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的思考探索创新 沉浸式体验新闻2020再出发
2019年,中国青年报的“融媒小厨”全面升级,“沉浸式体验新闻”项目破茧启动。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用创新的手段、形式和元素,为广大青年提供新闻文化与新技术融合的全新体验。这一年,更是中青报人的思考、探索与创新之年。
超越“边界” 快乐出发
“沉浸式”一词脱胎于戏剧,近些年来蔓延到策展、游戏、文创等领域,成为一个热词。各大媒体、各个行业的各种“沉浸式”此起彼伏。什么是中青报的“沉浸式”?我们的“沉浸式”要做怎样的内容,表达怎样的情怀?带着这样的问题大家开启讨论。
2019年7月,“沉浸式”的第一次筹备会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张坤说,5G时代的到来,正在让数字和物理之间的边界快速消失,中国青年报社“融媒小厨”处在升级与突破的关键时刻,“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化效能”的纵深推进,就是超越“边界”。通过创意创新,再造一个全新体验空间。要通过“沉浸式”,为5G时代超前布局,融合新技术,大胆研发新样态,实现融媒体跨部门协作。那次会议,我们体会到中青报人的责任所在和豪情所在。至此,中青报“沉浸式体验新闻”正式出发。
短短一个月时间,我们创意策划、制作完成了4个沉浸式体验新闻——《VR看军械能手火箭炮》《青春扶贫在路上背后的故事》《120秒幕后见》和《红军桥的故事》。
《红军桥的故事》是当时最“沉浸”的一个,它打破了传统的阅读方式,第一次做到了将VR视频、音频和图文融合成一篇观看体验性极强的融媒精品。而那座摇摇欲坠又承载着红色历史的“红军桥”经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报道,获得了公益捐助。当地用捐助款项建起了新桥,发挥了新闻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VR视频也让观众沉浸在新闻现场变化与发展的喜悦之中。
创新融合VR、AR等新技术,打开“小厨”直击第一现场,用立体的内容创造新的移动阅读生活状态。肩负使命担当,坚守核心价值,快乐出发。我们迎来了新闻文化和新技术融合的新局面。
全员沉浸式 打造融媒精品
《92岁王泰龄 生命的厚度与理想有关》作为第一个沉浸式体验互动纪录片,是报社文化中心中青文化融媒工作室孵化的“请教”系列视觉产品之一。该片讲述了92岁的王泰龄教授每天工作12个小时,勤勉不辍、终身奉献的动人故事。整个拍摄、创作过程艰难却充满温暖与感动,该片前后制作了53个视频片段,进行了10余次修改,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了王泰龄教授平凡而激励人心的人生追求。
该组融媒报道获学习强国、人民网、央视网等媒体倾力转发,在微博上获得了712万人次在线观看。经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官微转发,话题以1.3亿人次阅读,1.7万人次讨论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
与此同时,各采编部门也积极联合“沉浸式”项目组,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沉浸式体验新闻”产品。经济部出品了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沉浸式”长图;文化中心用互动视频,多层次地讲述了国家教育部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的幕后故事,还推出了“沉浸式”报道《贫困村来了95后村医》——用VR视频还原了真实立体的健康扶贫一线的场景;视频部将人物专访做成了互动视频,以记者视角探秘活动现场;创业周刊、社调中心等多部门合作推出了关注社会现实的沉浸式民调新闻,将镜头对准“限塑令”的盲区……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我们的选题涵盖了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社会等领域。
中青报新势力 记录现在面向未来
92岁仍然每天工作的王泰龄说,我希望能多培养些年轻人,只要我还有分析能力,我就还能工作;70岁的当代艺术志愿者讲解员陈少勤说,把年龄放一边,你可以像毕加索一样,心态永远年轻;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说,是时代造就英雄,努力比运气更重要……他们的故事感动着我们每一位参与其中的记录者,也感动着千千万万的青年读者。关注人的精神、人的故事和人的发展是我们不变的初心和坚持。中国青年报在“沉浸式体验新闻”的实践中,通过媒体的力量来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
2020年的春天即将到来,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年。2020年,我们将满怀豪情,承担媒体责任与使命,记录伟大的新时代,推出“沉浸式”精品力作,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2020年,面向未来,我们再次出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