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的内心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早些归来早些眠》后记
用了十三个月的时间,这本书终于写完了,真的要对雪松和本书的责任编辑葛文聪女士说一声抱歉。应该更快一些完成的,但因为我 本身散漫拖沓的个性,一下子让书的交稿进度一拖再拖,是他们包容和体谅我,从不催促,更令我汗颜。
2018 年春节大年初五,我到叔叔家拜访,叔叔问我最近忙些什么?我说在写书,为一个朋友写,写他二十年坚持做的一件事。爸爸和叔叔小时候是在东城区灯草胡同长大的,那里有他们儿时的记忆, 灯草胡同与协和胡同几街之隔。我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地描绘着小方, 描绘着 1999 年后走进方家人故事里的冯雪松,讲啊讲的。正在洗碗的婶婶也放下了手中的活计认真地听了起来,大家还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着当年这些似曾相识的人的样貌,比如方朱理、比如方澄敏,还有协和胡同左近的那一条条老街......说着和听着,忽然我的眼睛就有些酸,回忆是多么具有凝聚力啊!它把几代人渐行渐远的记忆正一点一点地拽回来。拉近这些凝重而美好回忆的推手正是雪松,我只是被他感召的一个传播者。家人忆旧的话题一打开,整个屋子里的亲情氛围更加浓郁温馨,爸爸和叔叔全都叮嘱我:“你一定要好好给人家写啊!你的这个朋友雪松太了不起了!”
对雪松一共也没有采访过几次,但因为同是媒体人,我会更加懂得他的付出和艰辛。作为同龄人,也更加感佩他无私高贵的情怀。有时候闲暇望向窗外时,有时候开车手握方向盘时,我会构思这本书 该怎么写?头脑中忽然会交错出好几条线,方大曾和我外祖父是同龄 人,1937 年他们都是二十五岁。冯雪松和我是同龄人,我们都出生 于 1970 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雪松的儿子瑞濠和我的儿子皓玄又只相差一两岁,也是同龄人。我们都在同一时点上生活在曾经的北平现在的北京。在一种时空的交错中,我会天马行空地想象一下——
1930 年代中期,因为住所都在东四到东单这条大街上相邻仅两公里,或许我的外公就见过或者与小方擦肩而过呢!那个时候,我的 外公可能在忙着上学也可能在培养着他的一个新雅好吧!那时他的家 世也是蛮殷实的,他同样喜欢摄影,但他的镜头扫过之处多是一些家人的倩影和山水的风情。而那个时候,方大曾已经胸前挎着一架相机云游四方,用快门捕捉着市井中一张张生动的身影和面庞;也可能,他把镜头对准了黄河边的船夫和晋北荒凉破落村落里的农民,又或者他已是走在通向绥远和红格尔图层层哨卡的路上。
1990 年代中期,当冯雪松一边蹬着他的破自行车一边听着随身听里崔健的《寂寞就像一团烈火》,想着今天到底去哪个学长哪个老乡那里再挤上一晚的时候,我可能正安逸地躲在爸爸妈妈给我的小两 居里摆弄一些小姑娘的心水收藏,可能对着镜子把刚刚买的一件衣服在身上比来比去!当冯雪松还在央视机房里绞尽脑汁编片子加班时,我可能正抱着一大篮好吃的零食,一边看着喜欢的电视剧一边和闺蜜煲着电话粥。又可能,我和冯雪松同时参加过哪一场新闻发布会,然后擦肩而过呢!
2010 年代中期,在我带着八岁的皓玄上着某一个课外辅导班时, 十岁的瑞濠正跟在爸爸的身后来到小方的故居或者母校,用他的小相机对比着光线取景拍摄。
这样的念头会经常不期而至地涌到我的脑海里,栩栩如生。这想象会让我的心时不时莫名地激动或者伤感一下,每个人过什么样的日 子都是他的选择,没有好坏之分,大多数人会忙碌和沉湎在个人和小家庭的凡常日子里,但我们会在别人的人生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岁月。很多年以后,会有一种永恒在曾经芸芸众生的平凡之中脱颖而出。如我一样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凡人,更多时候我们的人生是获得,是在别人的剧情里或欢喜或唏嘘。而方大曾和冯雪松不是这样,他们是英雄,是忘我而无私的英雄。他们是给予,他们是拿着灯盏为他人照亮心路的高尚存在。
个人认为,家世优渥的青年投身于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会更加让人感动和钦佩。方大曾本不需要通过革命去改善自身的境遇,他只 是不肯苟安于飘零动荡的世道中,于是他选择向进步靠拢,他冒险掩护进步同学,他冒着被抓的风险跟拍李大钊的葬礼,他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行走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刀锋上,他与被战火轰炸后四散逃逸的人流相悖而行,几乎可以说是时刻准备从容赴死以身许国。他是那样一个前途无量可以大有作为的如阳光一样绚烂的青年,他只是希望他的国家可以更加强大。他本可以出洋以避战祸,他也可以按部就班地大学毕业,然后择一家门当户对的亲事,生儿育女体尝常人该有的人生况味。然而他都没有,他的结局当然令人潸然泪下,但他的非凡人生和他镜头里的黑白往事却胜似千言万语在世间亘古流传。
冯雪松,他有很多的机会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悠闲从容的生活,聪明有文采爱念书的他本可以再读一个学位,因为他那么喜欢钻研史 料。他应该也有很多的机会出去拍拍片子,给家里多进项些收入,可以更好地规划一下未来的生活,为孩子留洋念书筹措更多的资源。在我们这代人各种挖空心思地积攒财富经营自己的时候,冯雪松用二十年的时间挖掘、重现、唤醒、传播着一个被时光、被时代、被世道埋没的无名英雄。他们非亲非故,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而他完美至上一做再做。当他一步步行走在小方曾经踏过的旷野和山脉上时,我辈可能在星巴克正端起一杯拿铁对着窗外的落花与飞鸟发呆。他放弃了那么多周末与亲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惬意时光,为一个籍籍无名的人拂去层层尘埃,让一个戎装在身、纵跃马上的青春形象复归国人视野。
构思这本书时,刚好看了一部电影《无问西东》。看了一遍,因为喜欢一句话,“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的内心 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于是为着这句话又看了一遍,还 是一如既往地感动,流下一样多的眼泪。
看这部电影 1938 年那个故事时,看到沈光耀就会想起方大曾,这句话是美国教官告诉他的,他也最终因着这样的信仰与敌人同归于 尽以身殉国。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走着走着,一念划过——“真心、 正义、无畏、同情”,这八个字、这四个词、这几重境界其实就是在说方大曾和冯雪松啊!
为着正义,方大曾无畏任何硝烟与炮声纵身于烽火狼烟中,冯雪松起初因为同情方澄敏走进方大曾的往事中,此后一发不可收交托出 自己所有的真心,用他的双手和双脚谱写出一曲对英雄的礼赞。正义与无畏的一代英雄方大曾的故事,在另一代英雄冯雪松同情与真心的找寻中“复活”。冯雪松希望这种“复活”可以让一种精神流芳百世。
我的小孩有一天问我:妈妈,你还在写那本书吗?还是那个冯雪松和方大曾吗?那一刻,我轻轻揽他入怀,翻开眼前的几本书,在《消失与重现》《遗落与重拾》的一页页墨间掠影中,用小朋友听得懂的逻辑和语言,大略讲述着两代心有执念的人,他们的时代、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得失。他慢慢翻着,翻到了小方母亲方朱理的照片,就 是她暮年时分站在院中斜阳下失神远眺的那一张。顺着孩子手指的滑动,我的声音忽然暗哑了下来,同样作为母亲,我特别特别了解她被撕裂的心和她大半生绝望的守候。八十年前的某一日,她何尝不是用如我今天这般充满爱意与温暖的目光,目不斜视地看着自己的爱子活泼快乐地在家里进进出出。她放飞孩子的自由,尊重孩子的信仰,尽管母子缘分短暂、结局无望黯淡,但小方母亲对小方的开放式教育却无意中改变了中国摄影史。我的孩子又问:“这几本书都是你采访的那个冯雪松叔叔写的么?”我忽然想起雪松带着刚睡醒的瑞濠一大早拍摄小方的母校中法大学的桥段来,一下子觉得以后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不要局囿于眼前的苟且,应当让他多了解一些历史,了解一些在历史云际中正渐渐远去的一个个背影。我们应该与他们一道学习,不拘泥于几本课本和掌间的几寸屏幕,我们更应该陪孩子走到天地中去,望一望方大曾用镜头抚摸过的每一寸山河,走一走冯雪松用双脚访问过的每一处故迹。
当我儿子似懂非懂地合上书时,我摸摸他的头,轻声告诉他:“你可以先看一看这些老照片,以后我一点一点把这些故事讲给你听啊, 你以后都会懂的。”那一刻,我非常感谢我的同龄人冯雪松,他用自 己二十年的坚韧执念让更多人认识和拥抱了方大曾,让我们在一种连自己都有些不知所措的快速裹挟中得以停顿片刻,安宁地沉下心来回首过往,怀念和纪念一下英雄。
在方大曾的人生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正义”与“无畏”;在他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了“真心”与“同情”。在冯雪松的人生故事里,我们同样看到了如此多的美好。脑子中瞬间闪过不知从哪里看来的一句话:一个人由表及里,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外貌、能力、脾气、品格、心性,所对应的人生完整路径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人品、终于慈悲。用这句话来形容冯雪松,再合适不过。
从2017年至今,由冯雪松撰写和主编的方大曾系列图书已经出现了英文版、韩文版,阿拉伯文版、印地文版、土耳其版的出版也在酝酿之中,国际出版商对方大曾和冯雪松这两个有故事的中国人表现出浓厚兴趣。月前,雪松送了我一套 “寻找方大曾二十周年”中文纪念版,非常漂亮的装帧,函套里,是《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遗落与重拾》两本书;函套上,映着小方的毕业照,青年英气深邃的目光和嘴角浮起的浅浅笑意。当这个夏天忙过,我的新家终于装修好了,我整理居室的时候,顺手把这部纪念版放在了有些古色古香的漆器书桌上。整个九月,金秋来了,开学季也来了,每一天都行色匆忙,难得拾歇一刻。但有很多个瞬间,会在目力所张之处,和函套上的小方打个照面,我的心会在他的目光里做片刻停留,我会把自己想象成小方母亲,我怎会舍得让自己如此漂亮的孩子走近炮火?我会特别心疼方澄敏一生缚得永久的等待!我会特别理解从陈申到阮义忠到冯雪松等一干人执着的接力!同为新闻工作者,方大曾,我的前辈,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呢?
一个人的努力是有限的,但我至少可以凭借我的口我的笔讲述好这段弦歌,让我周围的人都知道方大曾。
搁笔之际,心头很多感慨,谢谢我的老领导亦为恩师的杨牧之署长,杨署长现在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总主编,听了我讲述方大曾和冯雪松的人生故事后,在百忙之中为我的书作序,这是前辈对我这个晚生后辈最大的鼓励与认可。谢谢新世界出版社李春凯社长和解琛总编辑对本书的关注与关照。谢谢乔天碧、葛文聪前后两位责任编辑对本书的倾力编排,还有贺玉婷、魏芳芳两位漂亮的美编妹妹。
谢谢与我有着超过二十年友谊的海鸥姐姐当初予我机会听这个故事写这部书。
谢谢雪松,让我看到同龄人的优秀,这优秀也成为我面前的一扇明镜。
谢谢小方,让我感受到高尚的力量,每天与高尚对视几秒,内心会特别澄澈和勇敢。
冯雪松的书,装点了我的案头。方大曾的故事,装饰了我的心。他们,共同装潢了我的笔墨人生。 (作者 光明日报记者 中华读书报编辑总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