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大2019

“倾向性报道”与“报道倾向性”的内涵旨向及逻辑考辩

赵彩雯
2020年01月10日17:05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关于报道(新闻)倾向性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学术界一个恒更已久的话题,也是新闻实践与新闻报道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然对其研究大多浅尝辄止,停留在倾向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上,将倾向性报道和报道倾向性混为一谈,梳阔与缕析已有研究,辨析倾向性报道和报道倾向性的观念变化及内涵,论证两者之间的异同与内在的逻辑关系,其同一性和对立性如何体现,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报道产生倾向性,规避报道倾向性演变为倾向性报道,是本文所要考察与探赜的问题所在。

关键词:倾向性报道 报道倾向性 客观性 新闻倾向性

“一阴一阳谓之道,新闻传播之道概莫如是”,新闻这一传播样式,与生俱来的带有“倾向性”的属性。无论是西方新闻界的“只报道事实”还是我国新闻实践奉行的“报之以客观”,新闻中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报道”都是不存在的。由于新闻的最终呈现是一个选择性加工素材成为新闻产品的过程,所以自新闻诞生以来,倾向性就如影随形,学界和业界关于“倾向性”与“客观性”如何平衡,两者是否矛盾的争论也不断,然报道倾向性并不是新闻实践中的“牛鬼蛇神”,要避之不及,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同媒体或记者对同一新闻的若干个非故意的倾向性选择,整体呈现出全面的新闻视野,体现新闻全面真实的本质,再加上大众传媒时代,媒体和受众在“观点的自由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事实、证据和观点之后,新闻的完整性得以呈现在受众面前,报道倾向性最小程度的影响着受众的判断和舆论的走向。相较之下,倾向性报道则是新闻生产环节中受利益集团、权利制衡或职业素养等发生的人为偏差,以偏向的图解、臆断的取舍和过度的反应为显著特点,藉此试图获取单一的“使人昭昭”的传播效果。这种由于后天主观失衡刻意造成的倾向性报道,与先天客观存在于新闻之中的报道倾向性,似乎是孪生的症状,甚至难分伯仲,难以划分出清晰合理的界限,但揭开表层的面纱,在传播动机与效果、社会舆情等的比较中,不难发现两者的根本区别和明显分野。这对新闻报道中生产的孪生兄弟,在相似的外表下,有着迥然不同的内在性格。

虽然近几年内报道倾向性的研究热度减少,但在大众媒体时代,“情绪”胜过“事实”, “真相”变成“后真相”,自媒体的报道更容易也更大程度的产生倾向性。以“咪蒙”为代表的一些自媒体人,为吸引受众眼球,创造一个又一个 “十万加”,在很多的重大社会热点事件中在事实未明的情况下,将个人情感偏向掺杂在对事实的分析中,情感的倾向性胜过事实的客观性,由报道倾向性进一步演化成为“倾向性报道”、“倾向性新闻”、“倾向性媒体”与“倾向性受众”等,从而使呈现给受众的舆情也出现极大的偏向和扭曲,易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误导、扭曲和蒙蔽。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在探讨之前我们必须对以下问题做出回答:报道倾向性和倾向性报道从何而来?两者的内涵和外延有何异同,是否可以混为一谈?与客观性有何联系?倾向性报道和报道倾向性是如何统一于新闻中又相互对立的?有什么样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力图探讨这些问题,并通过报道倾向性演变为倾向性报道中看中国新闻报道的实践转向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区分倾向性报道和报道倾向性两者之间的异同,探求减少和规避倾向性报道,净化新闻生态的深入思考和理性作为。

一、“倾向性报道”的基本研究和内涵界定

关于报道倾向性,学界研究和讨论的比较多,但倾向性报道的说法鲜有人提。通过中国知网的题名检索发现只有三篇文章在标题中明确使用了倾向性报道的概念,但均未对倾向性报道的具体内涵做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报道倾向性做比较与分说的研究也没有,且在大多数的文章中,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上是同等的。

李铁心的《体育新闻倾向性报道平衡策略研究》题目中有提及倾向性报道,但文章更多探讨的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对体育新闻中报道倾向性如何体现,如何做到与客观性的平衡做了阐述与分析。文中作者将倾向性报道和报道倾向性两个概念混为一用,没有做明确的概念辨析。孙瑞灼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媒体的舆论监督与法律产生冲突时应当如何,文中对倾向性报道的内涵也未给出界定。王建平对倾向性报道持明确的反对态度,结合具体的报道细节分析批评了孙伟铭案件中,媒体不恰当的倾向性报道对受众的选择性理解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除此之外,类似的可以为本文的写作提供参考价值的研究还有关于“片面新闻与新闻片面”对比研究的一些文章,如张培的《新闻片面与片面新闻之辨析》、傅剑锋的《新闻片面与片面新闻之批判》,分析了新闻片面与新闻倾向的异同,形成新闻片面的原因,批判了片面新闻带来的社会负效应,提出了一些遏抑新闻片面的手段和建议。

纵观上述有关倾向性报道的研究,学界对于倾向性报道概念尚未明确化,大多研究中将其与报道倾向性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这是不够严谨的。剖玄析微,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遂对倾向性报道的内涵做出以下界定:所谓倾向性报道,是专业媒体、新闻记者或自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受商业利益的诱导,政治权利的干涉,或技术层面的弊端,有意的选择偏向于事件中某一方的信息或片面选择新闻事实素材进行报道的新闻报道。

二、“报道倾向性”的文献梳理和多维内涵

有关报道倾向性的研究时间已久,成果丰富且研究视角众多,尤其是19世纪末形成的以 “公正、公开、公平”为目标取向的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影响下,中国新闻界掀起了有关客观性与倾向性的争论,疏阔与缕析已有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将新闻报道倾向性与客观性作对比研究的,此类文章有二十余篇,这些研究对新闻倾向性与客观性的相互关系,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度”及其对新闻报道的制约,“度”制约下倾向性与客观性的表达规律 ,对“倾向性”的内涵,其在阶级性、政治性、思想性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多层次表现做了初步研究 。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事实的客观性是倾向性的基础,保证报道的客观性才能谈报道倾向性。

二是单纯研究报道倾向性或新闻倾向性。如王天毅, 高瀛的《论新闻报道倾向性》, 龙安的《论新闻的倾向性》马兰的《论新闻报道倾向性》等文章从生理角度、进行舆论导向的需要、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了新闻倾向性的成因及其表现形式,提出了新闻倾向性的内涵应包括新闻事实、新闻传播者、新闻媒介以及受众的倾向性几个方面。此类研究对报道倾向性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研究已经比较丰富和全面,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倾向性做了解读,新闻倾向性的主要表现、表达方式、影响因素、原因等都有研究和分析,唯一不足的是这些研究只是浅尝辄止,缺乏从新闻形态、哲学视野的深层次研究致思。

三是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倾向性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这类研究的文章居多。陈欢的《对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几点思考——结合普利策奖新闻奖获奖名篇案例分析》。张心怡,韩琰琰的《新闻框架理论下“90后”报道倾向性研究——以<中国青年报>与<燕赵都市报>为例》。智焱的《框架理论视角下中韩“萨德”事件报道倾向性比较研究一一以中国人民网与韩国<中央日报>中文网为例》等结合一些媒体具体报道中表现出的新闻倾向性,这些倾向性是如何通过新闻事实本身来体现的,传播新闻的工具又在新闻倾向性上发挥了那些作用,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过程是否会产生倾向性,倾向性和客观性是如何对立统一于新闻报道之中相辅相成的等问题做了研究论证。

关于报道倾向性的内涵,除了上述研究中的观点以外,童兵、程曼丽等学者也对其内涵也做了阐释。程曼丽主编的《新闻传播学辞典》对倾向性是这么解释的: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新闻报道者将事实转变为新闻再加以传播的活动,是一种主观能动的活动,是体现报道者一定认识、目的和需要的活动。童兵主编的《新闻学传播学大辞典》中关于倾向性的注释是指新闻机构或新闻传播者对于客观事实的立场、观点、兴趣等或明或暗地在新闻中的反映。

在对有关新闻倾向性或报道倾向性有关文献的梳理中,发现国内学者对报道倾向性的内涵的认识,出现了这样几种观点:第一种是从传播者的视角出发解读倾向性的内涵,新闻传播者在传播报道中体现出来的观点和立场;第二种认为倾向性是传播者的报道倾向和受众的接受倾向的结合;第三种认为是新闻传播者和新闻事实结合的倾向性;第四种认为应该从新闻传播者的倾向性、新闻事实的倾向性和新闻受众的倾向性三个层面来探讨新闻倾向性的内涵。这些观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事实是否具有倾向性;二是受众在视听新闻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看法和意见,即新闻受众的接受倾向是否应纳入新闻倾向性的内涵。

综合以上学者关于新闻倾向性的观点,本文认为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在大众媒体时代与纸媒时代有所同有所不同。现下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可以理解为,新闻传播者在向受众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对特定新闻事件、现象所表现出的特定的立场、观点、态度、思想倾向等。这里的新闻传播者不仅包括主流媒体、专业记者、新闻编辑等职业的新闻从业者,也包括自媒体、公民记者或在一些新闻事件的传播中发挥了意见领袖作用的人。

三、“倾向性报道”与“报道倾向性”的逻辑关系

已有研究对新闻报道倾向性的概念、成因、与客观性的关系等问题做了初步探讨,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但纵观整体,存在很多不足,有关倾向性报道缘何在中国新闻报道中存在土壤、其背后的历史缘由与理论逻辑没有做更进一步的探讨,倾向性报道和报道倾向性混为一谈,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没有研究。这些问题也是笔者为何重提新闻报道倾向性并且研究其与倾向性报道直接的逻辑关系的原因之一,再加上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整体的风向,厘清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很有必要。

(一)“倾向性报道”是主观现象,“报道倾向性”是客观存在。

就新闻传播的客观事实本身来说,并没有倾向性。但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一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人的本质属性的社会性,人的社会属性的两个方面除了劳动创造性就是具有意识目的性。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的另一种独有的特性就是目的意识性。人在与周围事物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由于人类具有意识,能够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能够在活动的开始和活动之中,就对活动的结果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具有明确的目的。正如恩格斯所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所以,新闻从选择事实,转述事实,编辑处理一系列加工传输出去的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媒体、记者等主体对新闻事实这个客体的一种能动反应。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反应不是机械式的被动反应,而是主体发挥自觉意识的主观能动的反应。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是新闻传播者的主题意识在新闻事实传播中的体现,是主体在客体基础上由于政治立场、阶级观念、知识水平、思想认识以及价值取向等的不同所反映的自觉意识的倾向性。因此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主观对客观近似正确的反应,是相对的。所以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一种人的认识活动,同样不是镜子式的反映,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带有传播者主体意识和思想倾向的拟态环境,参与新闻制作与信息输出的媒体和新闻人具有目的性、意识性和倾向性,且这种倾向性表现在诸多方面,阶级、党派、政治方面的倾向性。新闻倾向性是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的,它往往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倾向性也表现为思想性、趣味性、新闻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倾向性,在选择事实、制作稿件、传播新闻的过程中,持有不同阶级立场 、政治态度 、学术观点、价值观念、经济利益、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会表现出是非、褒贬、爱憎等不同的倾向。因此,倾向性虽是主观的,却是必然客观存在的。

对于外部世界的任何表达只要形诸于语言,就会带有倾向性。形诸于语言的表达是对人脑中关于世界的主观印象,“看到”到“表达”的过程是对事物的选择,就产生了哲学意义上的倾向性。而 “观点的自由市场”从哲学层面来说就是关于“世界需要多样性”的哲学命题范畴——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的世界,也是最具生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的世界。这种终极哲理在自然界有现身说法式的体现,一个只有单一物种的生态系统往往是极脆弱的且不容易长久存在的,而具有多样性物种的生态系统,往往能保持非常好的动态稳定。这物种的单一与多样之于生态系统,就如某个报道的倾向性与观点市场的丰富性之于社会系统。任何生态系统的平衡都需要各司其职把握好度,否则就不利于长久的生存和发展。而与人的自觉意识下的报道倾向性不同,主观刻意的倾向性报道会破坏新闻生态系统的平衡,超出了丰富多样的新闻生态系统自我净化的能力,舆论便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二)“报道倾向性”以真实客观为前提,“倾向性报道”可能会歪曲事实。

首先,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两者的语法结构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差异。倾向性与客观性相对,倾向性报道,是偏正关系,报道是中心语,倾向性是修饰中心语“报道”的形容词,倾向性报道的根本特性是新闻事实层面的倾向性,违背了新闻客观真实的根本属性,倾向性报道所依据的新闻事实就是不客观不全面甚至失实的,摈弃了新闻之所以为新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判断。报道倾向性是新闻报道的内在属性,在尊重新闻事实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仅仅在立场、态度、意见等层面产生的倾向性,并没有割裂扭曲新闻事实,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报道倾向性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被陈述的对象“报道”是主语,后面用来陈述的“倾向性”是谓语,即在报道倾向性的内涵范畴,“报道”为当事主语,是以新闻的根本属性为前提,报道的新闻本身是真实存在的,倾向性是由于从事实到新闻作品的生产环节,经过人为的加工,无法避免的存在的对事实意见和态度的倾向性,最后所呈现出来的新闻报道是事实与意见的混合品,在受众接受新闻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这种倾向性的干扰,造成一些对事实的误解或误读。

其次,从新闻运作过程或表现形式上来看,倾向性报道和报道倾向性也有所不同。简单来说,倾向性报道是故意倾向,而报道倾向性是非故意倾向。故意倾向是指媒体或新闻从业人员为了商业利益或政治团体的操纵,受外部压力的干扰故意偏向于某一方,片面选择新闻事实,甚至故意歪曲事实的一种报道倾向。非故意倾向也就是报道的倾向性,是新闻报道过程中媒体或新闻从业人员由于知识水平,能力等的限制,对新闻的认识判断不同,或采访的一些客观条件限制间接造成的新闻的倾向性。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可预测的情况,新闻报道为了抢时间很多时候会先报道事件的一部分,但随着事件的推进,最后还是会呈现整体的新闻真实。杨保军认为,新闻真实有很多方面,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倾向性报道大多只呈现给受众新闻事实的某一个方面,只停留在新闻的现象真实和具体真实上,没有反映出本质真实和整体真实,间接反映出媒体或记者在报道过程中选择、描述新闻事实时存在的倾向性,进而导致虚假新闻或新闻失实。报道倾向性因为一些主观的意见和态度有时也会左右新闻真实,但这种非故意性的倾向在不同媒体不同的报道中和受众对真相的不断探索中得到极大克服,尤其是新技术发展下崛起的大众媒体有一种奇特的自我净化能力,会通过观点的相互碰撞让真相逐渐清晰。

最后,倾向性报道和报道倾向性出发点不同,倾向性报道是以传播者的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去报道新闻的,是媒体、记者或一些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新闻角度,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新闻事实的扭曲。倾向性报道的本质特点是对新闻事实本身的片面选择,没有反映出新闻的本质真实和整体真实,进而导致在后面环节的新闻诉诸于文字,编辑环节上媒体存在的倾向性,进而导致新闻失实。报道倾向性是以受众为出发点的,是在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下,在坚守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下,由于媒体的不同,报道倾向性的本质仅仅在立场、态度、事实的材料选择、意见层面产生的倾向性,并没有割裂、歪曲或破坏新闻事实,它是新闻无法避免的潜在属性,本质上还是以传播事实,让受众了解真相、明辨是非为出发点。

(三)减少新闻报道客观性中的倾向性,规避主观刻意的倾向性报道。

新闻报道过程中不免要流露出一定的倾向性,但要尽量避免报道立场和观点倒向一面而忽略另一面,或在选择报道事实时不够平衡在事实中掺杂过多的主观意见。避免新闻报道在立场、倾向、意见层面流于片面,甚至损害到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传播者在进行事实的选择时只能在客观性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表现倾向性,而不能在新闻中脱离事实的属性和涵义,随心所欲地表明自己的倾向性,在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体现新闻的倾向性,贵在适度,如果把握不好度,报道倾向性变为倾向性报道就会引起舆论风波,损害媒体的声誉。由非故意的报道倾向性进一步演化为恶意报道倾向性的状况非常之普遍,受众接受到的信息与事实不符也导致舆论出现极大的偏差与歪曲,不仅增加了媒体的工作量,对舆情引导带来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也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与传统媒体独占鳌头的时代相比,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自媒体的崛起,让媒体行业异彩纷呈,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利益需求。过度追求曝光度和点击率、浏览量等,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社会效益放在第二位,“商业逻辑”侵犯了“新闻逻辑”,传统的新闻判断价值已经不再是当下一些无良媒体新闻选择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新闻的新奇化、冲突化和戏剧化。快餐式的阅读使得吸引受众注意力成为时下大众媒体生存的筹码,在媒介产业化过程中,“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双重属性使得媒体要自负盈亏,广告便成为他们的盈利的重要来源。迎合市场和受众也成为媒体的生存之道,注意力经济下有限的市场份额使得很多媒体和个人不顾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准则,恶意地进行倾向性报道,虽然新闻媒体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还原,但对真实世界的尽可能客观描绘依然应是媒体的职业准则。反观当下的新闻泛娱乐化,严肃的社会新闻被过度消费,在新闻报道的体裁和内容选择上体现出很强的倾向性,尤其一些都市类媒体、自媒体为追求流量,大量报道一些猎奇新闻,低俗新闻,标题党泛滥,新闻体裁选择的倾向性也极大的造成信息体系的片面性。不仅是对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破坏,同时也是对受众的误导,影响媒体的良性竞争环境和新闻行业的正向发展。

经济利益的角逐是许多媒体倾向性地为广告主或利益集团做正面报道,新闻事实呈现出高度的倾向性与片面性,媒体因而也丧失了“守望社会”的基本职能。由此观之,如何限制商业化对媒体公共功能的侵蚀,应成为媒体自律与媒体管理的重大议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在中国,“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必须坚持的媒体运行的基本方针。总之,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应正确认识传媒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关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思想导向、价值导向、行为导向和审美导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高雅健康文化,促进社会文化繁荣;自觉打击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恪守职业伦理,做到理性、真诚、负责,避免失实、煽情、作秀,体现社会主义媒体的人文关怀精神。同时,部分传媒要积极履行上市公司责任,推进新闻产品生产方式、盈利模式和运营机制的合理转变,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增长。

参考文献

[1] 李铁心.体育新闻倾向性报道平衡策略研究[J].中国报业,2017(02):84-85.

[2] 孙瑞灼.“恶意倾向性报道”如何界定[J]. 青年记者,2010(04):59.

[3] 王建平.孙伟铭案死刑判决后赔偿动机与公众多全感的博弈分析—以媒体善意倾向性报道的非正当性为视角[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12):115-120.

[4] 张培.新闻片面与片面新闻之辨析[J].采写编,2009(06):42.

[5] 傅剑锋.新闻片面与片面新闻之批判[J].新闻实践,2009(06):12-15.

[6] 原兴伟.论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度[J].中国记者,1989(06):46-48.

[7] 田金祥.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0(01):7-12.

[8] 王天毅,高瀛.论新闻报道倾向性[J].新闻窗,2010(06):52.

[9] 龙安.论新闻的倾向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10] 马兰.论新闻报道倾向性[J].青年记者,2007(16):63.

[11] 陈欢.对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几点思考——结合普利策奖新闻奖获奖名篇案例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5(09):21-22.

[12] 张心怡,韩琰琰.新闻框架理论下“90后”报道倾向性研究——以《中国青年报》与《燕赵都市报》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9):154.

[13] 智焱. 框架理论视角下中韩“萨德”事件报道的倾向性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14] 程曼丽、乔云霞.新闻传播学词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37.

[15] 童兵、陈绚.新闻学传播学大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34.

[16] 龙安.论新闻的倾向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17] 唐燕群.认识新闻倾向性规律避免报道常见误区. [J].新闻世界,2015(07):36-37.

[18] 新闻倾向性.百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0%E9%97%BB%E5%80%BE%E5%90%91%E6%80%A7/6531157.

[19]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31.1

[20] 人民日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1021/c1003-25875317.html.2014-10-21.

(责编:刘扬、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