实密切相关,古装历史电视剧消费的基本逻辑是通过观看古人的生活来思考自己的人生。”⒀《那年》中的周莹、周老四、王世均、韩三春、千红、二虎等角色全是最底层的劳动者,而吴、沈、胡三大家族看似光鲜亮丽,但我国古代商人地位低,被官家看不起。这些主角都是当时的平民百姓,且与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剧中人物折射的意义受众易理解、接受并内化。
三、主题平民化:《那年》的文化价值认同
角色平民化从身份、地位等方面为文化认同与传承做了铺垫,但实现文化价值的认同还需对角色所体现文化价值观或者说剧作的主题的认同。“在古装历史电视剧的创作中,要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时代精神对接,与现实需求内在契合,通过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建构当代价值观。”⒁《那年》将清末的秦商故事与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对接,通过周莹等平民化角色观照求变创新、诚信经营、以人为本的商业理念,契合当下国人的商事文化价值需求。
(一)以道德认同为根本遵循
古装剧的角色认同主要源于角色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认同,而文化价值认同首先源于道德认同。“道德认同是个人对一个道德群体的态度。”⒂中国自古就有见贤思齐的传统,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古装剧角色所体现的道德价值观若能够得到大众认同便有了传播的基础。《那年》尤其注重这一点。比如剧中角色吴蔚文的“三硬法则”(人硬、货硬、脾气硬)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周莹从一个“小混混”成长为杰出的女商人,得益于吴蔚文在吴家祠堂里的“诚信”教导,而且周莹也将诚信精神传给了她的下一代;沈星移跟外国人克劳迪做生意,历经重重困难,如期完成与克劳迪的契约,打开了海外市场。这些角色身上所体现的诚信、奋斗的道德价值观正是新时代所需,观众的共鸣油然而生。
(二)以行为认同为外在表征
观众对角色的认同主要在于行为或生活经验的认同。人类代际传承的主要方式是行为经验传承,父子传代、师徒制等便是如此。由于行为本身具有形象性和在场感,较易吸引观众注意,产生通感效应,引发思考,有助于古装剧与当下对接。《那年》中,周莹成长经历与当代普通民众生活经历相似,她总结了生意之道:“天下已经变成了世界,我们做生意的如果还默守陈规,那只有破败一条路可走,唯有顺应时势,求新求变才能立足。”这也是当下国人经商之道,契合市场经济时代潮流,对当代青年创业具有借鉴意义。周莹闯南走北寻找新商机,抛弃旧的商业模式,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向西方学习,与洋人做生意,实行股份分散制,开拓自己商业帝国的经历,为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人创业发展提供了借鉴,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敢于创新的民族精神。
(三)以情感认同为传播基础
古装剧的文化价值认同建立在对剧中角色的情感认同基础之上,没有情感认同就没有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情感认同的基本内容,而情感认同又是实现价值认同的关键,二者常常合二为一,没有情感认同,就没有真正的价值认同。”⒃一部优秀剧作应通过塑造受众情感认同的角色来实现自身价值。“好的表达,是真实与艺术、内容与形式、‘陈情’与‘说理’的有机结合。好的表达,可以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也可以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进的’,更容易捕获人心,赢得认同。”⒄《那年》中的周莹就是一个受众能够从情感上认同的平民角色,她在一步步铸造自己的商业帝国之时,不忘行善,兴办女子学堂,让女子接受教育,实现个人价值;父老乡亲有难,施粥设棚,鼎力相助;兴办实业,她尊重员工及其家人。她的义举不是因为她有多成功,而是因为她心怀感恩,因此得到受众的情感认同。
《那年》不论在故事情节设计、人物性格塑造,还是主题思想的表达上都给人思想上的震撼,通过一系列平民化角色的塑造,将以周莹为代表的秦商审时度势、求变创新、诚信经营、以人为本的商业理念传播给受众,无形之中传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较那些为迎合市场需求的流量古装剧更有影响力和传播力。
四、结语
《那年》作为2017年影视剧创作的精品在古装剧转型发展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以高远的立意、精湛的制作以及现实又不失浪漫的主题获得了学界和业界赞扬。该剧打破传统古装剧精英角色的局限,转精英养成记为平民奋斗史,扭转古装剧宫斗、武侠和玄幻的刻板印象,让平民角色在剧作传播及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受众自觉理解、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实现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道德认同和文化价值认同,为新时代古装剧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注释:
①陈丽,孟竹,郑熠.《那年花开》单集播放4.2亿:国产剧如何打动人心?[EB/OL].https://mp.weixin.qq.com/s/UfC56FKQL4MFS5_gOgnIGA.
②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156.
③⑥⑦林三芳.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影的平民化路线[J].当代文坛,2012(02):89-92.
④⑤何为.新世代观众审美变化带动电视剧转型[J].视听界,2016(04):61-68.
⑧[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 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7.
⑨新华网评.《那年花开月正圆》导演特辑曝光幕后细节[EB/OL]. http://www.xinhuanet.com/ent/2017-09-12.c_1121647603.htm.
⑩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81.
?彭雪开.论受众群体认识趋同现象的成因[J].云南社会科学,2003(06):44-46.
???王冬冬.古装历史剧的意义建构[J].中州学刊,2018(04):163-166.
?郭晟豪,萧鸣政.道德特征与道德认同对国企员工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差异与交互效应[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05): 476-482.
?李建华.情感认同与价值观认同[N].光明日报,2018-05-28(14).
?宣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N].人民日报,2016-12-03(06).
(作者单位: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