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

议程设置视域下对《海峡导报》转载台湾媒体新闻报道塑造台湾形象的分析

邓然
2020年01月10日09:04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此文为2019年度“人民网奖学金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

摘要

台湾问题媒体建构的台湾形象是民众认识台湾、了解台湾的主要途径,直接关系到受众对台湾的感知和现实行动。《海峡导报》依托福建这个大陆对台交流的前沿阵地,方便获得更多的台湾咨询。本文将以大陆首批赴台驻点采访的地方媒体《海峡导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转载的台湾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研究该报所建构的台湾形象,探究大陆地方媒体对台湾形象的建构和传播问题。

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梳理前人的研究从而提出此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其次对《海峡导报》转载的台湾媒体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该报选择台湾媒体报道时的特点;第三部分通过前文的统计分析,总结《海峡导报》建构的台湾形象;第四部分则探究《海峡导报》在建构台湾形象时的选择和判断,并且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反思。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台湾问题涉及我国的根本利益,在国际政治风云诡谲的变换下,台湾问题及其牵扯的两岸关系问题成为国际政治力量角逐的焦点。同时,台湾问题涉及中国内政,是亿万华人华侨密切关注的焦点,也是几十年来不能释怀的心结。所以,知晓两岸的互动与往来,联通两岸的信息传递与沟通,密切中华儿女之间的联系和情感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对于大陆媒体来说,让大陆的民众了解台湾,了解两岸的实时信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因为政治原因造成的两岸之间的相对封闭,过去大陆对台湾知之甚少。直至2000年11月10,台湾当局颁布《大陆地区新闻人员进入台湾地区采访注意事项》,首次开放了大陆中央级媒体赴台驻点,来自台湾的新闻才开始陆续出现在大陆媒体的报道中。但是2005年大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台湾陆委会终止了大陆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的记者入台采访,两岸的新闻联通再次中断。直至2008年马英九上台,逐渐恢复了两岸媒体驻点采访的正常化。2008年11月,台湾当局允许福建媒体,如《福建日报》、《海峡导报》、《海峡都市报》采用轮流的方式赴台驻点采访,《海峡导报》因而成为大陆首批赴台驻点采访的地方媒体。

《海峡导报》是目前中国唯一以对台宣传为主的综合性市民生活报, 每天固定四至六版的台海新闻为台海新闻研究提供丰富素材, 并且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海峡导报》设有“台海版”,几乎每天都会更新台湾新闻,其中一大部分是直接从台湾媒体中转载报道进行二次传播。不同于大陆媒体机构撰写的台湾地区新闻,直接转载台湾媒体的报道是对台湾地区情况更加真实、直观的展示,读者可以从台湾媒体的报道中直接体会到台湾民众的所思所想,以及台湾本地媒体对于台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评价与看法,从而加深大陆读者对于台湾的了解。

1.2研究意义及目的

随着日益频繁的两岸交流,媒体在两岸间承担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七十年来随着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不断深入,大陆媒体对与台湾相关的新闻报道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海峡导报》地处福建,针对台湾的新闻传播活动占据地缘优势。《海峡导报》设置台海频道,转载台湾报道,对沟通闽台同胞感情,消除两岸歧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海峡导报》选择转载台湾哪些媒体的哪些方面的报道对大陆民众如何看待台湾也有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将对《海峡导报》转载的台湾媒体报道进行分析,结合案例分析,从定性和定量两种角度探究《海峡导报》建构的台湾形象,以及如何建构的。从《海峡导报》对于台湾媒体报道的议程设置中可以分析大陆的党报党媒对于台湾形象塑造的考量,

1.3文献综述

1.3.1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现状

议程设置基本观点认为,“媒介往往不告诉人们怎样想,而是告诉人们想什么。” 李普曼(Lippmann)在《舆论学》中提出的观点“人们不会像对待脑海中的“图景”那样直接对身外世界做出反应,而往往依靠媒介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根源。Cohen在李普曼的基础上对议程设置理论进行了修订,认为“媒介的影响是通过议程设置来实现的。媒介通过议程设置,将热点的问题或者计划性生产的信息传递给受众,从而影响他们的思考内容。在有关议程设置的早期表达中,Norton Long认为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体是议程设置的重要媒介。报纸在公众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会向公众传递主流价值观,引导公共舆论,承担着告诉人们“想什么的”的重要角色。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学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者麦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Shaw)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媒介对一些问题予以重视集中报道,并忽视或掩盖对其他问题的报道,能够影响公众舆论。人们倾向于关注和思考那些大众传播媒介注意的问题,并按照大众传播媒介确定的各个问题重要性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安排问题的轻重次序,从而间接达到影响舆论和左右人们的思想与观点的目的。 由此可见,《海峡导报》作为大陆媒体对于台湾报道的转载也同样符合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

同时,议程设置理论常被用于形象建构的研究中,如张莉对商业网站中议程设置对女性形象的建构研究。 通过对新闻媒体或其他杂志、网站的议程设置分析,探究研究对象呈现出的媒体形象。在本次研究中,研究《海峡导报》对台湾媒体报道的议程设置,就是研究《海峡导报》选择哪些台湾媒体的什么类型的报道进行分析,有意向的构建了什么样的台湾形象。

1.3.2大陆媒体对台湾形象的构建

至今为止,大陆媒体涉台报道的专著极少,研究大陆媒体建构台湾形象的著作更是寥寥。对台湾媒体建构大陆形象的研究远多于以大陆媒体对台报道为研究对象,研究大陆媒体建构的台湾形象的文献。并且根据知网的搜索结果,以“台湾形象”为关键词搜索出来的共191篇文献中,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或者历史资料角度出发的研究占绝大多数,例如张春晓研究香港动作电影中的台湾形象, 在新闻报道领域对“台湾形象”的研究略显不足。

针对新闻报纸如何建构台湾形象的研究,以大陆主流媒体对台湾形象的建构为主,例如庄严,信莉丽对《人民日报》1984年至2012年的涉台奥运报道为例,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大陆媒体建构的台湾体育形象。 除此之外还有对《参考消息》中的台湾形象解析,以及《环球时报》对台湾形象的解构等研究。

总结目前已有的文献,从数量上来看,研究大陆媒体台湾形象构建的论文较少,并且大多集中于影视与文学,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尚且不足。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集中于《人民日报》、《新华社》、《参考消息》等中央媒体,对地方媒体的关注太少,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从研究主题来看,很多论文选取的新闻报道的时间段距今较为久远,无法代表新时期我国媒体对台湾形象的建构。同时,绝大部分研究的重点在于大陆报道的台湾,而非大陆转载的台湾报道。后者可以通过分析大陆选择什么样的台湾媒体报道进行二次传播,从而更加直观的判断出大陆媒体对于台湾以及台湾媒体的态度。并且,从读者角度来看,台湾媒体报道的台湾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其影响力较大,所以更加值得研究,然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大陆媒体转载的台湾媒体报道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

本文则以地方媒体《海峡导报》对台湾形象的建构为研究的核心问题,以《海峡导报》转载的台湾媒体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两岸新形势下地方媒体对台湾形象的建构,希望能够填补大陆地方媒体对台湾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方面的研究空白。

此次研究借鉴路鹏程在《台湾媒体中国的大陆图像:对台湾主流报纸大陆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与控制分析》中分析台湾《联合报》和《中国时报》两份报纸大陆新闻报道时采用的内容分析类目, 结合此次研究的研究目的设置以下9个类目考察《海峡导报》二次传播台湾媒体报道的议程设置的特点,包括出版时间、版面大小、报道消息来源、报道体裁、报道内容主旨、报道主题、人物通讯对象报道倾向和转载方式,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

Q1:《海峡导报》如何选择台湾媒体的报道进行二次传播?

Q2:《海峡导报》转载的台湾媒体报道建构了怎样的台湾形象?

Q3:《海峡导报》为何选择建构这样的台湾形象?

第2章 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

传播学家贝雷尔森将内容分析定义为:“内容分析是对一种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 此次研究将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海峡导报》转载的台湾媒体报道进行统计分析与整理,探究大陆地方媒体建构的台湾形象,以及如何建构的。

2.2样本选取

本文以2017-2018年《海峡导报》转载的台湾媒体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在《海峡导报》电子报网站上进行检索,对这两年间《海峡导报》转载的所有台湾媒体的报道进行普查。其中,转载的报道必须有明确表明具体的消息源,如标有“据台湾联合报报道”等字样,且报道中有明确援引台湾媒体的内容才算作有效样本计入编码,只有“综合台媒”或者“据台媒报道”视作无效样本予以剔除。最终,筛选出有效样本685篇。

第3章 样本分析

3.1 2018年引用台媒的报道数量较17年锐减

报道篇数是指2017-2018年间《海峡导报》转载台湾媒体报道的篇数,是议程设置功能的直接体现。在此次研究抽取的685篇报道之中,2017年的报道共有458篇,占总数的66,86%,而2018年只有227篇,仅占总数的33.13%,较17年数量锐减。

3.2报道消息来源多样,蓝营媒体占主流

《海峡导报》2017至2018年二次引用的台湾媒体来源共19个,其中,报纸9家,分别是《联合报》、《中时电子报》、《经济日报》、《中国时报》、《旺报》、《自由时报》、《美丽岛电子报》、《工商时报》和《中华日报》;新闻网站6家,分别是台湾联合新闻网、台湾东森新闻网、台湾三立新闻网、台湾今日新闻网、台湾风传媒、蕃薯藤新闻网;云报道2家,分别是台湾东森新闻云报道和台湾ETNews新闻云;通讯社1家,台湾“中央社”;电视台1家,台湾TVBS新闻报道。将同属于一家公司的不同类型媒体合并后,共有15种媒体来源。

由表可知,从报道篇数来看,台湾《联合报》系是《海峡导报》进行二次传播时被选择最多的媒体来源,2017年至2018年两年内共有235篇报道被转载,占总数的34.31%,其次是《中时电子报》和东森新闻系列,分别为161篇和146篇,中央社则被引用了64篇,《中国时报》为32篇。被引用篇数最多的前五种媒体来源均为台湾著名的亲蓝营或泛蓝媒体,即以反台独为基本立场,代表了台湾的“统”派民意。

而《海峡导报》引用的15家台湾媒体中,有5家是明确的亲绿营或泛绿媒体,分别是今日新闻网、《自由时报》、《美丽岛电子报》、台湾风传媒和三立新闻网,共有报道26篇,占总数的3.80%。其中,《导报》在引用《自由时报》和《美丽岛电子报》时明确的标明是“台湾亲绿营媒体”。《自由时报》是台湾民进党的机关报,站在民进党立场反对两岸和谐交流,代表了台湾的“独”派民意,其“独立”意识十分明显。《自由时报》和《联合报》两份报纸集中代表了台湾岛内 “蓝”、“绿” 阵营的政治面貌,立场十分鲜明。(张萍萍. 台湾《联合报》与《自由时报》关于“陈云林访台”报道的框架分析[J]. 东南传播, 2009(1):56-58.)

海峡导报转载绿营媒体的26篇报道中,只有3篇的报道内容主旨是两岸相关,分别是“亲绿媒体最新民调:近半台民众赞成两岸同属一中”、“台媒民调:过半民众指蔡两岸政策不利台经济”、“再投16亿建新基地台军宣称防范大陆“猝然攻击””

3.3台湾媒体报道所占版面较小,负面报道占版大

传统媒体报纸由于版面大小的限制,需要根据事件的大小、重要性决定占整个版面的位置及面积大小。 版面大小体现报社对报道的重视程度和大众对于信息的关注和期待。 占据版面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媒体对于信息越重视。此次研究将版面大小分为小于等于四分之一版和大于四分之一版,其中,小于四分之一版的报道为643篇,占绝大多数,大于四分之一版的报道只有42篇,占比6.13%。《海峡导报》在选择台湾媒体报道进行二次传播时,所预留的版面都相对较小。在42篇版面大于四分之一的报道中,有13篇出自东森新闻云报道,25篇的主题为时事政治,28篇为负面倾向报道,占总数的66.67%,远超过负面报道总数占总体的比例。所以,总的来看,《海峡导报》进行二次传播的过程中,在版面大小的选择上,负面政治新闻更容易获得重视,从而占有较大的版面,其中,有关台湾民众抗议台当局政策法令的相关报道居多,例如“抗议年金改革,军公教发起绝食抗议”、“赖清德吃高档早餐 劳工丢馒头抗议”等在《导报》版面上均占有较大篇幅

3.4台湾本地报道最多,与国际相关的报道呈现负面倾向

《海峡导报》转载的台湾媒体的报道中,消息和事件通讯共有646篇。其中,台湾与大陆相关报道69篇,台湾与国际相关报道34篇,余下543篇是台湾本地新闻事件报道,占总数的84.19%。

《导报》选择的台湾媒体关于两岸关系的69篇报道中,有29篇是负面新闻报道,其中有15篇是经济相关议题,主要围绕着陆客减少给台湾经济及民众经营生活带来的冲击,例如报道“陆客1天不到300人 台东旅游业‘入冬’”、“去年5·20后赴台陆客少百万,台湾10个月损失500亿”、“大陆游客锐减台湾饭店业者叫苦连连‘天天过小月,泪水自己吞’”等。除了经济议题,有关两岸议题的负面新闻报道中时事政治议题也占很大比重,主要是对蔡英文以及民进党当局批判,指责其错误的两岸政策害苦台湾民众,例如“台观光产业变‘关光惨业’,蔡当局推‘减税救观光’引争议”等。正面新闻报道则主要围绕着两岸的教育交流和创新创业开展,例如报道“台商大陆创业梦非常地拼”等。

《导报》选取的34篇台湾与国际相关报道中,有24篇是负面报道,占比最大为70.59%,其中,有关台湾籍犯罪嫌疑人在海外犯罪被押解回国的相关报道数量较多,例如报道“假冒大陆警察诈骗,3台籍男子新加坡被捕”、“西班牙决定将台籍嫌疑人遣送大陆多达200多名,涉电信诈骗案”等。在相关的国家中,因为地缘关系以及历史相关问题,日本出现的频率最高,但都是以负面新闻报道中,和台湾敌对的形象出现,例如报道“台称日间谍潜伏台湾,重金收买保钓船情报”、“日本不准台湾加入CPTPP”等。同时,批判台当局“媚日”、“媚美”的报道也不在少数。并且,《导报》转载的台湾与日本冲突的相关报道中,台湾媒体笔下的大陆所扮演的角色更偏向于正面,例如“日战机越界拦截台湾飞机,台网友怒呛蔡当局“窝囊”:让大陆出面吧”。

3.5政治报道占比大,多呈负面倾向

在《导报》转载台湾媒体报道的7个报道主题中,数量最多的两个是“时事政治”和“军事与法制”,分别为327篇和116篇,共占总体的64.67%。有关“时事政治”的报道中,《导报》给予最多关注的是台湾的政党新闻,包括台湾大选,政治活动、党派斗争、党内人事调整,以及民意调查等。从《导报》转载的台湾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台湾政党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政客互相攻击谩骂,例如报道“马英九接受近15小时询问,国民党质疑蔡当局搞政治清算”、“吴敦义痛批民进党当局:蔡‘去中国化’制造仇恨”等。同时,台湾的政治活动也是异常活跃,先是“八百壮士”攻进“立法机构”抗议“军人年改”,后有“劳工团体”奋起抵抗“一例一休”,蔡英文打压“妇联会”遭痛批。静坐,抗议,绝食,泼漆是报道中常出现的民间团体或工会、联会抵抗蔡英文当局的方式。对于“台独”的报道在《导报》转载的时政报道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数量较少,主要内容为台湾民众对于台独带来的经济消退和政治混乱的不满。

同时,台湾民意调查在《导报》转载台湾政治新闻时受到较多的关注,全文对民调结果进行转载的报道共有12篇,报道中涉及民调结果的报道有80篇之多。在《导报》转载的民调中,蔡英文及国民党的民调结果始终在下跌,例如报道“民调再创新低:蔡英文支持率仅剩33.8%”。报道中,台湾人民对蔡英文政府的不满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不满蔡当局制定的政策,不但没有救台湾民众于“水火”反而陷台湾经济“不义”,例如报道蔡英文“新南向政策”遭民意打脸,近六成青年首选‘登陆’发展”。二是不满蔡当局搞僵两岸关系,即对台独的鞭笞。

在报道数量最多的“时事政治”报道和“军事与法制”报道中,负面新闻报道占据绝大多数。除了政治上的混斗,2017年和2018年的台湾也是“事故频发”。先有“游览车翻车”,后有台铁列车事故,台湾均出动大量警力予以搜救和调查,《导报》也给予了实时的关注和转载。在116篇“军事与法制”报道中,有82篇是负面消息报道,占总数的70.69%。和警方有关的犯罪报道数量最多,涉及诈骗、抢劫、偷盗、袭警等,例如报道“假冒大陆警察诈骗,3台籍男子新加坡被捕”、“嫌犯朝警车开3枪摔倒被擒”等。和台湾军方有关的报道也多呈现负面的倾向,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台湾人民投军热情低迷,例如报道“有人宁愿赔款也要退伍”;二是台湾军方能力不足,事故频发,例如报道“流弹误伤民众,台军要花2400万整修林园靶场”、“台军执行卸弹作业竟将飞弹摔坏了”等;三是台湾军方的丑闻揭露,例如报道“台军方再爆染毒丑闻”、“海军士官酒店吸毒被抓”等。

《导报》转载的台湾科教文卫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软新闻较时政、经济和军事等硬新闻略显不足,但是中立及正面报道的比例相对较高,负面报道减少。教育方面,报道聚焦于台湾教育制度僵化、高等教育不足,人才流失涌向大陆等问题,例如报道“台湾一高中校长:学生吃秤砣铁了心要‘登陆’”、“台媒:人才外流,‘穷台’噩梦浮现”等。卫生方面,报道的主要议题是常见的食品用品卫生问题,例如报道“台9成摩托车轮胎验出致癌物”、“6款营养品在台湾下架1000多万罐”等。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中立偏正面报道居多,但是报道总体数量较少,对台湾民众的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展现的十分有限,虽有“正能量”报道,例如“两岸青年要创京沪‘骑’迹”、“巧译外媒用词,余光中与马互动多”,但是整体上仍以猎奇报道居多,例如“比连续剧还夸张小三变成亲家母”、“宫庙建醮开4000桌菜被大妈全扫光”等。有关社会生活的报道还关注了台湾民众婚恋的变化,两岸通婚成为热潮,越来越多的“台湾女”愿嫁“大陆男”,例如报道“台媒:两岸婚姻情势大反转”。

3.6国民党人士报道多且正面,民进党报道少且负面

在《海峡导报》二次引用台湾媒体的685篇报道之中,人物通讯总数为29篇,通讯对象以台湾政界人物为主。如表所示,以蔡英文和陈水扁为对象的通讯数量较少,且呈现出负面倾向性,报道内容多以批判其政令失策、言行无状为主,例如报道“蔡英文吁用小条蕉救滞销,蕉农傻眼网友批智商有问题”,以及“体力不行?只见他上蹿下跳—陈水扁不惧法院传唤,又向台中监狱申请听音乐会”。同时,以民进党及其他党内人士为对象的人物通讯也多以负面报道为主,4篇通讯中呈现负面倾向的报道共有3篇,1篇中立,内容均为批判民进党及其党内人士内斗激烈,品行不端等,如报道“称农渔民为“下层”绿营新科议员道歉”。

《导报》二次引用的台湾媒体报道中,对国民党及其党内人士的报道多为正面或中立。以马英九和国民党其他党内人士为对象的通讯均有4篇,其中正面报道均为3篇,1篇为中立报道。对马英九的报道内容多以追踪其近期的日常生活为主,例如跨年夜逛台湾夜市,现身小学授课等,塑造了一个亲民的,温和的政治人物形象。同时,《海峡导报》转载的关于马英九的通讯多与两岸关系相关,例如“马英九现身小学授课,问学生是否知道‘九二共识’”、“马英九谈两岸服贸协议因‘太阳花学运’中断—是台湾自甘落后”等,符合大陆对台湾问题的政治立场。同时,《导报》在选取针对国民党及其党内人士的通讯时,也侧重于选择正面倾向的报道,但是主题更加生活化和社会化,而非严肃的政治新闻,例如 “国民党台南市党部主委:疼惜守护“慰安妇 ”阿嬷”、“想为孩子活久一点,连胜文减重21公斤”等。

针对其他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的通讯偏重社会性和娱乐性,公众人物主要为两岸都熟悉的明星和名人,例如林志林和李敖。《导报》选取的8篇名人通讯中有4篇的通讯对象为李敖,作为出生在大陆的注明台湾作家和时事评论家,李敖频繁出现在两岸民众的视野中,他的新闻也更能引起大陆读者的关注。

3.7负面报道占比最大,集中于时政经济

《导报》两年内转载台湾媒体的685篇报道中,有338篇报道是负面报道,占总数的49.34%,占比最大,说明《导报》在对台湾媒体报道的选择上,偏向于选择记录消极事实的报道。在338篇负面报道中,有179篇报道的主题是时事政治和经济,包括台湾大选、政治事件、党派信息、台湾金融、财政、税收等,占比52.96%。军事与法制主题的报道共有83篇,占比24.56%,科教文卫主题的报道共31篇,占比9.17;社会生活主题的报道共有17篇,占比5.03%。这些负面倾向报道主要记录了台湾社会贪污腐败,财政下滑,经济衰微,违法乱纪、教育落后、卫生事故等消极、负面、危害社会的事实,集中报道了台湾“普悠玛列车事故”、“一例一休”政策引发的大规模抗议事件、陆客减少带来的旅游经济衰微等一系列负面事实。

此次抽取的报道中,只有64篇是正面报道,即新闻媒体报道中那些能够体现时代特色、代表社会主流、具有积极意义,以期能引导社会氛围良性发展的报道。其中,主题是时政与经济的报道共16篇,占比24.62%,主题是科教文卫与社会生活的报道分别是12篇和11篇。所以,相较于负面报道,《导报》在二次传播台湾媒体对于台湾的正面报道时侧重于选择和社会、教育、文化相关的议题,对于时事政治的正面报道的选取则相对较少。

3.8评论多采用部分转载的方式

在《海峡导报》对台湾媒体报道的二次转载过程中一共有两种转载方式,一是部分转载,即报道中明显看出只有一部分是转载台湾媒体,剩下的部分可能是导报记者自己的报道,在报道的前后也会明显表明其他的消息源或者导报记者的名称,这种情况下,台湾媒体的报道只作为一篇报道的一部分或者补充资料出现,即为部分转载。在此次研究中,《导报》在二次传播台湾媒体报道的过程中,共有40篇报道采用了部分转载的方式,只占总数的5.84%,其余均为全文转载,即报道全文均转载于台湾媒体,或者不能明显的判断为部分转载的报道均认定为是全文转载。

在40篇部分转载的报道中,有6篇是评论,此次研究的样本中共有7篇评论,部分转载的评论占总数的85.71%,表明在《导报》对台湾媒体报道的二次传播中,对于评论这一体裁更倾向于采用部分转载的形式,即截取原文中的一部分,加之导报记者或者评论员自己的看法。相较于其他体裁来说,评论因为其更多的主观色彩、强烈的批评性以及敏感度,大陆媒体二次传播的过程中对这一体裁会有更多的顾虑。

3.9总结:《海峡导报》转载台湾媒体报道的选择

3.9.1负面的时政新闻易被转载

时事政治新闻,负面消息更容易获得《导报》的青睐,尤其是时政与经济方面的负面报道,更容易引发大陆党媒的二次传播。而中立的记录事件和传达信息,没有明显消极和积极区分的报道也被大量选取。正面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报道主义集中于科教文卫和社会生活两个主题中,但是总的来说正面报道在《导报》二次传播的议程设置中被弱化,从而可能影响到读者对于台湾的态度。

在面对两岸最敏感的“台独”议题时,无论媒体来源是台湾的蓝营媒体还是绿营媒体,《导报》一律选取了台湾媒体报道中抵制、鞭笞台独的报道进行二次传播。在两岸关系的报道选择上,涉及两岸时事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议题多为负面新闻报道,以台湾人民对蔡英文当局和民进党在两岸政策方面处理失当的批评为主要报道内容。同时,《导报》也大量转载了台湾媒体对台湾地区发展现状的“自省”,以大陆的高速发展为对比,批判台湾发展的缓慢和疲乏。

3.9.2蓝营媒体占上风

《联合报》、《中时电子报》、《中国时报》、旺旺等都是典型的蓝营媒体,即在政治立场上“反台独”。《中国时报》和《联合报》基本都有两岸或大陆新闻版块,所以在所有有关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相关的报道中,《导报》选择的消息来源几乎都是蓝营媒体,《自由时报》等绿营媒体被转载的多是民调等客观的陈述数据的报道,且源报道中数据以外的评论部分都被省略而没有被转载,换上了《导报》自己的分析和评论。

第4章《海峡导报》所转载的台湾媒体的报道呈现的台湾形象

4.1台湾政治形象的呈现

《海峡导报》转载的台湾媒体的涉台报道中,时事政治类的新闻报道数量最多,因而政治形象是《导报》对台形象呈现的重点。《导报》通过转载台湾媒体所报道的大量的时政负面新闻,呈现出台湾政坛的混乱无序、争斗不休。台湾选举的相关议题也得到了《导报》的重视,根据前文的分析,在涉及“选举”主题的报道中,《导报》会选择中立偏负面的报道进行二次传播,报道的核心内容包括“选举民调”、“蓝绿争斗”、“分裂”、“操盘”等。台湾的蓝绿之间的明争暗斗从而产生的选举内耗一直为人诟病,在有关台湾的政治报道中体现的尤为强烈。

同时,在台湾政治形象的呈现中,《导报》将重心放到台湾当局的形象呈现中,即以蔡英文为主导的国民党政府。《导报》大量转载了台湾政界、商界、社会组织以及台湾普通民众对蔡政府的不满和抗议报道,将蔡英文呈现为一个丧失民心的统治者、愚蠢的决策制定者和一意孤行的分裂者。而对于马英九和国民党,《导报》选取的报道中则多表现为中立偏正面的态度,将其呈现为一个顾全大局,有利于两岸和平发展的维护者,对蔡当局的两岸政策持反对意见的抵抗者的形象。

4.2台湾经济形象的呈现

经济类报道的数量占总体比重较低,反映出《导报》对于台湾经济形象的呈现较弱。从已有的报道情况来看,《导报》转载的经济类新闻主要报道了台湾经济衰退,就业困难,生产总值较低等问题,报道标题中频繁使用了“薪水低落”、“没饭吃”、“欠薪停业”等充满负面感情色彩的词语来呈现台湾经济前景不容乐观的形象。大量报道将台湾的经济“衰退”和“人才流向大陆”、“台湾人选择到大陆就业”、“大陆游客减少致使台旅游业衰退”等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两岸经济息息相关”,甚至“台湾经济依赖大陆”的经济形象。并且《导报》所选择的报道在描述台湾的经济情况时,经常援引大陆的经济情况作对比,例如报道“腾讯市值直逼台湾GDP”等,《导报》转载的报道呈现出“台湾社会认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劲头不如大陆”的形象。

4.3台湾社会形象的呈现

《导报》转载的台湾媒体报道的社会生活、法制新闻等均是对台湾社会形象的呈现。相关报道中负面新闻报道数量众多,且多集中在对天灾人祸、奇人异事的报道。其中,事故报道、违法乱纪的报道占比最大,且报道标题中多使用“伤亡”、“身亡”、“击毙”、“歹徒”以及“诈骗”、“检举”、“丑闻”等充满负面色彩的字样,呈现出台湾“事故频发”、“社会不稳”的形象。关于是关于奇闻异事的报道,从标题到内容都有煽情化、博人眼球的倾向,且从标题便能判断出报道的立场例如“赴台留学竟变屠宰工”、“天空呈现酸菜色”等,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同时也呈现出台湾社会的“乱”和“异”。民生报道也多有提及,一方面是食品安全卫生医疗相关的负面新闻,一方面是台湾民生政策的中性偏负面的报道,均显示出台湾民生状况“差”,人民生活“苦”的转台值得注意的是,《导报》选择了较多的两岸婚恋新闻,越来越多的台湾女想要“嫁”到大陆来,从侧面反映出台湾人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4.4台湾文化形象的呈现

整体来看,《导报》转载的台湾文化相关的报道数量较少,所以台湾的文化形象呈现的不全面。在数量有限的报道中,中立报道和负面报道居多,在文化形象的呈现中,《导报》着重于台湾教育的报道,并在题目中使用了带有负面感情色彩的词语,揭露了台湾教育存在的问题,例如,教材“媚俗”、学生“不够用工”、小学餐饮“黑鸡块”问题等,呈现出台湾文化教育实力较弱,审查不严的形象。同时,《导报》转载的台湾教育报道中,和大陆教育进行比较的占据一大部分,报道题目中的“留大陆”、“大陆留学”、“人才流失”等词汇,表明了台湾人才流向大陆的“现状”。除了教育,台湾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呈现较少,以正面形象为主,带有较为浓厚的人文气息,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活动丰富,文化产业发达,流行文化尤其是音乐娱乐环境较为开放和繁荣。

4.5台湾军事形象的呈现

涉及军事类题材的报道较少,以负面和中性报道为主要基调,具体内容主要涉及军队贪污、军机涣散、招募困难、能力下降等问题。总的来说,《导报》呈现的台湾军事形象总体比较单薄,一方面是因为军事题材较为敏感,《导报》在选择报道进行二次传播时必回“慎之又慎”,另一方面,《导报》的定位是市民都市报,以福建地区普通市民群体为主要受众群,而军事题材报道相较其他题材更为专业,可能会给读者阅读增加难度,所以《导报》转载的军事新闻更偏向于军队的八卦消息和奇闻异事,如流弹误伤民众,军官吸毒被抓等,塑造出台湾军事能力单薄,军事诉求较小的军事形象。

4.6台湾国际形象的呈现

《导报》选择的台湾与国际相关报道篇数较少,并且有多于70%的报道呈现负面倾向,其中一大部分是台湾籍犯罪分子跨国犯罪被缉拿归案的信息,反映出台湾在国际上呈现的形象较差,给人以“罪犯横行”的印象。同时,导报还报道了一些台湾同胞在国外遭难的新闻,例如“遇难”、“失踪”等,有强烈的负面情绪,给读者以“台湾民众在境外生活的并不好”的印象。在《导报》选取的和日本有关的国际报道中,台湾和日本的关系均为冲突和对立,显示出台湾对日的不和谐,也从侧面表现出台湾在国际上的“孤立无援”。

4.7台湾人民形象建构

在《导报》选取的台湾媒体报道中,直接以台湾人民为主题的报道数量不多,其中一大部分是和经济、政治、事故挂钩,他们的形象多为台湾经济下行的受害者、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以及安全得不到保障、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社会弱者。在台湾媒体针对本地的报道中,台湾民众的形象总是歇斯底里的,不是在“愤怒”就是在“抗议”,值得同情。但是,在和大陆有关的新闻中,台湾民众呈现出的形象则为“亲近大陆”,例如愿意来到大陆求学,愿意来到大陆就职,愿意和大陆通婚等等。并且在这些报道中,台湾民众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比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进步的渴求等等。同时,报道中两岸民众的互动也十分有爱,包括对大陆男生的褒奖,两岸青年的骑行等等。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大陆媒体对台湾形象的建构是有选择性的,呈现出的台湾的总体形象是经济衰微,依赖大陆,政局不稳,民众对台当局不满,愿意与大陆进行交流互动等等。总的来说,《海峡导报》构建的台湾形象比较全面和多元,但是也存在着意识形态较浓,局部失真的情况。台湾形象的建构具有较为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带有泛政治化的倾向。呈现台湾的经济形象时,大量呈现经济不景气的形象,且关注两岸的交流互动,突出大陆政策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在呈现政治形象时,对民进党当局和“台独”的批判,对国民党和马英九的宽容。同时,报道司法、治安、事故等议题时,呈现的几乎都是台湾的负面形象,与真实形象有所偏离,尤其是对台湾犯罪议题的大量报道,可以看出《海峡导报》塑造的拟态化的媒介现实与真实世界相距甚远。而对娱乐、科技等议题的报道相对客观,不含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但是报道数量不多,所以对台湾形象的总体建构影响不大。

《海峡导报》在选择台湾媒体报道进行转载时,意识形态和政治是首要考量的因素。尤其是2016年民进党上台以后,两岸关系陷入低潮,大陆媒体通过有选择性的建构台湾,为大陆对台政策提供舆论支持,符合大陆对台政策的宣传意图,带有明显的泛政治化倾向。同时,由于中国媒体的特殊属性,《海峡导报》转载的台湾媒体报道呈现出模式化的问题,选择报道时充满了意识形态的考量。《海峡导报》呈现出台湾政治的混乱,经济的萎靡,社会的不安,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体现出的对大陆的依赖等,反之,台湾的文化、科技等报道呈现不足,存在报道主题失衡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大陆读者对于台湾的固有观念,但是并没有更加全面的展示台湾。

同时,《海峡导报》在选择台湾新闻时也有猎奇的倾向,通过选择刊发负面的、犯罪的新闻吸引读者的眼球。但事实上,为迎合受众、吸引眼球,一些报纸在对社会新闻报道时由于没有掌握好“度”的问题,导致社会新闻出现了过多过滥甚至变质变味的强化倾向。 过多的猎奇新闻,既会降低报纸的公信力,也会影响读者对台湾形象的整体感知。

对读者来说,在阅读台湾相关报道时,消息来源为台湾本地媒体的报道会比消息来源是大陆媒体的更具有说服力,读者们更容易认为台湾媒体笔下的台湾是一个“真实”的台湾。所以《海峡导报》选择什么台湾媒体的报道进行二次传播对大陆读者对台湾的认识具有深刻地影响。未来,《海峡导报》可以大胆探索新的台湾新闻报道方式,淡化程式,减少宣传色彩,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同时尽量避免报道主题的偏向,在选择政治新闻的同时增加对台湾文化生活、科技生活的报道。少一些感情批判,多一点理性分析,少一点哗众取宠的猎奇新闻,多一点有深度、有广度的深层次报道,从而增进两岸民众的了解,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加全面真实的台湾。

参考文献:

[1]路善全.听海观涛—海峡两岸媒介生态与媒介互动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208-209.

[2]马凓.差异与共通:两岸报纸媒体台海时政新闻报道解析[J].新闻大学,2009(02):111.

[3]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99.

[4]Long,N.E.The mass media and voting.In E.Burdick and Brodbeck,eds

[5][美]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242~263 页、第 243 页

[6]张莉. 商业网站中议程设置对女性形象的建构[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7]张春晓. 香港动作电影中的台湾形象解析[J]. 电影评介, 2017(16).

[8]庄严, 信莉丽. 大陆媒介建构下的台湾体育形象研究——以《人民日报》奥运报道为例(1984-2012)[J]. 东南传播, 2014(6):37-40.

[9]路鹏程. 台湾媒体中的大陆图像——对台湾主流报纸大陆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与控制分析[D]. 2006.

[10]李本乾.描述传播内容特征检验传播研究假设:内容分析法简介(上).当代传播.1999,6,39-41.

[11]谢景豹.扁平化设计在媒体传播载体中的应用[J].传播力研究,2018,2(19):43.

[12]刘畅. 议程设置视域下的《人民日报》雾霾报道研究[D]. 2018.

[13]郑欣,赵华.存在与荒谬——一项有关社会新闻负面化倾向的实证调查[J].南京社会科学.2006(11). 

(责编:刘扬、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