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彰显伟大人性
2020年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国,武汉更是被笼罩在病毒侵袭的重重阴霾之下。在疫情中,医护人员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救治力量。面对严重的疫情,我们看到医护人员成了“最美逆行者”,冲向对抗病毒的第一线,冲向最危险的地方,为患者治疗,呵护他们的健康,为防止疫情扩散全力以赴。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类型,医疗题材影视剧在我国有长久的发展历史与独特的传统。在我国电影及电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医疗题材作品。
医生,无疑是世界上神圣而伟大、值得信赖和尊敬的职业之一,甚至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其本身就意味着奉献、牺牲。中国古代圣医的医者仁心,西方医学倡导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都是基于生命意识、生命至上的基本原则,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正如康德提出的,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心中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圣的“道德律令”。按照笔者的理解,道德律令不只是个人的内心修养与指令,也包括对他人,即善待他人,善待一切生命,善待一切生物,善待我们生存的环境,善待我们的星球。
纵观我国医疗题材作品的发展,可以看到一方面关注具体医务工作者在故事中的人性光辉,这是传统医疗题材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另一方面则更加深入,直面医疗行业的问题,通过实际的人的遭遇反映行业体系的弊病,希望能以影视剧的影响力推动行业体制的完善和进步。
医疗题材作品的价值既在于歌颂人性,彰显高尚道德和职业精神,也在于反映行业现实状况;既是对普通民众进行知识科普,也是反思行业问题,以期推动医疗事业的进步。
首先,在体现人性价值上,彰显医务工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从他们的故事中体现人性的光辉,是医疗题材影视创作最重要的精神内涵。这是医务工作者职业价值和职业精神的核心。医疗工作者的职业特性,为医疗题材作品提供了天然的戏剧冲突,通常通过表现人物在“小家”和“大家”中抉择的两难境地以及尖锐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通过主人公面临‘救己与救他’‘崇情与尊法’等剧情矛盾时的抉择,让主人公在‘为他’‘为情’‘为集体’的行为中凸现人性的光芒,阐释爱与责任的价值,表达着人类内心深处最单纯、最耀眼的品质”。
其次,医疗题材作品的价值还在于对医疗行业现状的展现。小到具体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的工作,大到整个医疗行业的行业运作状况,都是这一题材影视作品需要讲述和反映的,这不仅仅是从创作的角度而言,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使命。通过影视创作表现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以虚构的作品与现实问题的对话,反思行业行事规范和准则的漏洞,以影视剧的影响力吸引社会民众的关注,让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倒逼行业改革,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回到医疗题材影视剧尤其是电影创作,题材想要创新突破还是比较困难的,战略战术上有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所谓的“迂回战术”。每个住过医院的人或许都跟护工打过交道,都有自己直接的感受。事实上,护工已经成为整体医疗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比医生护士群体还要庞大。而且其背后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比如让所有人都深恶痛绝的“医闹”,表面上看都是偶发的、自发的个人化的行为,其实背后都有极其复杂的社会原因,有的“医闹”背后还可能涉及利益群体和其背后的操纵者。换一种思维,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方法,或许可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包括医疗题材影视剧创作在内的艺术创作,求变就是硬道理,是不二法门。求新求变经常连在一起说,但求新的前提是求变,没有求变就不可能有求新。
毫无疑问,新冠肺炎疫情为医疗题材影视剧创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性,也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疫情中不乏丰富的素材乃至史诗般的故事、人物甚至叙事细节对话,关键还是要看我们是不是有能力、有智慧、有手段、有方法。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前医疗体制的不完善,我们的影视剧创作需要将焦点放在这方面,通过影视作品疗愈疫情中人们遭受的心理创伤,也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警示,引起全行业、全社会、全体民众的“疗救”,这也是创作医疗题材影视剧独特的价值、独特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是,艺术创作不能把灾难当成歌颂,这是底线也是红线。更进一步,我们要有更深刻的反思,要有更高的精神主旨和追求,要有更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审美呈现和表达。
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认为,新冠病毒以紧迫而悲怆的方式将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照亮了,如果人们对人类的共同命运没有取得共识,人类的危机只会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对未来的关注应超越“个体”与“集体”的二元对立,同时也要超越“西方”与“东方”的非此即彼,相互理解和尊重,各美其美;更要相互包容,以开放的态度和胸怀“美人之美”。最终,建立起“共同体美学”,也就是“美美与共”。虽然从目前看这只是一种远景、一种愿景,但不妨也可以成为“小目标”,万一实现了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