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报道用“新”突围
疫情阴影虽未散尽,但有的城市逐步复工,恢复了些许烟火气,有的地方依旧坚守,居家隔离也是一种抗疫姿态。疫情暴发以来,大部分人身在家中,却可以准确地了解各地的信息,媒体报道在疫情造成的围城下,沿着网络精准地传达到了个人手中。面对突发疫情,不变的是媒体人的前后奔走和对优质内容的创作,改变的是新阵地、新形式和新思考,通过这些新鲜尝试,媒体在引导、追问、科普、安抚等方面不缺位,并以各种内容形态真切地凝聚着、传递着抗疫力量。
媒体融合进程不断深入,疫情报道展现融合实绩。突发疫情恰逢春节期间,媒体报道面临诸多难度,如何有效传播、高效输出是核心。着眼各地完成的疫情报道试卷,媒体融合使传播力得到下沉和落实。传统媒体融合各平台资源,形成前端采写、中端搜集、后端协作的一体化生产线,在纸质报道难度大且在疫情期间缺乏传播力的情况下,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全天候的信息发布与更新,使疫情期间媒体报道不受封禁影响,实现了最大范围的有效传播。
疫情报道依托新技术,更低时延提升了传播力。媒体融合不仅是资源的整合,更是传播形式的融合,报道在融合之下得到多元呈现。疫情报道过程中,除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具有一定时延的呈现方式,更有依托5G技术,低时延、现场感强的疫情报道出现。1月27日,央视频上开通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慢直播”,累计吸引过亿人次观看。无解说、无台词、无后期编辑,新闻以原生态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媒体融合报道以新的姿态在众多新兴平台广泛传播,使疫情报道中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传播力形成了新的力量,推动着疫情防控的进展。
与此同时,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与M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共存,多方声音监督疫情防控进展。除了依托现场采访和官方发布的具有权威性的专业新闻报道外,还不乏用户自行发布的非专业信息,纷纷在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广泛传播,这些UGC内容不仅反映着民情民意,也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来源,促使疫情报道的完善。同时,还有AI主播、无人机、机器人写作等智能化技术辅助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例如新华社记者借助无人机拍摄火神山医院建筑过程,大数据平台形成疫情地图并实时监测,广西电视台推出AI主播“小晴”等。各种形式的新闻内容齐头并进,丰富着媒体报道,也让疫情报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此外,疫情报道的丰富情感表达也凝聚着力量。温暖、感动、坚定等各种情绪都在疫情报道中得以诠释。疫情中的新闻报道极具人情味,哪怕是严肃的“硬新闻”也采取“软报道”,具有情感关怀的内容为身处疫情中感到焦虑和不安的人们提供着温情但有力的报道。《人民日报》一组名为《最有烟火味的应援!加油,热干面!》的原创海报,将武汉热干面和各地代表性美食组合,以食物之间的“交流”传递着温暖,获得网友广泛且自发的传播,为身处疫情紧张氛围中的人们提供了向上的能量,疫情报道的影响力也以各种走心的情感表达不断得到强化。
以“新”突围,这个“新”,是新姿态也是新力量。面对此次突发疫情,媒体通过新技术、新平台和新方式,以一种敢于尝试、永不停止创新和前进的姿态突破疫情围城。媒体疫情报道高效率、多平台、全方位凝聚着新的力量,使人们对于疫情的了解更加深入,也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疫情正走向积极的“治愈路”。
中国媒体在疫情攻坚战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当下,面对国外疫情的严峻形势,世界命运共同体在疫情中得到更直观和深刻的体现,中国媒体报道还需要新的姿态转向国际传播,从自身疫情处理的经验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优质的疫情报道将中国声音、中国经验传递出去,为国际疫情的防治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