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四川大学>>川大2019

新媒体时代下主流媒体的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以人民网、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数据新闻实践为例

梁莹莹
2020年01月06日11:16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技术逻辑和内容价值共存的新闻报道形式,是未来媒体传播转型的一个重要依托。我国主流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本文抽取了人民网、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家代表性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数据新闻报道案例,从报道特征、生产困境两个层面进行解构分析,并引用国内外优质数据新闻生产案例作对比支撑,提出相应的实践对策。

关键词:数据新闻、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

 

一、 何为数据新闻

“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也称“数据驱动新闻”(data-driven journalism),《数据新闻手册》将数据新闻定义为“用数据处理的新闻”①,目前,国内学界和业界对于数据新闻的概念并没有统一而明确的界定,但随着新闻实践的转型和升级,数据新闻已经掀起了全球新闻报道的新浪潮。数据新闻的概念界定可追溯到早期的“精确新闻”和“计算机辅助报道”(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简称CRA)②。

“精确新闻”由美国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提出,这一理念倡导新闻记者主动收集数据资料并在报道过程中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新闻报道以强化新闻内容的客观性和可信度。数据新闻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了对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的进一步精确化、科学化,从实证主义的视角出发,数据新闻可以看作是对“精确新闻”的延伸和发展。此外,与数据新闻最为直接相关的是“计算机辅助报道”。顾名思义,“计算机辅助报道”是指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以提高新闻工作效率的一种技术。国内学者方洁在对“精确新闻”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的过程中提出,计算机辅助报道侧重于报道的技术手段而,它仅仅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但不可成为一种独立的报道形式。

综合数据新闻的研究文献和业界实操,本文认为,“数据新闻”是指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抓取、过滤和分析最终以可视化形式呈现新闻内容以促进公众理解事实真相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数据新闻”不仅应该从技术逻辑上区别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并且应该从分析逻辑上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事实,它不应止步于视觉化的叙述手段,更应实现数据的价值性和人性化。

 

二、 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数据新闻报道特征

为了研究目前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的数据新闻报道现状,本文收集了人民网、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家代表性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上从2018年至2019年3月有关数据新闻的报道案例。其中,中央电视台以央视网为数据新闻的集中地,报道题材主要集中于两会报道、、春运、财经报道、政府工作报道。央视新闻客户端有关数据新闻的报道多转载于央视网,并无显著优质内容。人民日报的数据新闻主要来自于人民网的“图解新闻”以及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数说”系列产品。内容主题集中在两会报告、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改革成果五大领域。新华社的数据新闻主要发布于新华网的“数据新闻”一栏以及新华社客户端,案例显示,网页端以发布图文形式为主,而客户端以发布微视频为主。与人民日报大同小异,新华社发布的数据新闻主要集中在两会报道、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改革成果、政府工作报告几大领域。此外,案例显示,较人民日报而言,新华社发布的生活资讯类的数据新闻更为突出,例如“大数据告诉你,与考验有关的那些事!”、“焦虑+迷茫,白领变身穷忙族?”。

从收集的众多案例中,本文总结了目前主流媒体新媒体数据新闻报道的特征。

第一,报道题材大撒网,小聚焦。国内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的数据新闻报道题材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各领域,其中经济、政治两大类的报道题材较为突出。

人民网在2018年两会期间推出图解新闻《数据逐年看》盘点5年来中国经济发生的历史性变革;2019年推出两会图解新闻,内容涵盖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检察院以及最高法院工作报告。此外,2018年,人民网推出“数说”系列产品,用数据盘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领域的发展变革。新华网客户端系列微视频——《数据告诉你,习近平心中什么最重要》、《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40年》、《这册国家账本的数据,都挺好》……这一类微视频以宏观壮大的视角去呈现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用真实数据展现中国实力。央视网在2014年开始推出“据说”系列产品,主要报道两会、春运、APEC。此后,央视网一直延续这一传统,相继推出有关两会数据新闻的系列内容。例如,2018年推出的系列报道《开卷两会》,用数据梳理北京、山西、浙江三省监察委试点成果,用数据展现年度经济发展状况;2019年的系列报道——《据看两会》内容涉及两会中的民生热点、政府报告等。

除政治经济类的宏大主题,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推出的数据新闻产品也逐渐涌现出生活资讯类题材。其中,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的报道内容涉及众多民生资讯类话题。例如,《家宴·人间至味是团圆》、《送你一份春节出游必备指南》、《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这一类题材的数据新闻呈现出生活化、常态化的特点,从新闻价值的角度上来看,其显著性、重要性虽不及政治经济类题材,但其趣味性、接近性更胜一

筹,符合新媒体时代用户对轻量级内容的要求。

第二,数据呈现可视化、传播形式多样态。数据可视化一向是数据新闻的标配,从用户互动的角度出发,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的数据新闻产品可分为“静态”和“交互”两个类别,其中又以“静态”类产品为主③。如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的“数说”、新华网“数据新闻”以图表呈现内容;新华社数据新闻微视频、央视网“据看两会”专题报道则为视频形式;此外,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也涵盖少量h5形式的数据新闻。

以人民网2018年7月17日发布的《图解:大数据告诉你,95后熬夜看世界杯爱看啥?》为例,新闻开篇为简要明了的“编者按”,指出人民网联合腾讯,用大数据揭秘“95”后年人的观赛取向。紧接着报道用条形图呈现了观赛人群的年龄占比、用饼图绘制了观赛人群的性别占比,用长条形图案说明了观赛人学历占比,最后得出结论:熬夜看球八成为95后男性,大约一半人群的学历在高中及以下。紧接着,该报道采用图文形式呈现熬夜看球网友集中所在省份,梳理出十大熬夜看球城市。除了呈现和解释数据,新闻还通过大数据抓取了“95”后最关注的球星以及世界杯期间的热词。

图解式“静态”数据新闻没有交互设计,仅仅是对数据的简单呈现并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相比之下,交互式数据新闻不仅具有视觉化效果,并且通过交互设计深度连接内容与用户,在提升用户自主性的同时增加用户体验。如新华网客户端发布的《瞰中国,看数据》,用户通过点击屏幕下方的标记来唤醒可视化动图,查看我国2018年GDP、粮食产、进出口贸易等相关内容,该篇报道也凸显了我国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的数据新闻普遍存在的问题——交互性不足,交互体验欠佳。这类交互式数据新闻在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上较为欠缺,“静态”图表+文字的可视化手法更为普遍。

第三、栏目构建趋向专业化、系统化。2014年中央电视台推出“据说春运”系列报

道,此后,数据新闻开始在国内主流媒体中掀起浪潮,其新媒体平台也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实现了数据新闻栏目建构的专业化和系统化。自2014年开始,央视网以中央电视台为依托推出“据说春运”、“据说两会”等系列内容;2013年,人民网成立人民网要闻可视化组、开办“图解新闻”栏目并在客户端同步上线;2012年12月新华网推出“数据新闻”专栏,2013年成立数据新闻部进行专业化内容生产,其产品覆盖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网页端。这些主流媒体的数据新闻团队基本包括记者编辑、数据分析师、设计师、程序员这四类人员。

目前,从选题策划到数据挖掘、清洗、分析再到前端设计,三家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基本拥有了数据新闻生产流程体系。栏目的专业化有利于实现内容输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专业团队更能保证优质内容的产出和数据新闻的常态化运作。专业化、系统化成为主流媒体进行数据新闻生产的必然趋势。 

第四、叙事手法软硬兼施。数据新闻在叙事逻辑上颠覆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数据图表代替文字文本完成故事讲述,可视化、交互性手法代替单一线形的描述,关键的数据节点成为新闻故事的核心。在叙事手法上采用多位立体的方式,主流媒体从软数据报道和硬数据分析两个维度进行内容叙事④。

首先是以多元形式讲述新闻故事的软数据分析,这类报道结合文字、语音、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叙事从数据切入,层层递进表现主题。例如2018年9月12日新华网发布的《幼儿园“小学化”,是什么压垮了孩子们的童年?》就属于图文形式的软数据分析类报道。此报道沿用了传统新闻消息的叙事手法,开篇有明确的导语:“日前,教育部办公 

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更利于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发展呢?”。该篇报道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对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采用图文+数据的方式分析了幼儿园“小学化”的程度以及表现,第二部分通过条形统计图阐释了幼儿园“小学化”形成的原因,第四部分通过简单的配图+文字的方式说明了幼儿园“小学化”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针对此种现象的解决措施。该篇报道结合了数据、文字、卡通图片等多种形式,逻辑关系层次递进,而数据作为主要的论据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第二是以核心数据为主要表述内容的硬数据报道。这类报道重在数据量统计、占比分析、数据对比来表现数据背后的新闻故事。以人民日报客户端在2018年10月16日发布的数据新闻《40年前后的交通出行数据,哪个让你感触最深?》为例,该篇报道采用h5技术,以简单的图表为基础罗列出1978年同2019年的数据对比情况,并辅以简要的文字说明。从内容来看,该报道由以下几组数据构成:1978年与2019年的总客运量、总货运量、铁路营业总里程、高铁营业里程、铁路拥有机车、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民用汽车保有量、汽车司机人数。硬数据报道将故事讲述交给数据,直观而明了地展现报道对象的发展变化,叙事结构清晰。但是,此类数据新闻在分析逻辑上不及软数据报道,数据的价值性过于单薄。

第五、传播渠道多平台、立体化。除开内容、形式上的变革,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另一关键点在于渠道的融合。从用户链接这一层面分析,渠道不仅是内容的分发平台,更是关系建构平台,是链接用户与产品的桥梁纽带。我国学者喻国民早前提出“渠道失灵”一说,他指出,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渠道失灵”困境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物理渠道上的中断,而是在信息社会中所遭遇的关系渠道失灵。面对海量的过剩信息,如今的互联网用户更愿意从自己的关系渠道获取信息源。因而,新媒体平台的任务是将内容产品嵌入用户的关系网,实现产品与用户的深度链接。在数据新闻的实践过程中,主流媒体已经意识到,打通各平台、实现内容产品的多平台、立体化传播具有深远意义——其价值不亚于生产出优质的数据新闻产品。目前,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纷纷开通新闻客户端、运营媒体公众号、持续开发网页端,结合各平台特征推送数据新闻产品。例如,新华社客户端集中发布数据新闻微视频、数据新闻h5产品,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新华网则以发布图文形式的数据新闻产品为主。

 

三、 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数据新闻报道困境

国内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在选题策划和前端设计方面借鉴国内外优质数据新闻生产模式,其生产机制逐步向专业化、系统化靠拢。但是,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技术价值与人文价值共存的新型报道模式,主流媒体的实践操作还处于初期阶段,与国内外优质的数据新闻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国内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的数据新闻实践面临诸多困境。

第一、数据开发不足,数据素养欠缺。数据新闻离不开海量数据做支撑,开放型数据平台理应成为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开发数据新闻的重要数据来源。2009年1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签署《开放透明政府备忘录》,开放政府数据,这一举动掀起了全球化数据开放运动。直至2016年2月,中共中央厅、国务院办公厅才明确要求政府实施数据开放,政府部门成为获取信息的首要来源。然而,生产实践表明,国内主流媒体对于数据的开发明显不

足,缺乏利用政府数据的意识,造成数据来源较为单一。

以新华社“数据新闻”栏目为例,除政府工作报告、财政报告等政治性题材之外,社会民生类题材的新闻数据主要来源于社会第三方机构以及新华社内部数据资料库。如《送你一份春节出游必备指南》、《商业化的复兴: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现状》、《解码单身经济:享受一个人的精彩》,其数据分别来源于高德地图数据库、艾瑞资讯发布的《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研究报告》、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单身人群消费行为调研报告》。实践表明,主流媒体对政府开放型数据的利用率还有待提高。此外,我国政务机关的数据开放也有待推进,如何权衡数据开放与国家数据安全是政府部门需要思考的难题,但就主流媒体自身而言,利用政府数据的意识薄弱、开发公共数据的能力不足是造成数据新闻来源单一的重要原因。

此外,数据素养欠缺仍然是目前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在数据新闻制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大数据颠覆了简单的数字集合,取而代之的是全部数据而非样本数据,全数据思维不同于“精确新闻”里采用的样本数据思维,其逻辑导向是海量的数据统计、科学的分析描述以及预测性的判断。但在数据新闻的生产实践中,我国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呈现的内容产品没有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掌控,数据挖掘仅仅通过对简单数据的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观点,缺少数据阐释、数据批判。这一点在人民网的“图解新闻”里表现最为突出——大部分图解新闻通过提炼相关信息,用少量数据作支撑来解释说明报道主题,过程中缺少智能分析和更为多元的数据支撑。将单一化的图解新闻看作数据新闻,本质上来说,是数据素养欠缺的表现。

第二、形式大于内容,新闻价值浅表化。数据新闻区别于传统的“精确新闻”,数据可视化成为数据新闻的标配。数据可视化不仅具有技术价值上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应该具备受众价值上的阐释力,可视化的目的在于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事实。因而,数据新闻无论是从视觉审美还是内容叙事上,都应该以服务公众利益为出发点。目前,国内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大多能运用数据图表、热力图、地图等可视化手段,但也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注重数据可视化的技术价值,而忽略了可视化的叙事功能,从而导致新闻价值开发不足。

央视网2019年推出的新闻报道《数据看两会:就业稳,收入增,我们就更有底气 》,报道采用动态数据图表结合解说词的形式,以及的丰富色彩元素给人以视觉冲击力。报道呈现了全国两会开幕以来关于收入的话题总量以及其他两会关注的民生类话题。但报道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数据支撑少。第二、可视化多余。如果将报道中的可视化图表和动态图去掉,观众仍然可以通过解说词理解报道内容。《数据新闻手册》这样来描述数据可视化的价值:“记者面临的问题不是你是否有能力将数据集转化为可视化作品,而是你是否有必要这样做,数据可视化宁缺毋滥。”。 

第三、可视化呈现单一、交互性体验欠佳。虽然我国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已经能够运用多种可视化手段,但与国外优质的数据新闻相比,我国主流媒体在可视化呈现上显得力不从心,用户的交互性体验远没有被满足。

目前,我国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的数据新闻报道以小型图表为主、热力图、动态地图、三维时空式图表等综合性元素较少,例如人民网的“图解新闻”、新华网的“数据新闻”。相比较而言,图表在视觉呈现上较为单一,一维的条形统计图、饼状、散点图加上静态的可视化处理使得整篇报道缺少冲击力。此外,静态的可视化处理也削弱了作品的交互性,降低了用户体验。在交互性报道中,用户可以根据自我偏好选择关注的焦点,通过与作品的互动完成对新闻内容的深度理解。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主流新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数据新闻绝大部分为静态报道,少量交互式报道则是以h5为依托。但是,h5的传播端较为局限,主要适用于在手机端呈现,这就大大降低了其他端口用户的体验。其次,h5样态的数据新闻在交互性上仅仅停留在“翻页”上,叙事框架单一导致用户的自主性被削弱,这样的设计几乎不允许用户根据自我偏好来选择报道内容。

同样以新华社客户端在2019年3月5日发布的h5数据新闻《瞰中国,看数据》为例,全篇报道采用条形统计图展示2014年至2018年我国GDP、工业增加值、清洁能源占比的相关数据情况,用户通过点击屏幕只是区域可以实现交互式观看,但这类简单的“内容唤醒”式阅读并不能满足用户的交互需求。

第四、报道题材同质化、调查类新闻缺席。国内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的数据新闻普遍面临选题受限、题材同质化的问题,题材主要集中在政府报告、财经报告、社会民生三大类。诸如每年有关两会、春运的数据新闻成为各大主流媒体集中报道的题材。与国外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现状相比,调查性报道较为匮乏。这一类报道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等诸多成本,在选题、数据挖掘和分析、可以化设计等层面对专业性要求更高。我国主流媒体必须意识到,数据新闻更适合做调查报道、解释性报道,这类报道题材信息量大、

数据纷繁复杂,更需要借助数据可视化帮助新闻叙事。此外,由于调查类报道涉及面广、各层级关系之间盘根错节,更有助于实现数据新闻的多层次叙事框架。

 

四、 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数据新闻实践对策

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要进一步提升数据新闻生产水平,在技术开发、题材报道、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进行升级。具体而言:

第一、善用开放数据,提升数据素养。2015年,国务院下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在2018年底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⑤。由此,复旦大学于2018年对19个政府数据公开平台进行了评估,发布了《2018年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报告显示,绝大部分政府开放数据汇集在统一专有平台,同时具有大量可机读格式数据集。此外,这一部分开放数据涵盖经贸工商、社会民生、机构团体、医疗卫生等17个主题。而供数据源主要来自统计局、商委、交通局、卫生局等31个政府部门。可见,我国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搭建已基本完成,主流媒体应放开眼界、拓宽格局,善于利用开放数据,尤其是来自政府的权威数据集。同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数据集因其严谨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也可被纳为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在数据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来源。此外,非政府机构具有公益属性,其数据一般可供公众免费使用,数据易获取,例如中国红十字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

数据素养包含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理解和数据批判素养,既提出了对技术操作化的要求,也强调了对数据逻辑的阐释能力。我国主流媒体不应停留于技术操作化层面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排列,而应注重海量数据之间的逻辑关联,在讲述新闻的过程中实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同时,保持读数据源的理性批判思维,认识到数据源的局限性和非科学性的一面,避免数据对结论的错误引导,这就要求在数据挖掘中注重数据源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在数据清洗中保持对异常数据、缺失数据的理性判断。

第二、挖掘新闻价值,讲好新闻故事。数据新闻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新闻的报道模式,以数据为核心叙事文本,但这并不代表着数据新闻仅仅只是数据集的汇总和可视化的呈现,数据新闻的价值在于多维数据背后的新闻事实以及可视化手段对于受众理解力的提升。因此,挖掘新闻价值、追求事实真相、讲好新闻故事应是题中之义。在宏观报道类题材中,聚焦整体,通过呈现数据规模、变化、趋势等宏观数据,寻找数据背后的社会意义,发现隐藏的社会问题。在深度调查报道中,聚焦社会群体和热点事件,对话题进行深度分析和预测性报道。

2018年全球数据新闻奖颁发的年度最佳新闻数据应用奖——《The Atlas Of Redistricting》(《选区的重新划分》),就是数据价值开发的典型案例。美国的Five Thirty Eight网站研究了七个不同的重规划选区,用地图结合图表的形式量化了他们的政治影响,

为全国绘制了一套可供选择的国会地图,并探索地区界限的改变将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美国众议院的党派和种族构成。这数据新闻的创新性不单限于技术层面的可视化,而是在数据价值开发层面做到了深入挖掘、创造发挥。

第三、丰富视觉效果,增强交互体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郎劲松从呈现手法上讲数据新闻分为“可查询的交互地图”、“动态地图”、“信息图”⑥,从总体而言,我国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的数据新闻多以信息图为主,叙事框架单一,缺少交互性。因此,应首先在技术层面实现多维可视化,运用交互地图、动态图、热力图等可视化手段实现不同维度的新闻叙事,从而丰富报道框架。其次,打破单一线性的传播模式,从受众角度出发,对数据可视化内容进行分类处理,实现闭合环内的开放与互动。

在这一方面,我国地方报业集团同样具有优质内容可供借鉴。以川报观察客户端推出的h5数据新闻《颠覆!大数据场景下的成都生活》为例,该报道从吃、行、来客、文化、消费、旅游五个方面入手,结合动态数据图表展示各部分内容,丰富的色彩和动画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该篇报道与路透社推出的数据新闻《life In The camps》(《生活在难民营》)相比,在可视化元素和交互体验方面都有所欠缺。《life In The camps》使用卫星图像和数据记录了库图巴朗的扩张以及基础设施的短缺,报道融合了由数据驱动的图形、照片以及视频,将故事整合起来,展现了难民营生活空间的绝望状态。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同样可以借鉴大体量的报道形式,利用可视化技术和交互设计整合内容。

第四、突破题材限制,创新报道内容。数据新闻选题的局限性制约最终产品的可视化效果和用户的交互式体验,同时也削弱了新闻叙述的深度。诸如单一层面的财经报告、政府报告、社会民生等选题视野狭窄,缺乏宏观视角,难以构建复合多元的新闻叙事体系。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在选题初期,应开拓视野、突破限制,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尝试调查报道类题材。由于调查类报道题材宏大,数据集繁杂,因此从前期策划到前段设计需要统筹人力物力,做到主题先行、数据优先。在前期策划阶段明确报道主题、划分报道结构、完善设计方案、协同资源配置;在数据挖掘和清洗阶段,统一数据格式、区分数据类型、清理错误数据;在前端设计阶段,结合报道主题、丰富可视化效果、提升交互体验。利用数据驱动完成深度报道,挖掘隐藏的数据价值以及相关关系,可以看作是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在数据新闻领域的发展路径。

这一类题材的数据新闻在我国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上出现频率较低,缺少典型案例。因此,可借鉴国外优质调查报道类数据新闻的实践经验,取长补短、探索创新。以加拿大《环球邮报》的《Easy Money》(《快钱》)为例,该报道曾获得2018年全球数据新闻奖颁发的年度调查报道奖。《快钱》是一项针对白领犯罪的数据调查,报道揭示了加拿大白领阶层如何重复实施股票欺诈,分析了证券犯罪的四个方面,并用四篇数据图表展现这一问题。报道第一部分探讨了犯罪者通过钻监管部门的漏洞而逃过惩罚的问题,第二部分展现了累犯利如何利用政策漏洞,第三部分展现了股市的系统漏洞问题,第四部分则考察了受害者的利益损失以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这一调查创造了该国第一个白领犯罪执法图景,并引起了政府的积极回应以及全国性的话题讨论。考虑到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诸如此类的数据新闻可成为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在数据新闻报道中的一种非常态实践。

(责编:刘扬、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