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国电力报》记者朱怡:愿为电力人打一束光

朱怡
2020年04月29日07:09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愿为电力人打一束光

3月23日,朱怡在纳通口罩厂生产车间实地采访,了解企业生产用电情况。 范超 摄

如果说,奋战在一线的电力员工是守护万家灯火的点灯人,那么就让我成为另一束光,哪怕微弱,也要照亮口罩背后一张张电力人的面孔。

“要去战疫一线!”我数次向组织申请,主动请缨以“战时记者”身份随行电力援鄂队伍到武汉一线去。正月初二,我即从老家自驾15小时返京,随时做好出征准备,但是作为一家行业报,驰援武汉的记者名额一直迟迟“抢不到”。

随着疫情的发展,我关注到疫情叠加大量人员返程、复工,给北京的防控工作和用电、用能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便着手准备“返京和复工的双挑战,北京准备好了么”主题的实地探访。

在联系妥当采访对象和地点后,怕领导们不放心,我详细汇报了采访方案和防疫措施;怕家里担心,我没有告诉父母和丈夫孩子。

出发前,我在包里装上了始终不舍得用的韩国KN94口罩、护目镜、医用手套、75%酒精的免洗消毒啫喱,以及单位采购供一线记者使用的一次性防护服。我把这些宝贵的装备都穿戴身上,仿佛一身盔甲,产生了自己也是一个战士的错觉。上了车,我和摄像都不说话,手指不断在口罩金属条上按压。过一会儿,鼻梁感觉松动了,再压紧一些。

“口罩啥型号的?防护服也不合格,这防护标准不行。”一到现场,我收藏的家底就被北京地坛医院的采访对象悉数否决。作为北京市级新冠肺炎病例收治定点医院,这里收治了近三分之一的北京新冠肺炎患者,这也随之产生了紧急新增用电容量的需求。

“我就带你们在红线外的清洁区采访吧。回家记得全身消毒,洗个热水澡。”医护人员确实有让人放松下来的本事。

一开展实地探访,每天的工作节奏变得很紧张,白天出门采访,晚上还要写脚本、剪片子。最忙的一天,早上七八点开工外采一直到凌晨两点才交片。

一条条来自抗疫一线的鲜活视频报道在第一时间见诸中国电力报社融媒体矩阵,这些忠于事实的记录源源不断传递着希望和力量。

与17年前的非典时期不同,感谢现在的我们有了移动网络技术。

于是,我想到了发挥全媒优势、创新话语表达的报道形式。2月初,《中国电力报》和其微信公众号推出视频连线武汉一线的全媒体报道栏目——《来“电”视频连线》。

我记得跟国家电网武汉市江夏区供电公司项目经理李俊视频连线时,他背后就是雷神山医院的施工现场。看着手机画面中人潮涌动的施工现场,这种集体力量下的忙碌和努力就这么实时展现在眼前,我的鼻子不禁一酸。

李俊向我坦言:“家里有老人和5岁的孩子,说不担心是假的。”

“那你怕新冠吗?”

“我不怕。”

这篇《点亮火神山医院的“电力速度”》视频连线报道一发布就感动了无数人,也让大家记住了日夜奋战在火神山医院电力施工现场的电力队伍,以及他们创造出的3天送电奇迹。

已经忘了有多少个夜晚,一边回看着采访视频强忍眼泪和悲痛,一边默默敲击键盘把这些令人动容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

通过《一名援鄂直升机机长的空中守护》视频连线报道,我们记录了头戴飞行员帽坐在机舱驾驶座上,眼神敦厚坚毅的国网通用航空公司SG1123机组机长吴金安;通过《记者对话黄冈“小汤山” 医院里的援鄂“江西老表”》视频连线报道,我们记录了瞒着家人递交援鄂请战书,却在谈起孩子时眉眼带笑的国家电网江西援鄂保电抗疫队领队简火芽;通过《冬去春归,他们返程了》视频连线报道,我们记录了凯旋的国家电网湖南电力首批援鄂供电保障队队员黄超文……

我们描摹电力人的样子、传递他们的心声、记录他们的故事,铭记这场疫情带来的伤痛和感动。

我们心中对这个国家深挚的爱和信任,已经给了如何行事的答案。这就是为什么身为一名行业报记者,即使只能发出荧荧之光,我也无比自豪。这份爱,让我无论身在武汉现场,或在千里之外,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和温情,感受到举国一致的力量。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