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记观察":探索传播研究新媒体路径
当前,在网络和技术的加持下,媒体格局正在经历颠覆式的调整,传播秩序发生重大变化,新闻传播研究领域需要关注的新问题、新现象越来越多。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传播研究中,《青年记者》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出疫情观察系列文章,大胆尝试了期刊内容和微信公众号内容的融合与配合,初步探索了一条新闻专业期刊新媒体传播路径。
新闻类期刊的两个平衡难点
作为立足新闻传播实践、探索新闻传播规律、研究新闻传播理论的专业性新闻期刊及学术性新闻期刊,如何改变传统的办刊方式和思维,以应对快速发展的传播实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大体可以归纳为两个平衡难点。
第一个难点是如何平衡新闻传播研究的热度和深度。近几年,媒体融合深入发展,新闻与传播业边界趋于模糊,新的传播平台和传播形态不断涌现。在专业化传播向公众化传播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涉及传播伦理、传播规范、新闻原则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中,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很多值得关注研究的传播现象和问题。囿于约稿周期和出版周期,也因为版面限制,新闻专业期刊通常只能做事后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深度、广度是有了,但对于信息传播中出现的一些细节性、过程性的问题,往往难以及时发声提醒,提供解决方案。新闻专业期刊应该具有的实务指导性和传媒文化引导性难以及时体现。
第二个难点是如何平衡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业界影响力。新闻传播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闻传播研究既是理论研究,更是立足实践的实务研究。尤其是在传统媒体融合转型处于探索阶段、新的传播形态和产品不断出现的当下,业界更需要与学界建立起畅通的沟通和支持渠道。新闻专业期刊区别于高校科研机构所办的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选题策划、组织约稿,给学界和业界以不同角度的启发,达到良性互动的目的。但是,近年来,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适,很多新问题有待在具体实践探索中寻找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从业者的研究探讨热情。加之,不少新闻专业期刊向理论学术期刊转型,进入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无形中抬高了门槛,不少来自实践一线的研究文章难以录用。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办一本既有学术影响力又有业界影响力的期刊越来越难。在《青年记者》最近做的一个面向高校教师和新闻从业者的调查中,认为当前新闻传播类研究期刊从总体上看“能够将学术研究与业界实践结合起来,对两者的互相促进和提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的只占不到1/5,80%以上受调查者认为“杂志分化较为严重”,建议“学术研究性和实践性需要更好地结合”。
这两个平衡难点的背后,一方面反映出现在普遍关注的如何将新闻传播研究与业界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闻专业期刊的转型发展需要提上日程。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传播研究中,《青年记者》利用微信公众号,对以新媒体路径破解这两个平衡难点进行了初步探索。
“青记观察”的操作实践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新闻人与医护人员一样,奔向战“疫”前线。作为“逆行者”,记者把镜头对准了疫情严重地区的民众;作为新闻专业期刊,也应做他们的关注者和支持者,与他们一起加入战“疫”报道的行列。《青年记者》一直以“先进传媒文化的倡导者”为己任,迅速做出决定:在微信公众号“青年记者”上开设“青记观察”作为战“疫”传播研究专栏,密切关注疫情发展中一线记者及各类媒体的传播动态。“青记观察”主要从三方面推出疫情报道系列观察性文章:一是一线战“疫”记者的采访体会和优秀报道分析,为他们鼓与呼;二是及时总结各类媒体在疫情传播中的成功经验,反思其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的疫情报道提供参考;三是沟通学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为疫情结束后对整个疫情信息传播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做好准备。
据此,《青年记者》编辑部每天晚上定时沟通当天疫情报道中出现的热点文章、表现出色的媒体和记者、需要注意的传播现象、舆论热点和舆情发展趋势,确定之后的约稿方向、作者,并分头约稿。为进一步发现更多的好文章、好观点,《青年记者》还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征稿启事,收到了读者们的踊跃投稿。
1月29日,“青记观察”栏目开始策划,2月1日推出首期文章,截至4月20日,“青记观察”共推出80期。因为推出时间早,疫情发生伊始站在专业角度观察疫情报道、信息传播、舆情处置等方面的稿件较少;同时,得益于《青年记者》众多老朋友和新作者的大力支持,稿件来源充足,主题呈现丰富,每天推出不间断,很快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多篇稿件点击量在1万以上,并被多家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转载转发。很多读者和作者,包括学界专家和业界总编给编辑部发邮件或者留言,对“青记观察”栏目的稿件组织能力、选题策划能力表示赞许,认为“此组文章反应迅速,推出及时,有指导性和研讨价值”“有热度有深度,学界业界都极为关注”。
探索中带来的反思启示
“青记观察”栏目运作的成功,带来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新闻专业期刊发展中面临的两个平衡难点很难一时改变,也很难以某一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完全化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专业期刊难有作为。比如,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差异化运营来弱化这两个平衡难题,还是有较大的可行性。
首先,推出独立于期刊内容的微信公众号专属栏目,做大微信公众号的观点影响力。具体说就是强化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内容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利用微信公众号发稿快速、约稿体裁灵活、传达及时等优势,及时跟进传播热点,提炼策划出需要关注的选题,将微信公众号的“热度”与期刊的“深度”结合起来。
其次,改变以往期刊和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供给关系模式,实现微信公众号内容向期刊的“反哺”。现在新闻专业期刊所办的微信公众号,少部分是摘编其他来源的内容,大部分是对期刊内容的选登,一般是在期刊出刊后。今后,可以尝试征得作者同意后文章先发微信公众号,再择优刊发在期刊上的做法。此次疫情报道期间,《青年记者》在2月、3月、4月,先后从不同层面组织了3期关于疫情信息传播研究的专题文章,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可以从容做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青记观察”栏目对此类稿件的积累。这种运作模式实现了期刊内容和微信公众号内容的融合与配合,也可以使期刊更从容地组织业界与学界的互动。
当然,以上两点的实现,离不开强大的作者队伍和具有充分沟通和组织能力的编辑队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