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全民纪录片"余生一日" 看见疫情下的中国

2020年02月18日07:05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余生一日” 看见疫情下的中国

  “疫情肆虐,我们坚信镜头所到之处,尽是值得记录的生命片段。”2月5日,纪录片导演秦晓宇在“大象点映”公号中这样写道。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席卷中国, 曾在2015年凭借纪录电影《我的诗篇》斩获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奖的导演秦晓宇,想要用纪录片见证这段历史。为了能够“全景式”记录当下中国的重要时刻,他与专注于纪实作品的创作和出品的“大象纪录”提出了全民创作纪录片的计划。

  2月5日,农历正月十二,秦晓宇作为“大象纪录的”联合创始人,正式发起了“余生一日”全民纪录计划,并担任这部纪录片《余生一日》的总策划和导演。

  他邀请人们拿起自己手中的手机、相机、摄像机等设备,记录自己2月9日这普通一天的生活。 “大象纪录”将“把这些不同职业不同处境下的人们的生命片段,筛选剪辑进一个从2月9日0点0分到2月10日0点0分的时间结构里,以此构成一篇中国人的影像日记,记载下疫情中吾国吾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这一计划迅速刷屏朋友圈,微博话题收获了千万阅读。最终,近5000人参与拍摄,收到3000余份投稿作品,在观看素材时,秦晓宇就连连感叹,“我们这5000人已然创造了历史。”

  影片现正式进入后期制作,预计3月将在网络平台上线。

  近日,秦晓宇导演接受了采访,与我们畅聊《余生一日》。

  面对疫情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面对疫情,作为纪录片创作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是秦晓宇最初在心中萌发的问题。

  作为纪录片创作者,他渴望去记录当下的中国。但是,现实让他足不出户,又深陷在网络中真假难辨的消息之中,似乎除了遥远的关注以外,什么都做不了。

  踌躇几日,秦晓宇和他的团队突然想到一个方法:或许可以邀请正在被这场疫情影响的每一个人,一起去完成一部纪录片作品。而最简单的操作就是让大家拿起手机,去拍摄疫情下的“一天”。

  于是,2月5日晚上,秦晓宇通过“大象点映”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封征稿信:《“余生一日”:疫情下的全民纪录计划,亟需你的参与!》。

  这封信的发出距离中国全民抗“疫”已半月有余。当时,全国累计确诊病例已达24324例。大多数人在家中闭门不出,似乎有着和秦晓宇类似的烦恼:我能做些什么?

  因此,这封邀请信一经推出,便在朋友圈广为传播。

  在信中,秦晓宇邀请普通民众拿起手边的设备拍下自己一天中的一个片段:“在2020年2月9日(是的,普普通通的一天),请大家拿起手边的设备(手机、相机、摄像机均可),拍摄自己在‘任何时刻’或独处,或与家人、恋人、同事在一起的生活片段,并于2月10日发送给我们。在素材的最后,我们希望你能面对镜头,就这场疫情对你的影响说点心里话……”

  这部还未面世的纪录片作品首先被命名为《余生一日》(One More Day)。

  对于片名背后的含义,秦导对多层含义做了解释。“‘余生’,或许会让人想到‘劫后余生’或‘往后余生’;而‘余’有‘我’的意思,所以也可以理解成‘我生命中的一天’。”

  这是普通的一天,因此,他们避开了2月8日的元宵佳节,选择了2月9日0时至24时让大家拍摄。

  如此,《余生一日》的“全民拍摄计划”在春天到来之际播下了一颗种子。

  你我都是独立的个体

  但绝不是一座座孤岛

  在这次素材的征集中,武汉以及湖北是这部纪录片中尤其不能缺失的部分。

  因此,大象纪录主动发出召集令,希望身在一线的朋友们能够更多地参与这次拍摄,“身处疫情重灾区的你、正在救治他人的你、被隔离的你,我们特别渴望你的参与,哪怕只是顺手一拍。那将是在漫天流言中,你为世界努力呈现的一己之真——那往往被遮蔽的,其实弥足珍贵的一己之真。它将证明,你我都是独立的个体,但绝不是一座座孤岛。”

  这样的号召,让秦晓宇收到了方舱医院的简短画面。2月9日,武汉确诊病例已有16902例。当日,武汉发起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总攻,要求“应收尽收,不漏一人”,方舱医院根据指挥陆续收满。因此,正在方舱医院隔离点的网友拍下了相关情况。

  同时,一位正在被隔离的武汉女孩在镜头面前诉说着隔离时的忐忑。她没有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一同隔离。而是和自己的姑姑和姑父,还有小侄子在一起隔离。

  女孩问了自己六七岁的小侄子一个问题,“如果被拉走隔离或者说染上这个疾病,你会不会害怕?”小朋友少不更事,表现出了满不在乎的样子。虽然他有一些“嘴硬”,但是视频中可以看出,眉眼之中仍旧有着些许慌张。

  而女孩也回答了自己的问题,讲述着自己这段时间的心态,继而泪流满面。她说,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其实像中国的绝大多数人一样,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刷疫情,看数字,了解变化情况。而不同的是,她会觉得,也会知道,自己所认识的一些朋友或者亲人变成了这其中的数字。这种感受让她特别悲伤,同时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又让她感受到温情。

  不仅如此,关于武汉一线的素材还包括了普通百姓的居家生活、孩子的出生、物资的调运、夜晚飞机的降落、整个城市的空景,还有各地的医生奔赴第一线等视频,都让《余生一日》变得更加充足。

  哪怕是平静如水的生活,都值得被看到

  这粒拍摄的种子,使得大家翘首以待2月9日的到来,近3000人进入《余生一日》拍摄者群进行交流。但是,也有不少想要参与的人空有热血的心,却没有真正拍摄的胆量,“自己毫无拍摄经验,也能参加这次的影像记录吗?”不知道拍什么、怎么拍是不少非专业人士面对邀请望而却步的关键因素。

  面对这样的问题,“大象纪录”给了他们信心。

  拍摄的内容没有主题要求。“只要在遵循防疫相关条例下,百无禁忌,不限拍摄内容。”秦晓宇最初的期望是,每位拍摄者从自己的角度来记录自己周围的生活,大家想拍什么、想怎么拍都行。

  “我们不介意你拍得是否专业,最核心的东西还是真实、真情实感,自然本真的一些东西,这个是最最重要的。”秦导补充道,“既然是扫描中国,我觉得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拍的。”

  秦晓宇回忆起活动结束后的投稿素材,有的素材仅仅只是拍摄了空景,就让观看者在视觉上产生特别奇妙的效应。有一条视频的拍摄地点是这次疫情较为严重的温州,拍摄者走到了温州繁华地带,空荡荡的城市夜景不同往日。对面的一座大厦,整个楼体显示一句:宅在家就是对温州最深的爱。

  “所以,抗疫这个时期大家的各种宣传和疫情生活的景观,很出乎你的意料。还有另一段投稿是拍摄了一只跛脚鸭,走在田间里。背景音是四川话的广播,‘大家把这事儿办好了,天天都是春节。办不好,这就是最后一个春节。’”秦晓宇描述道。

  秦晓宇提倡多种多样的素材,回到每个人自己的生活,与家人的聊天、对话争吵、做饭睡觉、道路封条、阳台的绿植、家里的宠物、门口春联等都可以记录。“对于纪录片来说,哪怕是平静如水的生活状态,放在现在的背景之下,它都值得让大家看到,有一种静水流深的感动。”

  给了想要参与者拍摄的信心和勇气,有的网友甚至定好了闹钟,准备迎接2月9日0时的到来,打开自己的设备,开始记录。

  开机!24小时杀青

  零时。当时间的指针刚跨入2月9日时,大象记录向全民宣布,《余生一日》正式开机!

  时间一分一秒地逝去,幕后团队也在收着一份份从四面八方传来的素材。让他们惊喜的是,征稿的范围不仅仅限于国内,他们还收到了国外友人的投稿。美国、日本等地的华人也拍下了在疫情期间普通的一天。

  一日匆匆而过,至24时。《余生一日》宣布杀青。

  “余生一日”全民纪录计划先后有近5000人参与拍摄,总共回收超过3000份素材。《余生一日》幕后团队仅仅看了海量投稿中的一小部分,就引得工作人员几度落泪,宽广无边的现实生活远超他们原本的想象。

  在杀青之时,秦晓宇再次写了一封信,感谢参与者拍摄的素材。在感谢信的开头,他戏仿了《百年孤独》的开篇:许多年后,当我面对余生的最后一日,我一定会想起创作《余生一日》那个遥远的一天。

  秦晓宇导演显然度过了他人生奇妙的一天。开机这天,他只睡了三个小时,其余时间都是百感交集。“我接触了近来最多的疫时生活的视频,却一扫半个月来的焦虑和烦躁。我明明独自待在房间里,却参与了一场五湖四海的聚会。”

  让秦晓宇落泪的是,一位玩摇滚的大夫,从宁夏逆行到湖北支援的“@二蛋大王”,可谓是最躁的逆行人。但是,五大三粗的他面对镜头却谈起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是否会被感染的风险和对疫情还未结束的害怕,这样的内心陈述让秦导备受感动。

  在当日的投稿中,青源阿姨大概是创作者中最年长的一位。66岁的她拍摄了与老伴的聊天场景,其中谈及此次疫情让她无法去探望90多岁的老父亲,谈到了非典时期上大学的儿子……不仅如此,秦晓宇眼前闪过的种种画面都让他感叹着生活的丰富:

  风中晾晒的口罩;

  监狱里的防疫;

  包饺子的老外难兄难弟;

  屋子里跳绳的大嫂;

  与狗共舞的男人;

  一个骑着自行车到黄河边拉手风琴还戴着口罩的大爷;

  ……

  看着一个个疫情时期的真实片段,他再次表达感谢,“在这样的影片中,导演团队跟拍摄者是割裂的,拍摄者也是各自为战。我们这5000人已然创造了历史。再次深深地感谢大家。”

  普通人的自觉记录,真实的内容和情感有着千钧之力

  “就像找宝盒的游戏一样,说不定打开哪个文件夹,里面就会出现让你意想不到的素材。”

  秦晓宇和团队迅速进入到了素材整理阶段。与他们此前做纪录片的工作有着天壤之别,他们不再知道自己需要用到的好素材会在哪里,更不知道哪个是可以被使用的素材。所以,他们随时保持着发现惊喜的心态,既忐忑又期待,还有一种小时候找到宝藏的兴奋心情。

  给每个素材打分是他们现在观看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团队的工作人员首先把每份投稿的素材从邮箱中下载,再进行备份,之后对素材分门别类地归档。基于视听语言、场地、内容等方面,对拍摄的视频进行评判打分,这样的梳理让庞杂的素材有了清晰的脉络,以便于之后的剪辑。

  “内容上的评估是第一位的。因为我们的核心是普通人的一种自觉的记录,我觉得真实的内容和情感有着千钧之力。”秦晓宇说道。

  素材之中,有一位汕头的小姑娘,在河边的外景,说出了她近期的焦虑和顾虑。

  因为她马上复工上班,会有很多人都奔波在去往大城市复工的道路上,她在视频中对这些人送去了祝福,而这其中也包括她的前男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此次疫情的原因,小姑娘对她和前男友之间的感情有了重新的看法。同时,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她说:“这次疫情给我的影响就是,要把余生一日,就是每一天,都当作余生的最后一日。也许这样,会对每一天都格外珍惜。”

  一位男子记录了自己在房间洗菜做饭的日常生活。而在视频的最后,他留了一段语音:“这个漫长的疫情,让自己在家瘦了十多斤。等到疫情结束的那一天,我想去广东娶你。”

  在纷杂的素材中,不仅有人们对于工作和生活情况的诉说,还有现下关于新型肺炎的记录。

  有一位大概四五岁的小病友恰好在2月9日康复出院。医生全副武装送他和他的妈妈出医院,并且送给了他们几颗苹果,祝福他们能够平平安安。小孩子很好奇,眼神偶尔会飘向镜头,他的妈妈与大夫在说着自己的感受。“小孩子东张西望的,但是精神状态很好,戴着一个小小的口罩。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尽管精简素材的工作让秦导很痛苦,但这份整理工作也夹杂着各不相同的情感,随着素材一起,喜怒哀乐。

  不散!莫让余生一日,成了过眼烟云

  除梳理素材外,幕后团队还要提高技术处理,让素材更有质感。“当前的工作难度就是素材量比较大,需要各种转码,因为大家用不同的设备拍摄的。所以需要各种转码也会挺困难的。”时间紧迫,将天南海北的素材凝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非常考验团队能力,而秦导也表达了信心,“我们就是就要像雷神山、火神山那样,既有速度又有质量。”

  “我们现在有三四位剪辑师、六七位剪辑助理来一起做后期的工作,还会聘请一位摄影指导。对于每一位确定采用素材的拍摄者,我们都会支付相应的稿酬和对应的拍摄费用。”秦晓宇说。

  种种素材的集结,放在这次疫情的背景之下,让秦晓宇觉得这种方式超出了方式本身的社会意义。他分析道:“第一,我觉得没有一个团队,有能力把中国在这次疫情的方方面面都记录和呈现出来;第二,没有一个团队,能回避掉自己的局限和主观。这种创作方法其实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它的广度,最大限度地回避掉任何一个专业团队的局限和主观。所以,这样的方式,其实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记录真相。”

  他们希望《余生一日》作为纪录片能够在度过这次疫情上,对大家有一点点的帮助,能够带给大家一些感动,一些力量和启示。

  拍摄完成的那天,有人曾问秦晓宇:“拍完了,这个微信群会解散吗?”

  秦晓宇回答:“不会。片子上线,我们还要一起品评呢。说不定,我们还要继续创作《余生又一日》呢,随着光阴流转,看看我们的人生又有哪些变化。”

  也许,正像秦晓宇导演最初发出的那封邀请信中写道的那样:

  “我记录故我在,莫让余生一日,成了过眼烟云。”(文/韩世容 供图/大象纪录)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