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帮妇助残"——扶贫路上的"姊妹花"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有一位热心的公益人士马小丫,经常挂在她嘴边的话就是“咱要有点理想,做点实事儿。”因为闲不下来的性格,让她有了好几重身份,她是一位美术老师,是一家素食餐厅的负责人,同时还是东营区妇联主席刚宪珍的好帮手。
“马小丫老师人很热心,还很能干。帮我在区里一起为姐妹们做了很多实事儿!”作为东营区妇联主席的刚宪珍快人快语,她与马小丫的相识源于一个“帮妇助残”的扶贫项目。
东营地处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但依然有一定数目的贫困人口,需要帮扶的对象比较分散,“点对点”帮扶特点比较突出。东营区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入手,从百姓最盼望解决的急事难事做起,要求上上下下既要“身”入群众,更要“心”入群众。
精准扶贫的“东营时间”
2019年8月21日,经马小丫推荐,一家公益基金会经过深入考察在东营区牛庄镇陈庄落地一个精准扶贫的“帮妇助残”项目,本项目从考察到落地再到后期维护运行,都得到了当地领导和妇联的大力支持。从这个项目引入到启动前后仅用时21天时间。
在陈庄村落地的“帮妇助残”项目。张道炯摄
马小丫对此戏称是“东营时间”。她说,“但其实从这个扶贫项目落成实施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区政府的各级领导对扶贫工作的真诚态度,他们是真的想为大家做实事儿。”
“这个项目小丫当时跟我一讲,我就觉得很靠谱,觉得特别适合落地在陈庄村。”刚宪珍介绍,“陈庄村在东营区有一个特点,就是农户居住集中,但是离市区很远,如果家里有病人,就不方便出来打工养家。”
刚宪珍说:“有的贫困户是因病致贫,也就是说可能一开始家里还过得去,但是因为家人生病了,要照顾病人、照顾家里,可能就不能出来打工养家,因此致贫。还有一种情况是即使男人出去打工,留在家里的妇女由于照顾老人孩子,一点收入也没有,微薄的打工收入并不能好好养家。‘帮妇助残’项目正好落地在陈庄村社区,需要帮扶的妇女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工挣钱。不仅补贴了贫困家庭的生活收入还为村民家庭增收。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东营区妇联主席刚宪珍(左)与公益人马小丫(右)在“帮妇助残”帮扶站。张道炯摄
贫困户张俊芹笑了
“帮妇助残”项目站,有一位叫张俊芹的帮扶对象,丈夫突发脑梗全身瘫痪在床已经四年了,这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无异于灾难。
“张俊芹的家庭就是典型的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本来家里过得还行,结果顶梁柱倒了,要治病,家里一下子陷入了贫困。她还有老人要赡养,两个孩子在读书。”马小丫说起张俊芹来就忍不住唏嘘。“她刚来项目站的时候,一看见我就哭,大家都觉得很可怜。”
“帮妇助残”项目是由公益基金会给帮扶人发放缝纫机,然后被帮扶者在得到有效的培训后开始制作环保袋,按件计工资。
马小丫介绍:“本来一开始,想把缝纫机发放到她家里,但是她经常哭,情绪很低落,所以就想让她来站里工作,这里有很多姐妹邻居,能说说话,换换心情。再说离她家也没多远,照顾家里、工作两不误。”
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培训,张俊芹一天能出“好多活儿”,基本生活收入有了保障,再加上各级领导的关心慰问和实际帮扶,现在开始能看到张俊芹与大家沟通聊天的场景,她的脸上也终于有了笑容,她说生活终于有了盼头。
张俊芹(左)给人民网记者鲁婧(中)和公益人马小丫(右)看手机里在上学的孩子照片。张道炯摄
帮扶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妇联也不是什么大领导,就是为姐妹们服务的。”年前忙着给自己的定点帮扶贫困户送完慰问品,又去陈庄“帮妇助残”项目站“跑”了一圈的刚宪珍对记者说,“你把自己当领导,就走不到姐妹们的心里了。你就听不到真心话,不知道姐妹们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了。”
刚宪珍在忙着给妇女们找工作项目时,也是很做了一翻准备工作,要先让大家能走出家门,到广场上聊一聊,回来有想法的再帮着她们介绍项目发展。
“现在各个村都有基层妇联组织,这给扶贫职能部门深入工作提供了很多支持。知道大家的具体需求,这样帮扶起来就比较精准了,不是咱们推啥她们干啥,而是她们需要啥咱们帮啥。少走弯路也节约成本。”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感受,”刚宪珍感慨,“为了把工作做细、做实,我们也积极调动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像马小丫就是一位热心公益的积极奉献者,她帮着我们落实了很多实际工作,但是我们为她发放的荣誉,她从来不接受。”
马小丫作为群众中一位热心的公益人,她对扶贫工作也有很多感受,“其实帮助别人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力量,有时候金钱能解决的问题并不是问题,帮扶是在他们的心底种下一颗希望的小苗,结出一颗毅力的果实,这个人就会越来越不惧风雨、不畏困难。很多时候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帮助自己,做了这些事,我感觉自己更强大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